人文历史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汇区域,襟连沿海、背倚中原、承东启西,是一座焕发无限活力的云都宿州、楚汉名城。宿州于1999年撤地建市,现辖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埇桥区和7个省级开发区,面积993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60万,常住人口526万。
历史底蕴深厚。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民刀耕火种,小山口、古台寺、玉石山等文化遗址诉说着宿州的古老历史。五千年前,徐夷、淮夷等氏族部落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历宿国、萧国、徐国等诸侯国朝代更迭。秦汉时期,设为蕲县。唐朝公元809年始置“宿州”,此后千余年间,宿州一直是历代州府治所。宿州是中国汉文化、水文化、兵文化、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书法之乡、文学之乡、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马戏之乡、烧鸡之乡、泗州戏之乡和观赏石之乡。历史遗迹丰富,南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涉故台,北有刘邦躲避秦兵的皇藏峪,东有楚汉决战的垓下古战场和虞姬墓,西有李白饮酒赋诗的宴嬉台。自古人文鼎盛,古有闵子骞、嵇康、刘伶、刘裕、朱温、马皇后等历史名人,近有艺术大师刘开渠、萧龙士,著名哲学家孙叔平、模范师表孟二冬等群英荟萃。天下第一孝—闵子骞在这里留下了“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的孝贤故事。王绩、韩愈、高适、皮日休都曾在宿州游历或寓居,白居易寓居于此22载,在此写下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千古名句。苏轼在《南乡子》里慨叹:“此去淮南第一州”。美国作家赛珍珠在这里创作了《大地》三部曲,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彭雪枫将军领导的新四军四师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张爱萍、张震都曾在此战斗过。
区位交通便捷。宿州素有“舟车汇聚、九州通衢”之称,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遂成“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的军事重镇,在宋朝已是仅次于开封的全国第二大城市。110多年前,京沪铁路的前身——津浦铁路在符离集设站,也把符离集烧鸡带上了“四大名鸡”之首的位置。现在,宿州境内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的立体综合交通网四通八达。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呈“十”字状贯穿全境,连霍、泗许、京台、徐明等高速公路纵横贯穿,宿州机场已获国家民航局选址批复,是安徽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1小时可达南京、2小时可达上海、3小时可达北京。是全国5家量子通信节点城市之一、华东地区云计算中心、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具有承南启北、连东贯西、通江达海、线上线下的区位优势。
特色资源丰富。地上是“果海粮仓”,拥有耕地900万亩,盛产小麦、玉米、棉花、油料、水果等,是著名粮食产区、连片水果产区和华东地区“菜篮子”,所辖四县一区均为全国著名粮棉大县、生猪调出大县,萧县葡萄、砀山酥梨、灵璧奇石、泗县粉丝、符离集烧鸡、夹沟香稻米等名优特产久负盛名。地下是“乌金煤海”,已发现矿产28种,白云岩、大理石(饰面用灰岩)、耐火粘土位居安徽省第一,煤层气探明储量600亿立方米,煤炭探明储量60亿吨,年发电量200亿千瓦时。人力资源丰富,拥有超340万劳动力人口,其中120万人常年在外务工,近年来每年约有10万人返乡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