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人大六届一次会议第113号建议办理情况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市道路通车里程和机动车保有量也随之快速增长,2014年以来,我市主城区机动车保有量年均增长10%以上,市民停车需求与停车位资源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和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规范市区停车秩序,交警部门坚持规划先行,充分、科学、合理开发道路资源,不断精细化调整设置停车位,将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与整个城区发展的规模、方向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配建停车场为主体、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助、路边停车泊位为适当补充,与城区整体交通系统相协调、供需和谐的静态交通格局。
一、我市城市停车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城区“停车难”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城市规划、建设、公安、城管、物价等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商共治。为进一步规范市区停车秩序,缓解停车供需矛盾, 2015年交警部门牵头组织,委托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宿州市城市路网及停车设施规划(2015-2030)》,该规划经过多次专家评审,已于2017年经市政府规委会审查通过。目前,市城管局正在研究制定“停车场管理办法”,解决停车场管理及停车收费制度等问题。
截至2021年底,交警部门共计在市区设置了约2.5万个免费停车位,配套安装各类停车指示及禁停标志400余块。调整15条非机动车道路内5000个停车位,取消不合理设置停车位800余个,最大限度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出行安全和需求。同时,针对个别居民在公共停车泊位设置障碍物,使得本来停车位就紧张的问题,及时清除障碍物,共铲除障碍物76件、搬移移动摊点33处、收缴占用停车位的广告牌40副、收缴锥桶102只,拖移“僵尸车”42辆。
二、我市停车管理创新工作成效
一是推广校园周边便民停车措施。为解决广大学生家长关注的“上放学期间接送学生车辆高度集中、临时停车秩序混乱”的问题,交警部门先后在宿城一初中(浍水路)、鲲鹏中学(淮河路)、第九中学(纺织路)、第一小学(胜利路)、雪枫小学(胜利路)等17个市区各临街的中小学校门前设置了“接送学生车辆临时停车”的标志标线,引导学生家长在送学生时即停即走,在接学生时在规定的时间段内(限时30分钟内)有序停车,规范停车秩序。
二是推广居民小区周边夜间便民停车措施。为解决中心城区、老旧小区“停车难”的突出问题,经过现场实地调研,综合考虑不影响道路正常通行的前提下,先后在市区的东坪路、宿蒙路、环城路、文苑巷、乐天路等12条街巷施划了1000余个便民停车位及相应的标志标线,允许市民在夜间(19:00—次日8:00时段)临时停车,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居民聚集区、老旧小区、三角洲汴河景观带周边停车位不足的难题,让群众可以安心回家、方便停车。措施推行后,交警部门还进一步放宽居民小区周边夜间(19:00——次日8:00时段)停车的管控力度,对不影响行人和车辆通行的车辆,一律不予处罚。对严重影响道路通行秩序的,及时联系车主驶离,车主不及时驶离的,依法进行处罚。
三是推广入厕便民停车措施。为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交警部门在通济一路与银河二路交叉口、沱河路与银河二路交叉口、环城北路与西昌路交叉口等6个具备条件的公厕周边施划了入厕便民临时停车位14个,主要供出租车司机及临时有需要的群众使用。
四是推广残疾人停车服务。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停车服务人文关怀,解决残疾人停车不便,补齐民生短板,交警部门先后在市各大银行、商超、公共广场、政府、医院、学校、酒店周边设置“残疾人停车位”47个(正在陆续施划中),让全社会关心残疾人的停车需求。同时,各路面交警全面加强后续残疾人停车泊位维护管理,确保残疾人专用泊位不被其它车辆占用,对非法占用残疾人专用停车位的,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条款给予严厉处罚,确保残疾人的停车需求得到充分保障。
三、城市停车困难症结
按照机动车停车需求总量=机动车保有量×1.1公式计算,我市停车位规划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停车需求。按照社会公共停车需求预测:总停车需求=社会公共停车需求(路内停车需求+路外停车需求)+配建停车场需求。目前,交警部门负责施划的路内停车泊位和社会公共停车场只作为配建停车场泊位的补充,所占比例为14%-20%,配建停车场需求为77%-83%。按照建设部关于停车场的配建指标,相关城建、规划等部门应从商业、住宅建设项目审批、验收之初加强把关、审批从严,从源头上加强配建停车场建设,从源头上缓解我市停车难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建议
(一)整合挖掘资源,舒缓供需矛盾。要继续摸排学校、医院、早餐、公厕等周边情况,进一步扩大便民停车措施的推广。同时,在疫情防控等条件允许下,建议学校、商超地下停车场向社会有偿提供服务,特别是居民集聚区的单位,在白天、夜间分时段合理利用停车资源,进一步满足群众实际需求。
(二)试行收费管理措施,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协调配合市城投,试行区域化路内停车收费管理措施,同步加快停车场库建设,引进城市智慧停车引导服务系统,配套“路内停车收费略高于停车场库收费”的价格杠杆,迅速撬动市民停车需求的市场分流,进一步提高停车场路的实际利用率。
(三)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继续对路内停车位设置进行优化改进,在停车分流后逐步取消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位,恢复非机动车、行人路权,为下一步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管理提前做好铺垫。
(四)倡导减碳降速,优化出行结构。继续完善和改进公交、非机动车、自行车、步行方式出行的交通环境。优化公交网线,让市区出行目的地都能够乘车到达。提高运力服务水平,扭转市民候车时间长的服务体验感;优先保障路权,让群众感觉到公交、电动车、自行车出行畅通便捷,发挥市场作用,让更多短距离出行、非紧急情况出行的群众自发选择“公共出行”方式,从而减少市区机动车的流量,进一步提高道路通行的安全性和畅通性,更好推动“停车难”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