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户问需”动态摸底,到“一企一策”制度护航;从“家门口就业”服务下沉,到“直播带岗”渠道融合,我市通过拓岗位、优服务、搭平台,让劳动者——
求职暖心 就业顺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加强产业和就业协同,积极培育新职业新岗位,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完善人力资源供需匹配机制,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强化择业和用人观念引导,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就业支持和公共服务体系,稳定和扩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推动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
从企业车间里的稳定岗位,到高校毕业生手中的录用通知;从深入基层的专场招聘,到新媒体平台的岗位推送……在宿州,精准的就业服务深度融入就业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一系列精准施策、用心服务的实践,正编织出一张“稳就业、惠民生”的坚实网络,让劳动者有岗位、企业用工有保障。
制度护航 “三色机制”打造用工保障新体系
上午9点,位于宿马园区的宿州盈德服装有限公司厂区内,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各条生产线全速运转,员工在裁剪、缝纫、质检等不同岗位上各司其职,一派忙碌有序的生产景象。
“我们之前用工缺口近200人,生产线运转面临压力,被市里列为‘红色’监测企业后,人社部门迅速调动各方资源,短时间内就帮我们招到了170多名熟练工,真是雪中送炭!”公司负责人说。
为确保用工保障工作系统化、长效化,我市建立由人社部门牵头,发展改革、工信、商务等多部门协同的就业用工保障机制。
“我们创新建立‘三色’分类帮扶机制,将缺工100人以上的重点企业标识为‘红色’,调动全市资源帮助招工;将缺工50至100人的企业标识为‘黄色’,实行动态监测,通过专场招聘、专题推介等方式帮助招工;将缺工50人以下的企业标识为‘蓝色’,实行常规管理,提供标准化用工服务。”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企一策”助企“招兵买马”的举措,实现了从“普适性”服务到“定制化”解困的升级。此外,我市还深化校企地合作,在本地高校设立“就业服务站”,并在外地建立“学子归巢站”,通过“接您回家”“学子宿州行”等活动,成功吸引近4600名毕业生返宿就业,为城市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动态管理 “入户问需”构建资源匹配新范式
“过去找工作要么靠熟人介绍,要么自己满大街转,现在就业服务专员主动上门问需求,手机短信精准推送岗位,省心又靠谱!”通过社区服务找到工作的常先生高兴地说。他的成功就业得益于我市构建的“网格化+大数据”就业服务新模式。
人力资源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关键症结。我市从源头破题,组建起覆盖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四级就业服务专员队伍,实行“网格包干”,常态化深入企业与农户家中,全面采集“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者求职需求”两张清单。
“我们积极发挥网格阵地作用,社区网格员采取入户走访等有效形式,掌握详细真实的居民就业需求,在小区门口张贴就业招聘通告,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及时了解就业政策、招聘条件等信息,增加宣传覆盖面,帮助居民实现就业创业。”埇桥区道东街道滨河社区工作人员介绍。
为了实现信息的“鲜活”可用,我市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每周对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需求清单进行梳理,及时新增有效信息、清除无效信息。针对农村存量劳动力流动性大、信息获取少、求职能力弱等问题,定期开展集中摸排,组织村级专员“入户问需”,确保重点群体一个不落。
今年以来,646名就业服务专员已摸排岗位信息33.1万个、求职信息10.2万个,精准推送招工短信62.4万条,奠定精准服务的“数据基石”。
服务下沉 打通城乡就业“最后一公里”
“没想到在镇上就能参加市里组织的招聘会,不用来回奔波就可以面对面向企业了解岗位需求,太方便了!”一位在“周三招工”乡镇专场招聘活动上找到工作的农民工高兴地说。
在埇桥人力资源产业园,招聘洽谈区、信息发布区、职业指导室、“直播带岗”工作室、“一站式”调处中心窗口等,为企业和各类求职者提供招聘求职、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劳动关系调解等全方位服务,创新采用“周三招工”“周六引才”招聘模式,成为埇桥区优化营商环境、稳定就业大局的核心阵地。
“‘周三招工’主要面向农民工、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周六引才’聚焦青年人才、产业人才、专业技能人才等。”埇桥区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陈琼介绍,目前,已在乡村、社区和园区举办“周三招工”“周六引才”等招聘会183场,成功帮助15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为了让公共就业服务惠及每一位群众,我市全力推动资源、活动、服务向基层下沉。在资源布局上,实现全市173个社区“三公里”就业圈全覆盖,促进就业服务“近享可达”;在服务延伸上,创新布局11个7×24小时全天候就业智慧服务站,进驻大型商超、步行街、政务服务大厅等人流密集场所,为求职者提供便捷岗位查询与意向登记服务。同时,出台《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实施办法》,构建起覆盖市、县、乡的三级零工服务矩阵,推动零工市场提质升级,让灵活就业群体“好就业、就好业”。
渠道融合 构建全域就业服务新生态
“只用半天工夫,26个用工需求全部招满,微信群的传播效率真是超乎想象!”安徽大力电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招聘负责人为宿州的招聘工作效率点赞。
为打造突破时空限制、全面覆盖的就业服务新生态,我市坚持线上线下融合、政府市场协同。在线上,依托“宿州人才网”“社区快聘”“宿州就业”等平台,设立“急聘专区”“技工专区”“季节工/零工市场”等特色模块,集聚1.2万家企业、10.4万名居民,总访问量超652.7万人次。同时,大胆创新新媒体招聘方式,一方面通过物业群、村民群、警民议事群等线上社群,常态化、滚动式推送信息,累计覆盖570万人次;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抖音平台创新开展“直播带岗”80余场次,以直观、生动、互动的方式展示企业环境、岗位需求及待遇福利,成功促成42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
在线下,我市积极整合社会机构力量,引导人力资源行业协会和经营性机构参与,积极提供招工就业服务,通过劳务派遣、外包等方式,为百丽鞋业、意丰鞋材等多家企业解决用工需求6000余人,形成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互补共赢的良好局面。
从“入户问需”的动态摸底,到“一企一策”的制度护航;从“家门口就业”的服务下沉,到“直播带岗”的渠道融合,宿州正通过一套系统集成、精准高效的就业服务组合拳,持续夯实民生之本、筑牢营商环境之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