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资讯 > 政务要闻

听民声 定民生 督民事 惠民生

——市人大常委会奏响代表履职“四部曲”

文章来源:拂晓新闻网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10-23 10:20 责任编辑:大数据中心

954个人大代表工作站(室)遍布城乡,9334名五级人大代表一线履职,35万余条民情建议不断汇集……自2022年“聚民意惠民生”行动开展以来,宿州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搭建多维履职平台,通过健全机制、强化培训、票决项目、闭环监督,推动人大代表为民发声、替民解忧、让民作主,让民声民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线架桥 畅通民声“主渠道”

在萧县酒店镇孟暗楼村,一条新疏通的沟渠划出清晰的“V”形线,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田间积水问题。这一变化始于镇人大代表张瑾瑾在接待岗听到村民的呼声:“地淹了,庄稼毁了!”她迅速实地核实,并通过安徽智慧人大代表履职平台提交了疏通沟渠的建议。这条从田间“长”出的民意,很快得到镇人大重视并推动落实。望着畅通的沟渠,村干部孟令龙高兴地说:“水有出路,庄稼再也不怕大雨了!”

在宿州,像张瑾瑾这样活跃在一线的五级人大代表共有9334名。他们深入乡村社区、田间地头,倾听民声、收集民意,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工作站,将百姓关切转化为扎实建议,源源不断汇入人大工作主渠道。

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人大代表工作站、室建设工作的意见》。目前,全市建有954个人大代表工作站(室),成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主要阵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五级代表混合编组进站接待,“周周有接待,月月有活动”。群众从过去“找代表像打游击”,变成如今“家门口就有说话处”。萧县刘套镇人大代表工作站墙上,接待排班表清晰醒目,厚厚的登记簿写满了民意诉求。站内不仅配备法律政策读本,还建立规范的登记、梳理、交办、反馈机制,切实打通了建议征集“末梢环节”。镇人大主席程祖永介绍:“去年以来,我站收集群众意见397条,形成建议346件,已落实340项。”

灵璧县韦集镇工作站开设了“海艳热线”,由市人大代表陈海艳负责运营。今年1月,丁李村群众反映“村后王庄东北侧的桥梁损毁,存在安全隐患”。工作站第一时间将问题转交镇政府与村委会,推动桥梁修建,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题。该热线开通以来,已接收各类来电2300余次,问题化解率超85%。

自2022年“聚民意惠民生”暨“关注民生提建议 五级代表在行动”工作开展以来,全市通过“家室站点”及线上平台,共收集意见建议35.6万余条,推动一大批群众关切问题落地解决。代表履职平台真正成为民声民意的“汇聚地”、解决问题的“起点站”。

淬炼内功 提升建言“专业度”

“一参会,必按时;两次缺,资格止。二审议,评政事;讲真话,抓实质……”在砀山县,一段朗朗上口的代表履职歌谣在各级代表中传唱。县人大将代表履职要求转化为易记易行的段子,帮助代表迅速掌握“干什么、怎么干”。

针对代表“想提却不会提、敢提却提不准”的问题,我市构建起系统化、精准化培训体系:初任培训打基础、履职培训讲政策、专题培训提质量。 同时,依托全国人大网络学院、代表履职平台和微信群等,通过“云课堂”助力代表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学习。各代表小组在年初开展集中学习,年中结合调研推行“老带新”和案例教学,推动代表从“被动听会”转变为“主动发声”,从群众关切中提炼可行有效的建议。

在“关注民生提建议 五级代表在行动”工作中,我市创办《代表之声》,定期刊载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意见建议,为全市人大代表提供学习借鉴的范本,并建立月度督促提醒机制,营造比学赶超的履职氛围。市政府将社情民意与会期建议办理成效一并纳入年度履职评价体系,形成“提好建议、办好建议”的良性循环。

实效数据印证了履职能力提升——在安徽省两会期间,宿州市代表团提出并立案的议案建议数量显著增长,2025年较2022年增长61%,建言“含金量”持续提升。

为提高代表建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萧县实行月度建言主题机制,围绕县委重大决策部署、民生需求和政府重点工作,每月设定不同主题。自2022年5月以来,已就疫情防控、工业强县、文旅振兴、教育医疗等28个主题,组织代表集中调研座谈,累计征集意见建议75068条。

萧县龙城十月古会始于1928年,是集商贸、文娱、民俗于一体的传统活动,被誉为苏鲁豫皖四省结合地区的“物博会”。2024年9月,县人大常委会将“如何守正创新办好龙城十月古会”作为建言主题,各级代表提出建议1104条,经梳理归纳形成56条综合建议,形成《社情民意专报特刊》供县委、县政府参考,为古会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支持。筹备组负责人称赞:“古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人大代表的金点子,给县人大点赞!”

票决定项 锁定民生“项目库”

如何更好地推动民意落地见效?今年5月,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首次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由全体代表从市政府提交的13个候选项目中差额票决出10项民生实事,养老服务、残疾人康复工程和便民停车三项内容高票居前。这一做法赢得了社会广泛好评。

今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印发《宿州市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实施办法》,全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为代表建议的落地提供了规范的制度保障。该办法通过广辟渠道征集“民意”,由代表深入群众听取诉求;科学论证筛选“选项”,确保项目具有普惠性和可行性;在人代会上由全体代表无记名“票决”,确定年度重点民生项目清单;最终由政府组织实施并接受人大代表“监督评议”。票决制将分散的民意诉求系统整合为年度重点民生项目,构建起“群众提想法、代表提建议、大会做决断、政府抓落实”的完整闭环,推动建议办理从“纸面”走向“地面”。

为有效融合“五级代表提建议”与会议期间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萧县人大常委会自2022年起,每年11月围绕“下一年,我县应着力办好哪些重大民生实事”主题,广泛征集群众和各级代表的意见建议。县政府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原则,对建议充分论证后,将部分重大民生事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最终确定为年度重点办理项目,真正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

闭环监督 打通落实“最后一公里”

“质量安全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中小微企业质量管控薄弱、标准体系不完善,该如何破解?”今年7月,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期间,一场聚焦绿色食品“5+4”特色产业发展的专题询问会引人注目,刘晓露委员向市市场监管局抛出关键一问。现场,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到场应询,8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两位省、市人大代表接连发问,直面产业发展瓶颈与难题。

专题询问,只是宿州强化代表建议督办、推动政策落实的一个缩影。为促进建议办理见行见效,我市不断创新实施代表建议全流程督办机制。2023年9月,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召开专题询问会,对老年助餐服务、便民停车等10项“暖民心行动”开展满意度测评,确保各项行动不仅“办完”、更要“办好”,切实提升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同时,我市持续深化“两个联系”制度——人大常委会紧密联系代表、代表广泛联系群众,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提出建议的代表通过专题视察、走访调研、听取办理汇报、开展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对建议办理进度、资金配套和落地成效实行闭环跟踪监督,既真督实查,也支持协同,推动每一件有价值、合民意的建议转化为可感知、可检验的民生成果。

如今在宿州,从田间地头到街头巷尾,从线上平台到线下站点,五级人大代表忙碌的身影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用行动化解民忧,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代表履职氛围日益浓厚,仅省人大代表魏三强一人在近三年中就提出了32条闭会意见建议,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群众对代表的认可度不断提升。“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的生动画卷,正在宿州大地上徐徐展开。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