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医”到“优医”
宿州市构筑坚固高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
日前,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基层为重点,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人均年度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就诊3次,住院0.06次,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比稳定在70%以上,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完善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合格村医。对未达到标准的村卫生室,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新建或改建、扩建。对于缺少村医的卫生室,采取调剂、上级医院派驻、招聘等方式配齐医务人员,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目前,全市共有村卫生室1236个,平均每千服务人口配备1.69名村卫生室人员。实施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对照分类建设标准,全市现有21家乡镇卫生院实施一类管理,71家乡镇卫生院实施二类管理,9家乡镇卫生院实施三类管理,实施一类、二类管理的乡镇卫生院均超目标要求。推进县级医院提档升级。积极与长三角、国内、省内知名医疗机构对接,开展医联体、专科联盟、医疗专家工作室等合作共建,快速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推进医疗资源共享。建立市县两级会诊转诊服务中心,实施医共体内远程会诊和院内多学科会诊,引入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组建涵盖省内外的专家库,实现与乡镇卫生院信息联通和远程会诊,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优化布局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变化趋势等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县区政府所在地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乡镇,筛选已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水平的乡镇卫生院,分两批规划设置13家县域医疗次中心,推进硬件设施升级。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施“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个下沉,制订紧密型医共体牵头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实施方案,明确帮扶目标。2025年选派125名县级及以上医院优秀医务人员到基层驻点帮扶至少6个月,指导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特色科室建设、医疗质量控制等工作。推进基层医疗专家工作室设立。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设立医疗专家工作室15个,市内外名医专家累计下沉6000余个工作日。开展二级综合医院、特色科室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有3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7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CT。经过市县两级专家指导,23家基层单位30个特色科室通过市级评估,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发展。将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有效融合,以县级医院卒中中心、胸痛中心为核心,在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分别建设基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站、防治哨点,建立“防、筛、治”协同机制和县乡村心脑血管疾病一体化防治网络,着力提升患者救治效率。
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强化村医培训培养。启动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2024年分两批招聘61人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管理,进入村卫生室工作。2025年,拿出54个村卫生室岗位列入招聘计划,目前各县区正在组织招聘。逐年扩大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规模,2023年录取并签订协议59人,2024年录取并签订协议66人,2025年录取并签订协议146人。强化乡镇卫生院人才培训培养。逐年扩大订单定向医学生招收培养规模,2023年录取并签订协议74人,2024年录取并签订协议93人,2025年录取并签订协议97人。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培训项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每年遴选30余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干人员、全科人员进行为期4个月以上的脱产培训。用活基层编制资源。推进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制度落实,根据不同乡镇人口变化、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人员需求,统筹医共体内乡镇卫生院的编制,优化编制资源配置。2024年,在编制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动态调整乡镇卫生院编制54个。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