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资讯 > 政务要闻

从“执法”到“护航”

——我市以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构筑发展新优势

文章来源:拂晓新闻网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08-29 09:58 责任编辑:大数据中心

一座城市的营商环境好不好,关键看法治化程度高不高。

如何给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良好环境,我市多措并举、全力应答:

市委政法委出台《全市政法机关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效巩固提升行动工作方案》,推动规范涉企执法、深化“放管服”改革、化解涉企争议等17项工作落地见效,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市委依法治市办制定《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25年度任务清单》,明确10个方面67条具体举措,清单化、项目式推进年度重点任务,为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明确路线图、任务表。

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印发《全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发挥普法宣传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中的服务赋能作用,促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

一项项务实举措和暖心服务,为企业安心发展吃下“定心丸”。

高质量法律服务 开出发展“良方”

法治的温度,首先体现在服务触角的延伸上。企业有什么样的合理需求,党委政府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全力当好“店小二”。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公司治理、合同管理、知识产权、财务税收等,该如何避免呢?”“在投融资过程中,要审慎梳理法律风险点,充分进行项目论证和可行性评估。”“仲裁是化解民商事纠纷的一种途径,主要受理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经济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今年以来,市司法局组织经验丰富的专业律师、仲裁员,常态化开展“服务实体经济 律企携手同行”“仲裁服务双百活动”等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活动,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倾听企业诉求,围绕生产经营中常见的法律风险点,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法治体检”、精细化法律服务,开出“法治良方”,不断强化法治服务保障供给。

“上门问需,服务入户,这场普法宣传干货满满,为企业合规经营、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让我们能够提前规避潜在的风险,也让我们对仲裁制度在化解企业纠纷中的作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安徽鑫承流体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在“仲裁服务双百活动”中,宿州仲裁委会同市工商联,走访多家企业,通过面对面交流、精准普法宣讲,为企业送上仲裁法律知识“大礼包”。

今年以来,全市法律服务机构实地走访重点企业311家,举办普法培训175场、政策宣讲177场,帮助企业梳理法律风险点144个,撰写法治体检报告167份,提出法律意见266条。52家律师事务所“点对点”对接全市83个年度重点建设项目,以“事前预防、事中规范、事后救济”全流程服务,推动重大项目决策、建设、运营各环节依法合规。

高标准执法监管 为企减负增效

涉企行政检查处于执法监管链条的“最前端”,是行政执法的重要环节,其规范性和效能直接影响企业权益与市场环境。优化营商环境,不仅要为企业送上“金点子”,还要给涉企行政检查戴上“紧箍儿”。

今年4月,我市出台《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实施方案》,明确20条具体措施,进一步明确“谁来查”“查什么”“怎么查”“谁监督”,为各级行政机关规范涉企执法提供操作指南、明确方法路径。

作为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重要内容,“综合查一次”是从源头减少入企检查频次为企减负的重要手段。今年以来,我市做好跨部门、跨领域资源整合,扎实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工作。出台《宿州市“综合查一次”实施方案》《宿州市“综合查一次”工作指引》等制度文件,从检查事项、检查方式、检查文书等方面,对涉企行政检查进行全面规范。全市共明确“综合查一次”工作计划38个,梳理公布全市行政检查主体327个、检查事项1069项,公布涉及危险品运输、烟花爆竹批发等重点领域共115项“综合查一次”事项清单,让企业清楚了解检查内容、检查流程。今年上半年,相关领域共开展联合执法429次,减少入企896次。同时,积极推进非现场执法模式,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完善自动监控、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等非现场监管体系,对企业开展不见面监管“云检查”。按照企业信用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对信用风险低的企业降低检查比例和频次,做到“无事不扰”。今年上半年,入企检查减少51.04%。

“‘综合查一次’措施的推出,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很大便利,我们终于可以专心搞生产了。”宿州德润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得保对这一执法模式竖起大拇指。

此外,我市还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措施,在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等13个执法领域414个处罚事项上实行轻罚、免罚措施。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办理轻微违法行为减免案件4671件,为企业减轻负担2374万元。完善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机制,将执法行为对企业影响纳入全流程评估,有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减少行政执法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负面影响。

高水平化解纠纷 维护企业权益

“没想到法院效率这么高,在这么短时间内就化解了全部纠纷,为我们挽回了损失。”今年4月,灵璧县人民法院利用一天时间,对6起侵害商标权纠纷案件采取“集中开庭+集中审理+集中调解”的模式,实现涉17家店铺的系列纠纷批量化解,全部案件当庭达成调解协议,当庭支付企业赔偿金,矛盾纠纷得到实质性化解。调解结束后,原告某户外用品公司为法院的公正、高效点赞。

这是我市两级法院能动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生动缩影。今年上半年,全市法院深化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有效整合刑事、民事、行政审判资源,实现知识产权案件统一受理、统一审判,共受理涉及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类案件667件,同比增长15.8%,审结557件。其中,商标侵权案件284件,占案件总数的42.6%,涉及多家知名品牌。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发展动力。在打击知识产权犯罪上,全市检察机关落实“一案四查”要求,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综合履职,依法加大惩治力度,今年上半年共起诉各类侵犯知识产权、妨碍科技创新相关犯罪18件,企业创新成果得到“刚性保护”。

法律监督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在涉企案件中,市检察院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强化涉企案件检察监督,开展“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重点纠正利用刑事手段插手经济活动、违法“查扣冻”企业财产等情形。今年上半年,全市检察机关共排查各类案件5400余件,备案登记线索33条。强化涉企民事裁判和执行监督,深化涉企刑事“挂案”清理,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民事执行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上半年检察机关共办理相关涉企案件65件,提出检察建议43条。

在涉企纠纷化解中,我市深入贯彻“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理念,大力推广涉企纠纷非诉讼化解模式,引导企业通过调解方式化解商事纠纷。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市工商联在全市设立总商会调解组织6家、商会调解工作站24个,今年以来集中调处“营商环境类”矛盾纠纷341件,调解成功率77.32%。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涉企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推进调解和解全流程介入涉企行政复议工作,一批涉企行政争议得到实质性化解。

惠企政策能否落地落实,事关政府信用。我市长效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全面梳理政策未兑现、合同协议未履行情况,对存量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做到“一案一策”“签单销号”,持续治理拖欠账款问题。今年以来,市委依法治市办共梳理存量问题23件,兑现或达成协议兑现23件,涉及资金235万元,对疑难问题形成5份法律意见书,指导相关部门依法解决企业诉求。市清欠办收到拖欠企业账款问题218个,已妥善化解169个。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们将切实履行牵头抓总作用,发挥好法治对营商环境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不断将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向纵深推进,为全市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法治支撑。”市委依法治市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