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文化新地标 赋城市新动能
—宿州市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综述
埇桥区夹沟镇镇头村稻田图书馆。记者 马峰 摄
8月26日上午,在位于埇桥区夹沟镇镇头村的稻田图书馆内,阳光透过窗户,温柔地洒在木质书桌上,几位市民围坐于此,有的捧着农业技术类书籍仔细研读,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有的家长带着孩子翻看少儿读物,温馨而惬意。窗外,连片的稻田随风泛起波浪,与附近波光粼粼的水库巧妙融合。这处集建筑美学与文化底蕴于一身的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周边区域市民汲取知识的好去处。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各地建成并开放71个特色鲜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410余万人次,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6000余场。这些文化空间像一座座文化灯塔,点亮群众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和文明程度。
多元赋能 书写文化惠民新篇章
在位于宿城银河三路的宿州麦田书店里,暖黄的灯光洒满整个阅读区。工作人员手捧一本《孔子传》,用生动的语调给围坐成一圈的小朋友们讲述故事。孩子们时而小声讨论,时而举手提问,眼神里满是对知识的向往。
宿州麦田书店以“让文化走进生活”为理念,打造集书籍零售借阅、文创用品销售、读书会、研学营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这里,错落有致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从经典名著到科普读物,从人文历史到生活美学,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需求。文创区里,由孩子们制作的五彩缤纷的书签、笔记本、手工艺品等琳琅满目,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读书打卡。
“自成立以来,麦田书店始终坚持公益属性,常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帮助市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的温度和力量。”宿州麦田图书有限公司负责人曹贡献介绍,书店工作人员还经常精选书籍走进周边社区、学校,为青少年儿童送书上门。节假日期间,还会举办文艺表演、影视播放等活动,让市民在音乐和光影中学习文化、爱上文化。
如今,像麦田书店这样的多元文化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以丰富的业态和市场活力充盈着城市文化生活的“毛细血管”,以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需求,为人民群众打造了一个个富有时代活力和文化魅力的城市文化风景线。
贴心服务 编织文化普及温情网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识盛宴”在泗县运河街道花园井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精彩上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社区居委会,以“普及民法典,护航新生活”为主题,为居民带来了一场法律与健康知识科普讲座,吸引大家踊跃参与。
活动现场,律师结合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热点,用真实案例解读法条,医生讲解慢性病管理与健康生活常识,还设置了法律和健康咨询台,专家“一对一”为居民答疑解惑。“这样的活动太实用了,既学到了法律知识,又了解了健康常识,希望以后多多举办!”居民王阿姨连连夸赞。
“花园井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前身只是一个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图书分馆,我们坚持以‘服务为民、服务基层文化’为基础目标,逐步将其改建升级为高标准综合文化阵地。”花园井社区党总支书记岳喜环说,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自成立以来,保留了图书阅览的核心功能,定期更新书籍,不断拓展服务深度和广度,增设科普体验区、艺术培训室、心理咨询角等功能区域,打造“阅读+科普+艺术+便民”多元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公共文化空间已组织开展30多场次形式多样的读书会和分享会,年接待群众1万余人次,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学习的首选之地。”岳喜环说。
近年来,我市结合人口分布和群众文化需求通盘考量,通过摸排调研,及时确定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点位,以“15分钟阅读圈”建设为依托,选择基础较好的城市阅读空间和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改建、提升,让优质文化资源变得触手可及,更让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的肌理。
丰富活动 激发文化发展新活力
“大家试试把这根导线连到正极,小灯泡就会亮哦!”日前,在砀山县唐寨镇公共文化空间内,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参加“科技动手做活动”。当一个个小灯泡成功被点亮时,孩子们一边欢呼一边鼓掌,稚嫩的小脸上满是成就感。
作为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阵地,唐寨镇公共文化空间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内设图书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室、理论宣讲室、市民教育室、文化活动室、科普宣传室、健身活动室、书法展览室、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等十大功能活动室,如同一个“文化聚宝盆”,满足乡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我们空间组织了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充实有趣的活动,尽力满足全镇各年龄段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唐寨镇公共文化空间负责人唐文帅介绍,在图书阅览室,村民可以借阅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学习科学种植养殖知识;在文化活动室,中老年文艺队定期排练戏曲、广场舞,节日期间还会举办文艺汇演;书法展览室,时常展出村民的书法作品,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健身活动室,跑步机、哑铃等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成为村民锻炼身体的好去处。从理论宣讲到技能培训,从文艺表演到科普体验,唐寨镇公共文化空间用多样化的活动为乡村发展注入文化活力,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文明新风的重要平台。
公共文化空间既要建“成”,更要建“好”。近年来,我市针对一些公共文化空间存在的功能单一、空间局促、供需脱节等问题,通过改造升级,做到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适用、简约大方,使公共文化空间融合了阅读分享、艺术展演、培训讲座、科普教育、文艺沙龙、影视播放、公共社交等诸多功能,不仅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还让社区、乡村有了“时尚感”,焕发新的发展生机。
公共文化空间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更重塑着文化供给方式,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接下来,我们将多措并举,持续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通过加强宣传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管理、创新服务形式与内容,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充分激活公共文化空间内生活力。”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