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深学细悟 事事落实到位
——宿州人大深入学习贯彻新修改代表法
代表法是人大代表高质量履职的“指南针”,更是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导航仪”。全国人大新修改的代表法颁布实施以来,宿州市人大常委会以“条条深学细悟”的责任感抓学习、以“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促实践,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履职动能,更好地发挥代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学习培训“立体渗透” 让法条入脑入心
提高站位筑根基,指尖学习“不打烊”。市人大常委会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今年7月在市政务中心举办代表法专题培训班,近百名常委会组成人员、机关干部及省市人大代表集体“充电”,构建“头雁领航”学习格局。同步激活“云端课堂”,依托微信矩阵与“智慧人大”App推送学习资料,让代表随时“指尖划动学法条”,把碎片时间变成“充电黄金档”。
多元创新求实效,分层施教“全覆盖”。各县区人大各出“组合拳”。萧县以“微信群解读+小组研讨+例会研学”的“混搭”模式,打破学习壁垒;埇桥区通过主任(扩大)会议“全员浸泡”,更选派代表赴北戴河履职培训班“取经充电”;灵璧县借人代会预备会契机,邀请省人大专家“以案释法”,让法律条文从“纸上”走到“会上”。
下沉一线接地气,学用转化“零距离”。把培训课堂搬到履职最前沿。砀山县召开镇(园区)人大主席会议,将代表活动日培训延伸至“最小履职单元”,让村口站室变身“普法驿站”。埇桥区、泗县以“履职交流+座谈研讨+实地调研”三位一体模式掀起学习热潮。泗县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政务服务大厅开设“代表法微讲堂”,既让代表吃透法条,更让群众明白“代表为谁履职、如何履职”,营造“全民懂法、全民支持”的浓厚氛围。
履职实践“多维赋能” 让代表主动作为
机制创新定目标,票决民生见初心。制定《2025年宿州市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实施方案》,在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差额票决10项民生实事,年底将“答卷”交由人代会或常委会“打分”。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用制度刚性确保民生实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平台升级搭舞台,实践站里办实事。31个市人大代表小组“按季出牌”,年初定计划、季度抓落实,让闭会期间活动“有章有法”。82%的基层代表工作站(室)迭代升级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萧县刘套镇前徐安村的县镇代表在联系点“坐班问诊”,用“家长里短式调解”化解邻里纠纷,让民俗智慧融入基层治理。8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与13个基层预算监督联系点“嵌入”实践站,实现“一套人马、多元履职”,让立法民意从街头巷尾直达决策中枢。
互动交流出真招,五级代表解民忧。以“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为抓手,组织代表深入一线、了解情况、建言献策。萧县推行“一月一主题”建议征集制,将群众急难愁盼转化为民生实事项目“菜单”。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累计收集意见建议54038条、转办48742条、办结44531条。91.36%办结率的背后,是代表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回应民声的生动实践。
监督保障“闭环发力” 让效能全面提升
督办问效钉钉子,建议落地有声响。构建“提出-办理-评价-督办”闭环机制,邀请提建议代表参与“打分评价”,对“空头支票”亮剑督办。今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就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开展专题询问,10个职能部门现场“应考”,让代表提问“辣味十足”、政府作答“干货满满”,把监督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
述职评议亮家底,履职档案见真章。起草《宿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核心业务下沉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工作办法(草案)》,将代表进站活动记录纳入履职档案,用“数字说话”量化履职成效。严格落实代表述职制度,市六届人大代表已有63%向原选举单位“交账”,确保“当选一届、尽责五年”,让选民看得见代表的“成绩单”。
服务保障强后盾,智慧履职加速度。全力保障代表履职“时间、经费、知情”三要素,协调代表所在单位当好“后勤部长”。加速“智慧人大”省市并轨,推动议案建议提交、履职记录填报等“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代表少跑腿,以信息化赋能代表履职能力提升。
从法条学习到实践转化,从平台搭建到效能提升,市人大常委会以新修改代表法为遵循,让每一位代表都成为民主实践的“火种”,让每一次履职都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梁”,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征程中留下了坚实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