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资讯 > 政务要闻

靶向选题 依法监督

——宿州人大多维赋能农业强市建设纪实

文章来源:拂晓新闻网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08-08 09:11 责任编辑:大数据中心

七月的皖北大地,沃野千里,生机盎然。宿州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联组会议如期召开,一场聚焦绿色食品“5+4”特色产业发展的专题询问在此间举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省市人大代表与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面对面,直击产业发展痛点堵点,以精准监督推动政策落地,为宿州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注入强劲动力。

精准选题 深入调研掌握实情

近年来,宿州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以绿色食品“5+4”特色产业为重点,主攻“一颗梨、一头羊、一只鸡、一碗粉、一株菌”,即砀山酥梨、萧县白山羊、埇桥符离集烧鸡、泗县山芋、灵璧食用菌等5个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培育优质小麦、优质大豆、优质肉牛、未来食品等4个产业集群。此次专题询问是市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助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到会应询,8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及2位省、市人大代表作为询问人,围绕绿色食品“5+4”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展开提问。

会前,市人大常委会组建调研组,先后赴萧县、泗县、灵璧县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企业、种植养殖基地,广泛听取基层群众、企业负责人、种植养殖户代表的意见建议,梳理出产业规模、产业链延伸、品牌建设等方面10个具体问题,为专题询问精准“画像”。

“专题询问不是新闻发布会,也不是工作座谈会,而是就推动工作召开的监督性会议。提问和答复都要直奔主题,不要‘穿靴戴帽’,尤其要注意应询不是汇报全面工作,要把握重点,表达明确,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问题作出回应。”主持人在专题询问开场时强调,询问与回应需直奔主题,确保每一分钟都用在“刀刃上”。

直击痛点 叩问产业发展瓶颈

“宿州是传统农业大市,是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拥有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素有‘果海粮仓’之誉,但与农业强市相比仍有差距。”张栋修委员率先发问,“请问市农业农村局,我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在全省处于什么水平?如何进一步壮大规模、拉长链条、打造品牌?”

“我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在全省处于第一方阵。2024年,一产增加值居全省第二。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居全省第2位,总产居第4位;畜产品总产量居全省第一,畜禽出栏总量居全省第2位;水果总产量居第1位。二产农产品加工居全省第四。其中,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居全省第4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居全省第4位,全市现有预制菜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均居全省第1位。三产居全省第一。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居全省第1位,品牌培育居全省第2位。”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安文回应,“下一步,我们会深耕‘优势领域’,进一步做大做强粮食、肉牛、水果等‘头雁产业’,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强化‘双招双引’,积极招引世界500强、国内知名绿色食品企业等头部企业入驻,发挥‘链主’企业领航作用,推动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协同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聚焦‘四链’融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强化与江南大学的深度合作,帮助符离集烧鸡等绿色食品进入长三角等全国市场,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叫响‘宿州品牌’。”

“质量安全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刘晓露委员向市市场监管局提问,“中小微企业质量管控薄弱,标准体系不完善,如何破解?”

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高杨回应:“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绿色食品产业中小微企业质量管控工作,指导737家中小微食品生产企业建立管理体系、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帮助124家食品生产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严格执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推动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每年投入200万元食品生产抽检经费,对全市食品生产企业实行全覆盖抽检,对抽检不合格产品严肃核查处置,全力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科技创新短板是耿红卫委员的关注点,她提问:“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落地难,市科技局有何对策?”

市科技局局长李晓晖表示:“我们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年度R&D经费支出达到100万元以上的规上企业,按比例给予一定奖励。聚焦科技金融融合,加强部门协调和政策联动,开发高企贷、科创贷等科技金融产品,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这次专题询问直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政府部门的回应也很实在,让我们看到了推动产业发展的决心。”参与询问的市人大代表张桂高表示。专题询问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结合询问情况形成审议意见书交政府办理,确保审议、跟踪、督办、问效“闭环”。

绿色食品“5+4”特色产业发展专题询问只是市人大助力农业强市工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市人大始终与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要求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积极助推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

立法护航 筑牢发展法治根基

市人大坚持聚焦农业强市中的重点堵点,优先将粮食生产、种业发展等关键问题纳入立法计划,坚持“小切口”选题、“小快灵”立法,陆续出台《宿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护促进条例》《宿州市夹沟香稻米保护条例》。其中,《宿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护促进条例》,是该领域全国首部市级法规,为扛牢粮食安全责任提供了有力支撑。《宿州市夹沟香稻米保护条例》作为全省首部单一农产品保护法规,聚焦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为擦亮特色农产品品牌注入了法治之力。

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02.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8.1%;种子持证企业157家,居全省第一;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412.7万亩,居全省第二;粮食产量461.1万吨,实现“二十一连丰”;畜产品总量101.9万吨,居全省第一;蔬菜、水果产量达610万吨,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生猪、家禽、肉牛存出栏量均居全省前列。

今年,市人大将继续围绕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制定出台《宿州市砀山酥梨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宿州市符离集烧鸡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目前,两部《条例》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监督发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市人大坚持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围绕集体经济发展、饮用水安全、和美乡村建设等,以“小切口”破解乡村振兴难题。

助力推进组织振兴。开展集体经济发展与村民委员会建设调研,督促政府相关部门树牢“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导向,大力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举措,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拓展农民增收致富路径。我市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做法得到省委负责同志批示肯定,被《中国组织人事报》头版刊介,并在国家乡村振兴局简报刊发。2024年,全市1127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强村有854个,占比75.78%,增长20.11%。

助力抓好民生实事。开展饮用水工程建设情况调研,督促相关部门履职担当,加快构建城乡供水“一张网”,多举措提升城乡居民供水质量。2024年,全市实现247万人水源替换,预计到2025年底,全市完成供水地下水源替换。

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围绕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赴2个县区6个乡镇12个行政村,调研督导和美乡村建设工作,促进“千万工程”持续稳步实施,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2024年底,全市累计建设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21个、省级中心村36个。

建言献策 凝聚发展强大合力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人大常委会积极为代表履职创造条件,引导代表围绕乡村振兴建言献策。组织代表开展视察、调研等活动,邀请代表参与专题询问、执法检查等工作,为代表履职提供了广阔平台。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深化“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了解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意见建议更加贴合实际、更具针对性,较好凝聚了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市人大将以此次专题询问为抓手,创新方式方法、综合行使职权,为推动宿州现代化农业强市建设、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