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畔双拥情
——宿州市双拥工作实践
汴水奔流,传承红色血脉;宿州大地,激荡双拥热潮。
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揭晓,宿州市榜上有名,实现“九连冠”!
从淮海战役独轮车推出的山河巨变,到新时代军民并肩守护家园的温暖图景,宿州这座拥有红色基因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军民同心、鱼水情深的优良传统从未间断。
政策保障 全力做好强军后盾
沉甸甸的荣誉背后,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对双拥工作的高位推动。一直以来,宿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全省率先出台《党管武装工作规定》《关于提高现役军人立功受奖奖励标准的通知》等,建立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
数字最有说明力:2024年,我市出台《宿州市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为11881名优抚对象购买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医疗费用全部实现“一站式”结算,发放医疗补助资金1289万元,有效减轻优抚对象医疗负担。2025年,全市统筹下达优待抚恤资金3.22亿元,用于发放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优抚对象医疗保障补助等,切实维护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同时,市财政预算安排关爱帮扶、慰问经费350万元,支持常态化做好退役军人关爱帮扶、解难纾困工作。
2020年以来,近13亿元抚恤补助金发放到各类优抚对象手中,实现自主就业退役士兵政府补贴金兑现率、重点优抚对象参保率、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按月足额发放率等“六个百分之百”全覆盖;投入3200余万元,为5600多名退役军人提供免费创业培训和指导;全市4000家军创企业带动退役军人和军属就业9700多人;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烈士陵园升级改造,1319座零散烈士墓实现应迁尽迁、应修尽修……
服务创新 解决军民急难愁盼
“谢谢你们还记挂着我这个老兵……”日前,家住埇桥区栏杆镇柏山村的退役军人李林握住慰问人员的手感激地说。当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慈善总会为李林送去崇军关爱基金“结对子”助学计划政策,让这个困难家庭重燃希望。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慈善总会联合慰问了全市75名像李林一样的困难退役军人,其中55人获一次性救助,20人被纳入“结对子”长效帮扶对象。据了解,截至目前,崇军关爱基金已帮扶369名优抚对象,发放补助资金93.24万元。
“和别人交流终于不用靠喊了!”因长期水下作业导致听力损伤20余年的老兵陈树申同样激动不已。他的这一变化得益于埇桥区开展的“老兵听力关怀计划”。埇桥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通过辖区所属退役军人服务站,发挥常态化联系退役军人优势,上门摸排,对有听障困扰的老兵进行一对一听力健康检测,最终精准锁定56名亟需干预的中重度听障老兵,为他们提供助听器申请和线下适配服务。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市县乡村四级“两站两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成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578个,打通服务退役军人“最后一公里”。
在解决官兵“三后”问题上,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在“后路”保障上,我市开发专项岗位5739个,扶持4414名退役军人就业,创新推出“拥军贷”专属金融产品,为64名退役军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10万元。在“后院”关怀上,严格落实随军家属对口安置和保底安置政策,及时发放随军未就业家属定期生活补助,出台《宿州市事业单位定向招聘驻宿部队随军家属实施办法(试行)》,创新成立“泗县‘两地分居’现役军人家属委员会”,建立家委会“心连心”微信群, 吸纳军嫂加入,鼓励军嫂互帮互助。在“后代”教育上,畅通军人子女入学择校绿色通道,按照“自主择校、政策加分、优待优先”原则,保证现役军人子女享受优质教育。2024年,全市落实资金100余万元,帮助19名随军家属实现稳定就业,定向招聘3名随军家属到事业单位工作,143名军人子女就读优质学校。
彰显尊崇 营造浓厚拥军氛围
“您是退役军人,按规定可以免除门诊挂号费……”近日,退役军人徐安冬在市立医院就诊时被医务人员告知可以享受的福利政策。目前,全市已实现县级以上公办医疗机构对军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免普通门诊挂号费全覆盖,同时享受健康体检优惠全覆盖。
大街小巷,“军人优先”标识熠熠生辉;公交车上,“老兵,您好”的语音播报温暖了无数退役军人的心;军营内外,一场场庆“八一”活动传递着城市的温度……这些场景构成了宿州双拥文化风景线,尊崇军人职业、尊重退役军人已成为宿州的城市品格。
近年来,我市以“典型引路”为核心,深挖双拥故事,大力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宿州籍抗美援朝老兵访谈录《寻找最可爱的人》被国家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等收藏;退役军人王於昌,从硝烟战场到基层一线,以“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诠释初心,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砀山县英雄母亲高艳十余年如一日,关心关爱消防救援人员,荣获“中国好人”称号……
我市还积极打造双拥“一廊三园”(“一廊”指双拥文化长廊,“三园”指双拥主题园、国防教育园和红色故事园),构筑起立体化国防教育阵地。主城区设有36个双拥共建点、2条示范街、1座“双拥立交桥”、5处双拥永久性标志,连同原创歌曲《宿州双拥之歌》、小品《南海情深》、舞蹈《我家门前过大兵》等文艺精品,共同擦亮了具有宿州特色的双拥文化品牌。
双向奔赴 共续军民鱼水深情
驻宿部队广大官兵在受到宿州人民关爱拥护的同时,始终不忘“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优良传统,坚持用真情与行动反哺第二故乡,共筑军民团结的钢铁长城。
在宿城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处处跃动着子弟兵服务群众的身影。2020年以来,来自驻宿部队官兵的6万余毫升热血流入生命的长河,1.5万棵新苗扎根希望的沃土,40余次街道整治换来整洁的市容。部队官兵还积极响应“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号召,与28名家庭困难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捐助困难学生436人;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累计投入500余万元为帮扶村修路建桥、建设蔬菜大棚等基础设施;为驻地群众开展义诊900余人次,累计发放药品价值近7万元;利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走访慰问生活困难退役军人、特困家庭198户……广大驻宿部队官兵始终与宿州人民同呼吸、心连心。
汴水长流,涌动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血脉;皖北热土,澎湃着历久弥新的双拥深情。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宿州市将继续发扬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谱写新时代军民团结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