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资讯 > 政务要闻

解码宿州粮食生产“二十连丰”

文章来源:拂晓新闻网浏览量:发表时间:2024-01-23 10:54 责任编辑:大数据中心

2023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1411.4万亩、居全省第二,粮食总产460.2万吨、占全省的11.1%,大豆播种面积增量、产量增量均占全省增量的40%以上。我市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市深刻认识到保障粮食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市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聚焦良田、良种、良技等关键点,狠抓农业技术落实,提高亩均生产效益,不断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粮食生产稳中有增,持续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宿州力量。

粮田变“良田” 丰收有底气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通过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全市农田灌溉保证率、机械化率得以提高,耕地质量得以提升,农田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优势得以发挥,为粮食产量逐年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全市农业部门积极谋划、周密组织,全面摸排农田现状,梳理目标任务,健全工作机制,科学规划布局,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全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9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和投资规模均居全省前列。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管护仍需加强。2023年11月,在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宿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护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获得批准,将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部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护的市级地方性法规,也是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国第一个高标准农田领域的立法。”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王运良介绍,《条例》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资金来源、建设项目设计和实施要求、建后管护机制等,细化了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为我市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围绕稳粮保供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市还出台《宿州市“吨半田”行动方案》,积极开展“吨半田”生产能力建设,集成推广“吨半田”产能创建技术模式,落实统一供种、统一深耕、统一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统一管理模式的“六统一”技术,在全市范围高质量建设省市县三级共建指挥田2个、精耕细作示范点6个,打造麦—玉模式“吨半田”示范点14个,着力打造粮食作物高产百亩田、千亩方、万亩片。同时,积极开展作物高产竞赛,打造高产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大面积增产,将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2023年,全省大豆净作单产前三均在宿州,有望再获“金豆王”称号。

良种配良技 增产又增效

“2023年,全市自主选育国审农作物品种6个,其中小麦3个、大豆3个;自主选育省审农作物品种15个,其中小麦10个、玉米3个、大豆省审2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33个,其中辣椒品种26个、西甜瓜品种5个、豌豆2个。”市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站负责人朱德慧介绍,全市整合育种科研力量,加强良种技术攻关,聚焦新品种试验示范,着力打造小麦、玉米、大豆育种攻关体系和平台,推动种业技术研发、新品种自主选育,从源头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持续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种业基地提升、种业企业扶优和种业市场净化“五大行动”,大力扶持现代种业发展,不断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良种繁育和推广,促进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以前种地全靠经验,如今有啥问题打个电话或在群里问一句,镇上的农技专家就会过来帮我们解决。市、区的科技特派员还为我们进行农技培训、指导,认真解决耕作中遇到的问题,大大提升了科学种田的水平和粮食的产量。”埇桥区符离镇横口村村民杨山岭说。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而农业技术推广则是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埇桥区符离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翟正美说,“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推广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因田施策分类指导,推进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大幅降低了种植成本,夯实了粮食增产增收基础。”

我市多渠道推广实用技术,依托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试验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载体,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推动农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提供对口精准农技指导服务,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提高先进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坚持双向选择、按需选任、精准对接,进一步完善巩固科技特派员制度,切实发挥科技特派员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中的科技支撑作用,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结构调整,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目前,全市选派科技特派员1232名,实现服务行政村全覆盖。

有了“田管家” 种粮省心啦

“目前全村的冬小麦出苗见绿、长势良好,农户啥都不用操心,真是得益于‘田管家’啊。”日前,埇桥区朱仙庄镇朱庙村党总支书记李德新告诉记者,庄稼“三分在种,七分靠管”。“田管家”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保证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还让农民腾出时间和精力外出就业、增加收入。

李德新口中的“田管家”,指的是与金色家园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色家园”)合作,采取村企共建的方式,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托管服务。“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包括飞机喷药、农资供应、粮食烘干、良种推广等,开展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服务,切实解决农民单家独户土地‘种不了’‘种不好’的问题。”金色家园负责人孙韩表示。

据介绍,金色家园依托农业技术、机械装备优势,采取村企共建的方式,充分发挥村集体组织协调农户的作用和企业服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开展环节托管服务300万亩次,全程托管服务40余万亩,亩均增效约240元,推动了广大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像金色家园公司这种将土地流转统一经营的“大托管”模式,如今在全市如火如荼推进。近年来,我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推进机械化生产、创新经营方式等方面持续发力,持续推广全程机械化,不断提升农机作业服务水平,不断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通过统一采购、连片规模作业、专业组织服务,降低农资费用成本、农机费用成本以及农民种地务工投入成本。推进全程社会化服务,加强对种粮主体的政策激励,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规模效益。(记者 彭序)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