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资讯 > 政务要闻

宿州农业:敢立潮头唱大风

文章来源:拂晓报浏览量:发表时间:2013-01-06 00:00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丰则百业兴。宿州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近年来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突破口,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产业化经营和项目带动为抓手,积极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从2010年8月起,宿州先后被农业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第一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现代农业“两区”建设标志着宿州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粮食实现“九连增”,201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204万亩,比2006年增长11%;

  生猪、家禽、水产品生产规模化加速,规模化养殖比重61%;

  2008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3亿元;

  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787万千瓦,2012年全年完成机耕面积787万亩,机播面积1095万亩,机收面积983万亩。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05%,全市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35.9亿元;

  农业企业发展到3001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9家,国家级3家,省级46家。

  一组组数字客观地说明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近年来,我市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载体,按照“两区一体化、基地化、项目化、工程化”的要求,以高标准粮田示范基地等十二大基地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建设四大公共服务平台为保障,围绕“4168”工程,大力发展粮食、果蔬、畜牧、林木四大支柱产业,抓好“一区多园”(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及各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三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积极开展农村改革七项试验。

  素有“果海粮仓”之称的宿州,正沿着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上行通道,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改写着传统农业历史。

  农业强,则国家强;农业富,则国家富!埇桥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业改革试验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协作,自此,宿州现代农业发展征程开启了新的壮丽篇章

  如何打造“国字品牌”,为农业发展树立样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摘得现代农业“两区”牌子后,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三次产业联动、农科教企互动、项目支撑拉动、制度创新推动“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子。

  在具体的示范与改革试验中,按照“两区一体化、基地化、项目化、工程化”的思路,在全市规划建设了粮食作物、水果蔬菜、畜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统筹城乡发展等不同类型的十二大基地。明确每个基地至少发展1-2个主导产业,至少开展1-2项改革试验。

  为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寻支持、求政策;成立了高规格的“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担任第一组长和组长;市四大班子领导牵头联系十二大基地、十六大联合体和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定期到联系点调研,理清发展思路,实地解决问题;设立市、县区现代农业建设办公室,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将现代农业建设纳入市政府对各县区及市直相关单位年度目标岗位责任制考核范围,按照“每周一反馈、两月一调度、每季一通报、半年一督查、年终总评比”的工作要求,严格兑现奖惩;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两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宿州市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试点方案》和《关于整合涉农资金支持“两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等若干个配套文件,各县区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文件,对现代农业进行政策扶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9.66亿元,支持“两区”建设。

  同时,寻求合作共建。先后与安徽农业大学联合实施了“五个一工程”;与农民日报社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安徽大学科技处签订了农村改革与现代农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合作框架协议;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联合设立了宿州农村改革研究试验站,为宿州“两区”建设培养人才,开展课题攻关。  

  “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自古以来,宿州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面对发展现代农业新形势,宿州人血液里的豪气和胆识再次升腾,宿州各地“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创新形式,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探路

  夏刘寨,这是皖北平原一个三面环山的村落。在探索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他们首先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发起冲击。村党委书记王化东用摁手印的办法把农民的土地流转过来,实现了万亩连片的规模粮食生产。通过领办企业,实行村企合一,在家庭经营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公司化运作经营。如今,夏刘寨村的村民一点儿也不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因为规模种植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各类考评机制、优惠政策、奖励机制给我们联合体龙头企业投掷了一颗‘定心丸’,也使得公司如虎添翼,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公司有近30家社区直营店,日销售蔬菜达15吨,周边受益农户年人均增收15000元以上。”近日,记者在宿州市百亩良园蔬菜产业联合社采访时,该百亩良园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燕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总投资十多亿元的宿州帝元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里,“物联网+互联网+物流网”将实现“三网”融合,带来农业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采购方式的重大变革,更多农民将成为新型农民,大大减少农业的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不仅提升农业效益,也有利于向工业厂区和城镇流动。

  实践证明,基地及试点联合体经营效益比同类产业各主体单独经营有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全市十二大基地共培育农业企业16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93个,实现产值144亿元。农业产业联合体创建为我市“两区”建设,乃至国家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生产关系改革做出了有益探索。

  “筑好园区巢,引得凤儿归。”去年,财政加大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装备水平。目前,淮河种业、嘉盛、汴丰等龙头企业,利民专业合作社、付湖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一批种粮大户相继入驻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龙头带农户、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模式正在由点到面。

  改革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2012年,市委、市政府围绕我市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主题,立足破解制约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坚持“先行试验,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原则,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呈现出六大创新。

  一是建立家庭农场的认定扶持政策体系。目前,全市已经认定家庭农场105家。二是建立职业农民认证注册制度。我市已经认证注册职业农民500人。三是开展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试点。全市第一批选择不同产业的十六个产业联合体作为试点。四是构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五是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投入机制。六是对于农村金融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积极开展小企业、农户联保贷款,推行公司+农户信贷模式,扩大了农业保险范围,创新投保方式。 

  农业的发展必须有必要的基础支撑,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农田水利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现代农业机械的大量应用,为现代农业打牢了根基   

  近日,走进现代农业十二大基地之一的灵璧三河5万亩粮食产业示范基地,放眼望去,新修的一条条田间河道纵横交错、沟渠相连,一条条高标准渠道在尹集镇、杨疃镇乡村田间延伸,在冬日暖阳映照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砀山县程庄镇坡里王屯治理片,100多名群众顶着凛冽的寒风为刚开挖的排涝沟修坡……

  泗县草沟镇孙巷村综合治理片,村民自发筹集200多万元修建的4条高标准大沟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

  “过去旱涝频繁,牛耕肩扛浇灌难,自从修了水利后,渠、沟、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种田再也不用看老天脸色。”尹集镇张集村农民张持田高兴地说。受益于水利工程的张持田只是我市民生水利工程为群众带来实惠的一个缩影。

  2008年以来,我市借力全国水利改革发展的强劲东风,在全市110个乡镇、2885个村庄实施了“三年恢复”和“三年提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使星罗棋布的沟渠桥涵及其附属设施成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3亿元,完成土石方1.9亿立方;治理易涝农田322万亩,受益群众288万人;清淤治理河道15条、排涝大沟187条、中小沟10万余条,配套各类桥、涵、闸19.2万座,扩挖村塘1000余面。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5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33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181万亩。

  “农业机械化,种啥都不怕。”农业命脉通了,农业机械化也在不断提高。

  “我这台联合收割机是享受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买下的,一年下来,收入近6万元,这台‘铁牛’已成为我致富的‘金牛’啦!”泗县希望田野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张红双指着他院内的联合收割机高兴地告诉记者。

  “过去耕地需要翻、犁、耙、压,作业工序复杂,现在用上一体化深松机,一亩地从耕到种,几分钟就搞定了。深松后的土地,小麦亩产可提高10%-15%,玉米可提高10%-20%,特别在干旱年份增产效果更明显。最让我们老百姓高兴的是农民“松”地政府还有补贴,每亩补贴25元呢!”埇桥区桃园镇村民王民主高兴地说。

  2007年以来,我市在鼓励农民购置农机的同时,还围绕小麦高产攻关和玉米振兴计划,积极推广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重点推广了机械化深耕深松、精少量播种、深施化肥、深耕深松、旋耕施肥播种、秸秆还田、节水灌溉和地膜覆盖等机械化技术。2011年,全市实现机械化精少量播种500万亩,机械深施化肥463万亩、机械化深耕深松336万亩、机械化节水灌溉554万亩。五年中,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节种、节肥、减灾、增产,每年为全市农业生产节本增效6亿元以上。

  目前,全市大中型拖拉机36221台,比2007年增长112.8%,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的比例由1:13.1调整到1:5.87;联合收获机达到15397台,比2007年增长52.85%。到2011年底,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到66.94亿元,比2007年增加20.54亿元,增长44.3%。

  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发展主导产业,打造基地,培育农业生产服务平台,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我市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样板

  平畴万亩,良田成片,嫩苗泛绿,池渊棋布,这是记者在萧县新庄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基地看到的一番景致。“过去这里可是晴天路茫茫,雨天满地泥,庄稼收成好不好,还得老天爷说的算。”正在农田里干活的侯存杰告诉记者,如今建成这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浇的高标准农田,农田由低产田变成高产田、由“望天田”变为旱涝保收的“丰产田”。

  近日,记者来到埇桥区灰古镇高标准粮田示范基地欣喜地看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桥涵旧貌换新颜,每块地头都有红色机井房,自动喷灌设施一字排开……

  “高标准农田改造后,产量可比普通农田提高10%以上,农业收入成效明显。”分管多年农业的埇桥区副区长吴绪峰告诉记者,“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就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我们正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强力推进灰古高标准良田示范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努力把埇桥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样板。”

  与埇桥区一样,我市其他县也在现代农业的路子上越走越宽,依托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良种繁育、技术指导等,已成为泗县大路口山芋产业基地发展壮大“山芋经济”的重要途径。在砀山县良梨镇,有许多果农种上了“套袋梨”,收获着“金果果”。尤其是今年以来,砀山县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建设标准化水果产业基地,更是让果农鼓足了腰包,助力砀山水果产业走出了蔚蓝一片天。

  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市“两区”建设的成效得以初步展现。四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2012年全市粮食、畜牧、果蔬、林业四大主导产业生产产值432亿元,加工产值600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81.2%和81.7%;四大产业生产基地发展到700万亩,万亩以上特色种植基地93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10个,规模养殖场户42180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1%。十二大基地建设快速推进。截至11月底已完成投资20.6亿元,实现生产产值35.45亿元、加工产值108.96亿元。三大主体培育和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序进行。截至11月底全市共培育农业企业30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452个,带动农户81.2万户;初步具备条件的家庭农场发展到9929家。依托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年培训能力3—5万人的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主体工程已峻工。依托市农科院建设的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整体规划已完成。各县区县级土地流转中心和十二大基地土地流转机构全面建立。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截至11月底,全市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共开工重点项目135个,已完成投资53.37亿元;全市现代农业建设招商引资重点项目60个,已完成31.85亿元。体制机制创新初见成效。全市已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06.04万亩;全市农村金融创新产品47种,累计支持涉农企业及农户2.79万户,发放贷款63.3亿元,创新贷款余额90.63亿元。产业联合体建设试点开始启动,市、县区设立了相应组织,指导联合体试点建设。

  “百舸争流千帆竞,敢立潮头唱大风。”到2015年,宿州将基本形成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各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联结、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新格局。把我市基本建成农业生产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物质装备新、经营机制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改革试验的先行区,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可供复制的模式或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两区”建设新闻链接:

  2010年8月埇桥区被农业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11月,宿州市被农业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三大主体: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

  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一体化新型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十二大基地:埇桥区高标准粮田示范基地、埇桥区帝元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埇桥区符离集烧鸡产业基地、埇桥区八张设施蔬菜及蒿沟中药材基地、埇桥区顺河林木产业基地、市开发区城乡统筹试验基地、砀山县标准化水果产业基地、砀山县薛楼林木产业基地、萧县粮食产业示范基地、萧县熙可城乡统筹试验基地、灵璧县三河粮食产业示范基地、泗县大路口山芋产业基地。

  四大平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程、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工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工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七项改革试验:一是提升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试验,二是多层次培育农业企业家试验,三是完善现代农业投入机制试验,四是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整合试验,五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验,六是创新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试验,七是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试验。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