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砀山县: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实现乡村振兴“加速跑”
宿州市砀山县以“四送一服”为抓手,立足本地水果优势产业,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进水果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和休闲养生旅游服务等三产融合发展。2020年,砀山县进入安徽省“农产品加工20强县”,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县乡村振兴步入了“快车道”。
一、创新数字技术赋能,丰富乡村经济新业态。一是引入数字化农业。实施“数字果园”创新工程,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注入水果产业,建立种植、生产、销售全链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引入蚂蚁区块链技术为砀山酥梨品质溯源,实现水果产业数字化管理。全县已建设物联网示范点53个,标准化果园面积30余万亩。砀山“数字果园”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创新项目”。二是打造数字化商贸。与阿里巴巴等龙头电商平台深度对接,打造“砀山酥梨”品牌供应基地;引入天猫、菜鸟网络整合供应链,加强与云集等20余家中小社交平台紧密合作,实现农产品销售与电商平台无缝对接。2020年,电商交易额60.14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农产品上行53.2亿元,同比增长20.3%。三是完善数字化物流。引导企业应用快递物流大数据系统分析和网络化智能分仓,完善物流零担、整车运输、直达专线等“全链条”功能,构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引入投资1亿元,建设全国首例县级冷链运输项目“砀山冷链运输项目”,补齐“冷链运输”短板,实现“鲜果产品无损化”运输。
二、壮大经营主体培育,拓宽富民增收新渠道。一是扶持龙头企业。将果蔬加工列为“首位支柱产业”,每年出资2000万元支持产业发展。高标准建设水果产业加工园区,引进科技、熙可、海升等6家国家级大型水果加工企业。砀山县果蔬食品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被评为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9家),规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112.98亿元。二是壮大电商经营主体。加大电商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打通农产品上行渠道。全县发展电商企业2022家,培育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家、电子商务线上企业15家、网店和微商近6万家,带动15万人从事电商物流等相关产业。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产业技能培训,提高产业发展带头人综合能力,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土地托管等经营方式,发展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合作模式,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3家、农民合作社3610家、家庭农场1291家,发展创业创新经营主体2931个,认定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111人。
三、健全服务网络体系,激发干事创业新活力。一是加快人才培养。加快完善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和技术支撑服务,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开展公共品牌孵化、县级电子商务大数据服务、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和农村电商人才孵化项目,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活力。2020年,举办培训9期,累计培训1650人次,其中贫困人口431人次、致富带头人542人次、返乡创业大学生115人次、村“两委”干部86人次。二是延伸信息化服务。成立“砀山县果业协会”,指导创业者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拓展销售网络,全县建成村级信息站153个,占比100%,累计开展便民服务60多万人次、服务总金额1.23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上行交易额9000万元,农村生活生产物资销售下行交易额3000万元。三是强化金融扶持。每年整合资金5000余万元,专项用于龙头企业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推广“信贷+保险”融资模式,县金融机构每年安排不低于2000万元的贷款担保授信额度,缓解企业资金困难。推进金融支农政策创新,将邮政惠农合作项目融入农村产业带头人项目,30家产业带头人与邮政公司合作,实现贷款977.5万元。
四、强化资源要素支撑,搭建双创平台新载体。一是压实政策平台。落实援企稳岗“减免缓退”政策、阶段性减免社保费用、就业补助等政策,2020年延期缴纳税款金额5765.4万元,减免各项税款5941.8万元、社会保险费2457.6万元。实施小额担保贷款、创业补贴、基地孵化等扶持政策,扶持市场主体创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3户2508万元。二是搭建创业平台。加强青年创业园、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等建设,对入园企业实行2年“三免六服务”政策(“三免”即“场租减免、物业减免、税费减免”;“六服务”即“用工、创业、资金扶持、就业补助、社保补贴、技能补贴”服务),做到“扶持一人创业,带动一批就业”。创建各类创业园区16个、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示范基地1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2个),培育创业创新人数近2万人。砀山微谷创业园获评2020年度“国家级众创空间”、“安徽省青年创业园”。三是建设兜底平台。建立完善带贫激励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引导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以股份联结、劳务联结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县财政投入扶贫资金7677万元,优选引导56个效益较好的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带动23004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5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