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服务”解锁乡村养老新生活
初冬时节,走进埇桥区桃园镇光明敬老院,一阵欢声笑语扑面而来。院子里,几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下象棋;旁边的活动室里,护工正陪着半失能老人做康复训练。这温馨的一幕,正是埇桥区积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写照。
● 医养结合暖人心 ●
“以前最怕的就是生病,现在好了,医生定期来巡诊,小病不出院就能解决。”78岁的王大爷在敬老院住了3年,谈起这里的变化赞不绝口。
光明敬老院院长刘素娟介绍,他们与镇卫生院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实现“医养无缝对接”,医生定期上门巡诊,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基本医疗、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这种“小病不出院、大病及时转”的模式,让老人们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医”。
建立绿色通道、共享医疗资源、定期巡诊义诊……目前,埇桥区已推动全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100%签约合作,不仅是机构的简单对接,更是资源、服务、管理的深度融合。
● 公建民营激活力 ●
走进光明敬老院老人居室,空调、独立卫生间、紧急呼叫系统等设施一应俱全。“这些都是‘公建民营’改革后添置的。”刘素娟介绍,2019年10月,在桃园镇政府与爱心老年公寓的合作下,该院率先完成“公建民营”改革,引入专业管理模式,完成了适老化改造、空气能热水系统、全区域监控覆盖等硬件升级。
改革带来的不仅是硬件改善,更重要的是服务理念的转变。在光明敬老院公示栏内,“每日活动安排表”详细记录着各项文娱活动:读书看报、棋牌娱乐、健康锻炼。“我们不仅要让老人住得舒心,更要让他们生活得充实快乐。”刘素娟说。
如今,埇桥区39家公办养老机构已有38家实现民营,民营化率达97.4%。通过引入专业团队、创新服务模式,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与服务效能,养老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 三级网络全覆盖 ●
“奶奶,今天感觉怎么样?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光明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定期上门看望独居老人李奶奶,为她测量血压、打扫卫生、代购物品等。这是埇桥区构建区、镇、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
通过前期摸排,光明敬老院建立了覆盖院内院外的照护网络,目前已辐射周边10户老人。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对于独居老人,定期探访慰问;对于有特殊需求的老人,制订个性化照护方案。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截至目前,埇桥区通过5536户适老化改造、44家农村幸福院建设、38家敬老院“公建民营”,构建起了覆盖区、镇、村三级的养老服务体系,显著提升了服务可及性与专业化水平。
● 幸福晚年不是梦 ●
“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埇桥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区民政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刘妮娜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埇桥区正是围绕这一目标,探索出“政府主导、市场运营、服务直达”的乡村养老保障网,打通了服务老人的“最后一公里”。
临近中午,光明敬老院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有的聊天说笑,有的看电视节目,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党的政策好,我们的晚年生活比蜜还甜。”一位老奶奶动情地说。
老人们的笑声、护工的问候声、康复训练的指导声交织在一起,谱写着一曲新时代的“夕阳红”赞歌。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在埇桥大地,这个美好的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