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资讯 > 县区(园区)

传承创新延文脉 非遗绽放新光彩

文章来源:拂晓新闻网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11-18 09:03 责任编辑:大数据中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记忆、凝结着民族智慧、传递着乡土温情,是基层治理、产业发展、民心凝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灵璧县立足丰富非遗资源,从校园传承、惠民服务、文旅融合等方面多维度发力,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非遗进校园 播撒传承“金种子”

在灵璧师范学校非遗活动室内,剪刀开合间纸屑纷飞,一张张生动的钟馗剪纸渐次成型。“轻握剪刀,手指放松,这样剪出来的线条才均匀,钟馗的面部线条要刚劲有力,才能凸显他的威严正气。”钟馗剪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文老师正手把手向学生传授剪纸诀窍。这一幕,正是灵璧县打破非遗传承壁垒、推动“大师进校园”的一个缩影。

为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今年以来,灵璧县邀请省、市、县三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以“理论讲解+现场演示”的沉浸式教学,将书本上抽象的非遗技艺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体验。钟馗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挥毫时,会详细讲解“钟馗捉鬼”背后驱邪纳福的文化内涵;磬石雕刻大师授课时,从灵璧石的硬度标准讲到“因材施艺”的创作逻辑。这种“大师面对面”的教学模式,通过“大师”与学生直接互动、传授技艺、分享经验,让学生实地接触本地非遗技艺,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综合素养,促进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截至目前,已有2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常态化参与校园教学,覆盖全县30余所中小学。为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热情,各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组建剪纸、磬石琴、泗州戏、赏石、菠林喇叭等非遗社团,定期开展技艺比拼、作品展览等活动。社团里,学生们不仅潜心研习传统经典作品,更将校园运动会的激情、志愿服务的温暖、乡村振兴的变化融入创作,打造出一件件具有新意的作品。如今,全县400余个非遗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活跃在校园,吸引11万名学生主动参与。这些青少年正成为非遗传承最有活力的生力军,让文化传承的“金种子”真正在校园扎根、发芽。

送戏进万家 文化惠民“暖人心”

“听着这熟悉的泗州戏,心里别提多舒坦了!”在灵璧县渔沟镇文化广场,72岁的张桂兰老人搬着小板凳坐在舞台前。台上,泗州戏折子戏《信仰》正在上演,剧中老党员历经70年执着找寻战争年代被焚毁的党员身份证明的故事,让台下观众看得热泪盈眶;小戏《三婆媳》则聚焦农村常见的家庭矛盾,通过儿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趣味剧情,让蛮横的婆婆幡然醒悟,生动传递了家庭和睦之道;戏曲小品《要彩礼》以说唱结合的新颖形式,讲述小姑子与未过门的嫂嫂联手劝说母亲摒弃高价彩礼的故事,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村民们在欢声笑语中深受启发,不时报以热烈掌声。

“演得太好了,这样的戏贴合实际,有教育意义,我们都喜欢看。”村民李本营看完演出后激动地说。

灵璧县紧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为核心,组建专业演出队伍,持续开展“送戏进万村”等文化惠民活动。创作团队深耕农村生活,打造出《乡村新风尚》《邻里和》等贴近民生的新剧目,结合传统经典选段,深入全县20个乡镇巡回演出。演员们用通俗易懂的唱词、生动鲜活的表演,将尊老爱幼、乡村振兴、文明新风等主题融入剧情,让百姓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文化熏陶,也让泗州戏这一传统非遗在基层演出中焕发新生。

文旅融新篇 非遗经济“添活力”

浍沟镇濉河上,一场精彩的鸬鹚捕鱼展演正在上演。渔翁竹篙轻点,小舟破水而行,鸬鹚如离弦之箭潜入河中,不时衔起银鳞跃出水面,引得岸上喝彩连连。这是2025中国·灵璧“印象浍塘沟 鸬鹚捕鱼”文化活动中的一个场景。

浍沟镇素有“鸬鹚之乡”的美誉,村民世代与鸬鹚为伴,驯养它们捕鱼谋生。活动现场,非遗歌舞精彩不断,烙馍大赛香气四溢,情景剧《鸬鹚保卫战》生动展现技艺传承的坚守。夜幕降临,烟花与篝火交织,将气氛推向高潮。据统计,活动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行业增收50万元。

2021年,“灵璧鸬鹚捕鱼”入选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市级非遗项目,鸬鹚捕鱼已成为灵璧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自2018年起,灵璧每年都举办鸬鹚捕鱼民俗文化节,累计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消费上千万元,并入选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成为灵璧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近年来,为保护、传承好鸬鹚捕鱼的文化习俗,灵璧成立了鸬鹚捕鱼民俗文化协会,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宣传,鸬鹚繁殖、驯养、捕鱼技术交流,并搭建鸬鹚表演与比赛平台,把鸬鹚捕鱼从谋生手段提升为民俗文化,以鸬鹚为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建成了一批民宿,打造现代农业生态休闲旅游新品牌,激活了乡村经济发展新动力,初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赢。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