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资讯 > 县区(园区)

灵璧县“文明实践直播间”——

解锁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

文章来源:拂晓新闻网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11-17 11:30 责任编辑:大数据中心

灵璧县黄湾镇砂坝村“文明实践直播间”。张晶晶 摄

一部手机、一台补光灯、一位热情主播……在灵璧县,这样的场景不再是网红带货的专属,而是遍布县、镇、村(社区)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一道新风景。

近年来,灵璧县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创新培育“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直播间”项目,在全县19个镇、200多个村(社区)开通直播间,打造县、镇、村(社区)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直播矩阵,将传统的线下服务延伸至线上,使其成为宣讲理论政策、畅通民意表达、助力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平台,以“云端”链接解锁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

密码一

从“书面语”到“家常话”,理论变“动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绘就了‘十五五’蓝图,这不仅是国家大事,更连着咱们基层的发展……”日前,在灵璧县韦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云所)直播间里,徐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村党总支书记刘影面对手机屏幕,用通俗的语言向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中央对咱们农村的发展很重视”“党的政策好,处处为咱老百姓着想”“俺觉得今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听着刘影的讲解,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里留言表达心声。

“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通过‘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直播间’,依托‘韦娓道来’文明实践特色品牌,组建以村党总支书记、村‘两委’成员为骨干的‘红色主播团’,除了向群众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外,还聚焦群众关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育儿补贴、残疾人帮扶等热点问题,用‘家常话’拆解政策条文,配合生活实例与图文演示,让理论宣讲和政策解读通俗易懂。”韦集镇党委委员蔡坤向记者介绍,他们还邀请“土专家”“田秀才”和致富带头人、优秀乡贤等“百姓名嘴”参与,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增强宣讲的亲和力与说服力。

在灵璧,各地“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直播间”里,村(社区)干部和文明实践志愿者化身“主播”,用乡音土语将乡村振兴政策、惠农举措、移风易俗知识等,讲成群众爱听的“家常话”“实在理”。互动式、沉浸式的政策宣讲,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

与此同时,灵璧县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快、互动强、覆盖广、流量大的优势,将“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直播间”打造成为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网络宣传主阵地,通过潜移默化的浸润式宣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引导群众自觉践行文明公约,弘扬文明新风。

今年以来,全县平均每个“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直播间”开展政策讲解150余场,平均每小时线上受众达万余人次。各地依托直播间创作播发2000余条短视频,单条最高浏览量突破9万次;单场同时在线人数突破800人,群众疑问解答率超99%。党的政策精准“滴灌”田间地头,在潜移默化中凝聚了共识,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密码二

从“屏対屏”到“心连心”,留言变“心声”

“土壤太湿了,收割机没有履带,不能下地工作。”前段时间,灵璧县杨疃镇邱庙村的村民趁着有利天气抢收玉米,但因为刚下过雨田地里太湿,没有安装履带的收割机容易陷入泥土里。眼看着成熟的玉米不能收割,大家伙儿心里十分着急。因此,一位村民在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直播间里留言求助。

村委会主任魏广渊看到留言后,立即与该村民取得联系,详细了解收割机的型号,并及时找来合适的履带,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不仅如此,魏广渊还同村“两委”的其他同志一起,从外地联系了几台收割机投入村里的秋收工作,大大提高了秋收进度。

“村东头的路灯不亮了”“村里菜市街路面破损、积水严重”“下水道排水不畅”……村民们在直播间里反映的问题,村干部都一一回应、帮助解决。“为了让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高效解决,我们制定了‘群众点单-干部接单-村民评单’的闭环服务体系。”魏广渊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村里收集并解决各类民生问题120余件,直播成为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渠道。

“屏对屏”交流,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民意沟通更直接、更高效。为了让“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直播间”能够更好地发挥汇聚民意惠及民生作用,灵璧县建立“线上诉求收集-分类转办-进度公示-结果反馈”全流程工作机制,真正将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架起了一座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截至目前,全县“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直播间”已经受理并解决群众咨询与诉求6万余件,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质效,特别是大量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推动了多个产业优化升级。

密码三

从“土特产”到“网红款”,流量变“销量”

“这是我们村里产的鲜椒牛肉酱,味道鲜美,原材料品质好,屏幕下方的小黄车里就能直接下单……”日前,在灵璧县禅堂镇河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直播间,村党支部书记张亳玲正在推介村里的特色农产品。记者在直播平台上看到,除了该村企业生产的牛肉酱、灵璧酱豆,黑花生油、菜籽油,刚刚采收的蜜薯、花生等也成为当天直播销售的“爆款”。

“过去,受信息和渠道的限制,村里的优质农产品时常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如今,依托直播间,‘线上展销会’能够天天办,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成员和党员、文明实践志愿者轮流担任主播,把村里的好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下了直播后,张亳玲心情仍然十分激动。她对记者说,借助网络直播,村里的黄牛、酱豆和食用油三个主导产业发展蒸蒸日上,不仅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村集体经济收入也逐年递增,去年达到了260余万元。

为了让“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直播间”更好助力乡村振兴,灵璧县依托丰富农产品资源,探索“农民干、直播卖,群众富、百业活”的发展模式,构建覆盖县、镇、村(社区)的电商服务网络,使“品牌出圈”,让“流量变现”,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今年以来,全县农文旅电商交易额突破20亿元。“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直播间”打响了“灵璧优品”的品牌知名度,为乡村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电商路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下一步,灵璧县将继续深耕“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直播间”,不断完善直播体系,拓展直播功能,在内容供给、技术赋能、机制保障上持续发力,推动“云上服务”与“线下服务”深度融合,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农民腰包鼓得更快,让基层治理更智能,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