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宿州经开区书写“十四五”高质量发展亮丽答卷
“十四五”时期是宿州经开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记者日前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五年来,宿州经开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战略部署,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以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产业集聚提升能级,以开放合作拓展空间,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迎难而上、奋发有为,交出了一份厚实提气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经济实力稳步增强,结构优化成效显著。尽管受到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宿州经开区仍在多项关键指标上实现突破。今年1至9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3%(增幅高于全市21.6个百分点);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54亿美元,增长24.6%。截至目前,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5个,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79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65家,远超预期目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任务提前完成,工业废水处理率持续保持100%。尤其是在医药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集群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持续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凭能力定岗位”的改革导向,系统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出台《宿州经济开发区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施方案(试行)》《宿州经济开发区薪酬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宿州经济开发区绩效考核办法》等“1+N”政策文件,构建起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的激励约束机制。创新用人模式,打破身份壁垒,推行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建立市场化薪酬分配体系,实现“以岗定薪、按绩取酬”。2025年6月完成薪酬与考核制度的迭代升级,员额制改革成效持续显现,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活力显著增强。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重大项目落地生根。成立产业专班,深耕长三角、珠三角,与杭州钱塘区、南京栖霞高新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产业承接平台。引进中石油润滑油添加剂、传化物流、方鑫树脂、屹墩科技、开元药业、华霖表面处理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的重大项目,推动产业能级跃升。这些项目不仅带来投资增量,更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良性效应。今年以来,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6个,协议总金额156.16亿元,项目数及投资规模在全市领先。新增利用省外资金项目23个,新增投资规模96.64亿元,到资54.84亿元,同比增长53.04%。
产业集群加速成型,特色产业优势凸显。坚持“产业立区、集群发展”,构建以医药化工、鞋服纺织为首位产业,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2+2”产业体系。东部化工园区集聚医药化工企业5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7家;西部制鞋产业城落户百丽鞋业、恒邦新材料等鞋服及户外用品类企业9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44家,形成了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2023年,医药化工产业获评安徽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通过省级认定。
科技创新动能强劲,数字化转型走在前列。出台“高质量发展20条”、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整合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资源,携手东华大学共建功能性纺织新材料创新研发中心,以创新驱动助力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安徽雪龙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建成年产2万吨TFT级三醋酸纤维素棉浆生产线,打破美国公司长期垄断,实现国内液晶显示屏偏光片TAC膜关键原料自主可控。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家、冠军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建成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25个。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一区一业一样板”,紫金新材料、大盘特种装备等项目成为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典型,规上制造业数字化测评实现全覆盖。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服务效能全面提升。设立营商环境局,常态化开展“企业家下午茶”“接待日”等活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企业获得感明显增强。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政策红利直达机制,建立中小微企业融资帮扶机制,帮助近200家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简化审批流程,推行“拿地即开工”“拎包入驻”模式,大幅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开通区域公交线路,完善生活配套,推动产城融合,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
产城融合深入推进,城市功能持续完善。按照“南展西优”城市发展战略和产城融合规划,启动片区开发工作,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承载能力。中部片区通过拆除原行政服务中心旧址,建设金海广场,显著提升休闲配套水平。持续推进中心区企业向东部园区集中,完成大盘特种装备、紫金新材料等企业搬迁,优化产业布局与居住环境。沿运粮河布局医院、学校、康养、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宿怀路两侧“城中村”,依托市车管所打造金海大道汽车服务产业集聚区,实现产业、城市、人口融合发展,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
绿色安全协同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顺利完成化工园区D级达标认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推进“一企一策”异味治理、雨污管网改造、河道整治等生态工程,园区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实施重点企业节能改造,安装在线监测系统,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