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资讯 > 县区(园区)

钟馗故里“转”动“工业之轴”

—一个皖北传统农业大县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文章来源:拂晓新闻网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11-03 10:34 责任编辑:大数据中心

从孩童掌心把玩的悠悠球,到守护蓝天的飞机、驰骋海洋的航母 ,到处都隐藏着它的身影……在现代机械世界里,转动无处不在,而轴承就是支撑转动的核心。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基石零部件”,轴承素有“工业的关节”之称。

以钟馗故里、奇石之乡而闻名的灵璧县,工业底子薄、基础弱,曾经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灵璧县依托区位、政策、成本和资源优势,将目光瞄准正处于产能升级调整窗口期的轴承产业,从零起步,迅速崛起,短短数年间集聚起70余家轴承产业企业,形成了从上游轴承钢管、钢球加工等,到轴承研发、生产、检测检验,乃至轴承产业互联网的全链产业集群,跻身全国五大轴承产业基地……

灵璧经济开发区轴承产业园一角。记者 王庆 摄

全链招引+原料扎根 轴承企业“闻风而来”

在灵璧经济开发区轴承产业园,宿州顺通轴承钢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生产正忙。公司总经理张贤祥说:“2019年我们就完成了注册,2020年正式投产,算是最早扎根灵璧县的轴承相关企业之一。”

“顺通不算来得最早,但绝对是给灵璧县的轴承产业‘打地基’的关键角色!它一来,轴承的‘口粮’——原材料钢管就有了,其他企业自然跟着聚过来!”谈及灵璧县引进的两家轴承钢管生产企业之一的顺通,灵璧经开区产业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周安才侃侃而谈:过去,制造轴承的钢管都要从外地采购,不仅耗时间,还抬高了生产成本,顺通的落户,就像给轴承产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车间里,数十米长的钢棒正经历一场“蜕变”:经过精炼、热穿孔、退火、精整等多道工序,原本粗长的钢棒变成了精美的轴承钢管,等着装车发往各家企业。

“别看工序列出来简单,这里面的门道深着呢!”张贤祥指着生产线介绍,轴承用的钢材和普通钢材根本不是一个级别。普通钢材像建筑的“骨骼”“血管”,只要坚固、通畅就够;但轴承钢管是精密器械的“关节”,除了要坚固,还得扛得住磨损、耐得住疲劳,精度更是丝毫不能差。要是用普通钢材造轴承,机械的寿命会大幅缩短,用不了多久就会因磨损或疲劳而“罢工”。

从轴承钢管制造到精密组装,从研发设计到检测认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据统计,2024年,灵璧县轴承产业园引进轴承及配套企业设计生产能力超过100亿元,实现产值突破41亿元。园区先后获评安徽省机械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安徽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

落户近五年,顺通为园区内外的轴承企业供应了源源不断的钢管。谈及未来,张贤祥底气十足:“2024年,我们年产4万吨钢管,营业额达2亿元。目前正筹备新的生产线,把产能再提一个台阶!”

龙头引领+技术破壁 “灵轴”从跟跑到领跑

随着一批轴承企业扎堆进驻,灵璧县在轴承领域开始“加速跑”——靠着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十四五”期间,灵璧县轴承产业园已集聚企业 76家,其中规上企业39家;2024年产值突破41亿元,同比增长64.78%;2025年1至8月,轴承及配套企业产值达31.26亿元,同比增幅再创新高,达到68.6%。

在安徽汉正航空材料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里,全球首台1000吨盘轴件碾轧成型设备ACDR旋轧机格外惹眼。“以前,大尺寸高端轴承套圈只能靠进口设备生产,经常被‘卡脖子’。”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公司总经理刘东语气里满是自豪,“我们自主研发的这台设备,直接打破了‘高端轴承大尺寸盘件没法一次整体成型’的行业难题!”

更厉害的是,这台设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工业级大尺寸块体金属材料的纳米级结构调控,攻克了轴承钢的“卡脖子”技术。刘东介绍,现在轴承钢的碳化物能细化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轴承平均接触疲劳寿命提升了三倍,可靠性更是达到99.9%。

如果说顺通给园区筑牢了“原料底座”,汉正则是轴承钢性能“再升级”的推手。轴承钢属于高碳钢,碳元素和铁、铬等元素结合形成的碳化物一旦分布不均、聚成大块,钢材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刘东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就像用同样的面粉、水和盆,不同人揉出来的面口感不一样,关键在‘揉面’的手法。我们的技术,就是让碳化物更细小、分布更均匀。”

久研轴承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工人在检测产品。记者 王庆 摄

如今,大部分轴承钢企业的碳化物评级在1.5级,而汉正通过不断优化“揉面”工艺,把评级降到了0.5级。“碳化物级别越低,钢材质量就越优。”刘东说,汉正的轴承钢在硬度、耐磨性等方面,比同材质产品性能提升了30%。

在精密轴承赛道上,久研轴承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也跑出了“加速度”。从最初 4000平方米的厂房,到如今1.2万平方米的生产空间,从单一产品到300多个品类的在制品,落户5年来,久研的发展“进度条”不断刷新。

“能有今天的成绩,全靠‘创新’两个字撑着!”公司行政部负责人杨振华坦言,企业一直盯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的高精度、高性能轴承产品,广泛应用于高速电主轴、机床主轴等高端领域。

近年来,灵璧县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引擎”,不仅突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还加大科技政策支持,聚焦关键技术攻关。

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家,申请国际专利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0亿元,登记科技成果50余项,3个项目还获得了省级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支持……

现如今,灵璧县正加速成为轴承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的“热土”。

互联网+创新服务 让轴承生意“简单起来”

走进灵璧轴承研发服务中心,展示柜里各种型号的轴承让人目不暇接。从指甲盖大小的“小不点”到几百斤的“大家伙”,各类轴承闪耀着金属的光泽。

“如何把研制的轴承卖出去?”园区和各大企业也曾为“酒香也怕巷子深”而烦恼。

转机出现在今年。灵璧县从浙江慈溪引进了一位“特殊帮手”——赛和轴承网。作为全国唯一专注轴承产业链的平台型企业、中国产业互联网百强企业,赛和轴承网的落户为灵璧县带来了破解行业痛点的“良方”。

过去,轴承行业一直受困于信息不对称、采购效率低、假货风险高、仓储成本大、技术服务弱等问题。赛和轴承网的到来,构建了集在线交易、数字供应链、技术支持、数据赋能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不仅打破了信息壁垒,优化了资源配置,还大幅降低了综合交易成本,给上下游企业提供了高效、透明、可靠的“一站式服务”。

“互联网把时间和空间的墙拆了,让灵璧县‘靠轴承吃饭’有了新吃法!”赛和轴承网总经理张柏军说,平台不只是“信息发布站”,更是集全球供需对接、精准产品搜索、在线技术咨询、供应链金融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

有志者,事竟成。今年8月21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产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峰会暨中国产业AI领军企业大会上,赛和轴承网凭借其在轴承产业的技术创新与行业赋能成效,荣获“2025年中国产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奖;公司总经理张柏军获评“2025年中国产业互联网领军人物”。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轴承产业的‘数字大脑’。” 张柏军介绍,赛和轴承网整合了电脑端、移动端和微信公众号,打造出原创性的产业互联网平台。

如今,赛和轴承网不仅是轴承行业的“一站式联合服务平台”,还是全国少数同时具备信息、交易功能的垂直营销平台,更承担着轴承出海的跨境电商与产业赋能重任。

“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愿景从没变过,就是让轴承生意变得更简单。”在轴承生产、贸易、服务领域打拼30多年的张柏军初心依旧!

优化服务+硬核举措 打造百亿轴承产业基地

随着优质企业的不断入驻,如何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好”,成为灵璧县的重要课题。

“园区始终抱着‘服务项目落地、服务落地项目、服务企业发展’的理念,坚持‘无事不扰、有事帮办、办就办好’,尽全力给企业、项目保驾护航。”灵璧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孙剑妮介绍。

近年来,灵璧经开区拿出了一系列“硬核举措”: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全面推行服务企业网格化管理制度,明确各网格长、副网格长和“一对一”驻企服务员,建立服务企业包保制度,做到“一企一专班、一项目一小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保姆式”服务;设立“项目管家”,举办“灵听璧应”企业家沙龙,建立企业诉求“挂号制”,多渠道解决企业难题;搭建“灵璧轴承产业人才库”,2165名技能人才入库,精准匹配企业用工需求;创新园区E贷、设备抵押贷等金融产品,帮助28家企业融资2.28亿元;组建专班常驻浙江慈溪、镇海开展驻点招商,瞄准轴承产业链主企业和延链补链项目,不断完善产业链……

自第一家轴承企业入驻至今,灵璧县轴承企业实现从“一枝独秀”到“繁花似锦”的精彩蝶变。未来,灵璧县将继续对标国际先进行业,沿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速迭代升级,超前布局新一代轴承技术,奋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百亿级高品质轴承产业集聚基地,让“灵璧关节”成为“中国制造”迈向高端的强劲支撑。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