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资讯 > 县区(园区)

宝藏小城 文化出圈

文章来源:拂晓新闻网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10-09 09:18 责任编辑:大数据中心

游客在2025灵璧奇石钟馗文化嘉年华上观看演出。 本报通讯员 王涛 摄

丰收时节,宿州市灵璧县迎来一场兼具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的盛会。9月28日起至国庆中秋假期,2025灵璧奇石钟馗文化嘉年华精彩上演,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这场盛会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灵璧县探索文旅深度融合、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

灵璧奇石展。本报记者 何雪峰 摄

千年瑰宝展新颜

“宝藏小城”灵璧的文脉,一半刻在石头里,一半画在朱砂中。前者是被誉为“中国四大观赏石之首”的灵璧石,以“瘦、皱、漏、透”的特质,承载着亿万年的自然匠心;后者是以钟馗画为主要载体的钟馗文化,以惩恶扬善、迎祥纳福的内核,成为融入当地人生活的精神符号。这场嘉年华的举办,让两件“千年瑰宝”以更鲜活的姿态走到世人面前。

在本次嘉年华的奇石展区,一块块质地温润、纹理独特的灵璧石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展区讲解员轻轻敲击石身,清越的石音引得众人驻足倾听。来自江苏的张先生兴奋地说:“这次在灵璧集中看到这么多珍品,还听到专家讲解鉴别知识,真是过足了瘾。”

本次展览还特别设置了“他山之石”展区,引入了太湖石等国内外知名奇石,形成“一石一世界,众石共风华”的格局。一位带着孩子来观展的家长说:“让孩子近距离看看这些奇石,听听它们的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如果说灵璧石是“无声的诗”,那么钟馗文化便是“有形的魂”。2003年,灵璧县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称号。2006年,灵璧钟馗画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次嘉年华的非遗展示区,钟馗文化以“可触摸、可体验、可带走”的新形态呈现。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钟馗画)代表性传承人尹婷婷的画案前,围了一圈游客。她手持毛笔,先以浓墨勾勒钟馗的发髻,笔锋一转,粗粝的胡须便根根分明。“钟馗画讲究‘眼要利、须要劲、衣要飘’,最关键的是‘朱砂点睛’,一笔下去不能犹豫,这样画出来的钟馗,正气才能透出来。”话音刚落,只见尹婷婷蘸取朱砂,稳稳地点在钟馗的眼眶中,原本静态的人物瞬间眼神凌厉、正气凛然,引得周围游客连连赞叹。现场不少青少年也拿起毛笔,在传承人指导下勾勒简单的钟馗画像。“传统文化的种子,就在这一笔一画间悄然种下。”尹婷婷满脸喜悦。

展区里琳琅满目的钟馗文创产品让人眼前一亮。印有钟馗图案的折扇,扇面是水墨钟馗执剑而立,扇骨刻着“扶正祛邪”的小字;小巧的钟馗书签,背面印着简短的钟馗故事,既实用又能传递文化;还有各式各样的钟馗摆件,造型讨喜,兼具观赏性与纪念意义。“这个钟馗茶杯太可爱了!”游客李女士一次性买了3只,打算送给亲友,“这些文创产品对传播灵璧文化很有帮助。”

民俗表演。 本报通讯员 王涛 摄

沉浸互动添活力

国庆中秋假期,“钟馗故里·盛唐奇遇”主题活动在灵璧县钟馗文化园火热举行,“从早嗨到晚”的沉浸式体验,把“逛景区”变成“穿越大唐”,把游客变成了“戏中人”。

白天的钟馗文化园,游客自三界桥下,伴随《钟馗赴考》的悠悠船歌,不知不觉就“走进”了盛唐的情境里。沿主台阶往上走,神武门前早已围满了人,《钟馗纳福》情景剧正在上演。转过拐角,一阵锣鼓声传来,《钟馗嫁妹》巡游队伍迎面走来,演员们边走边与游客互动。有的游客跟着队伍一起哼唱巡游小调,有的还伸手与“钟馗”击掌,原本安静的园区变成了热闹的“盛唐街市”。

在奇石文化园里,另一种互动体验同样精彩。刚进门,身着汉代服饰的“侍女”NPC笑着迎上来,不远处,几位身着铠甲的“士兵”手持兵器,迈着整齐步伐巡园;“虞姬”身着素色长裙,手持团扇,与游客一起吟诵“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名句;“钟馗”则头戴官帽、手持宝剑,向游客拱手道贺。不少游客围上前,与“钟馗”“虞姬”合影。“以前逛文化园就是看石头、看建筑,这次感觉自己真的回到了古代,和历史人物‘见了面’。”游客刘先生说,他爸妈平时不爱逛景区,但今天跟着巡游队伍走了一路,笑得合不拢嘴。

夜幕降临,这场文化盛宴迎来另一重高潮,现代光影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让夜晚的灵璧美得令人沉醉。在位于全城制高点的馗风塔上,绚丽夺目的高科技光影如流水般倾泻而下、流转变幻,时而如烈焰升腾,时而似碧波荡漾,营造出未来感十足的情境。

古今元素碰撞的国风游园会,更是将整场嘉年华的氛围推向高潮。光影摇曳间,《钟馗嫁妹》巡游“复刻”盛唐嫁娶的喧闹与喜庆;《霸王别姬》系列歌曲婉转深情,诉说那段千古绝恋;原创主题歌舞《钟馗》又美又飒,惊艳全场;唐风快闪、时空穿梭等环节更是惊喜不断,引得现场喝彩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青年音乐会拉开帷幕,这是嘉年华专为吸引年轻群体设计的活动,旨在用现代方式唤醒传统民乐,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舞台上,年轻音乐人用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用舞姿展现青春的魅力,用乐器奏响时代的强音,引得台下观众跟着节奏拍手、合唱。

“没想到,传统音乐也能这么潮!”游客赵健看完演出后激动地说,“希望家乡的音乐人创作更多艺术作品,把我们灵璧的特色文化通过音乐传递出去,让更多人了解灵璧、喜欢灵璧文化。”

游客打卡拍照。 本报通讯员 鲁兵 摄

文旅融合增动能

一场成功的文化活动,不仅要聚人气,更要促发展。灵璧举办此次嘉年华,核心目标始终清晰——以文化为纽带,串联起旅游、农业、商贸等多个产业,让“热闹的流量”转化为“实在的销量”,让“文化魅力”变成“经济活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实实在在的动能。

“游集月饼是我县游集镇的传统特色食品,皮薄酥脆、香甜适口、油而不腻……”在农产品市集特色产品展销区,“货郎”拿着自家制作的产品,向围拢过来的游客热情介绍,不少游客品尝之后当场下单。

市集里,不时有经销商在摊位前停下脚步,详细询问产品价格、包装、供货能力等信息,并互相交换联系方式。“借着嘉年华的平台,不仅现场卖出不少货,还扩大了影响力,以后销路就宽多了!”摊主们笑道。

在奇石产业交流区,奇石经销商、收藏家齐聚一堂、以石会友,既开展奇石鉴赏交流,也进行现场交易。大家围着一块块奇石讨论品相、交流收藏经验,遇到心仪的奇石便与卖家洽谈价格,现场氛围热烈。

“我这次带来了十多块自己收藏的灵璧石精品,已经卖出去3块,还有几位外地的奇石爱好者与我达成了意向。”一位奇石收藏者说,参加这次嘉年华活动,认识了很多外地同行,“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学到了不少奇石包装、推广的新思路,收获真不少。”

灵璧县文旅部门还邀请一批网红以“边逛展边讲解”的直播形式,介绍灵璧石、钟馗画的文化背景,同时售卖相关文创产品,实现“文化传播+消费转化”的双重效果。

情景剧表演。 本报通讯员 鲁兵 摄

文化兴县谋新篇

“奇石文化、钟馗文化作为灵璧县两大文化IP,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有与现代产业融合的巨大潜力。”灵璧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崔华表示,该县以本次嘉年华为契机,制定后续详细规划,建立“文化赋能经济”的长效机制,让“奇石+钟馗”的文化IP持续发力,真正实现从“文化符号”到“发展动能”的转变,让文化成为灵璧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久引擎”。

为巩固嘉年华期间“文化+农产品”的产销成果,灵璧县计划建立“灵璧文化特产直播基地”,不仅培养“带货主播”,更要打造“文化主播”。接下来,该县将邀请文化专家授课,让主播能把灵璧石的传说、钟馗文化的寓意融进农产品介绍里,让灵璧石衍生品和土特产“带着故事卖”,提升附加值。同时,基地还会联动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生产标准、包装设计到物流配送全链条规范,确保游客拿到手的不仅是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更是能触摸到灵璧文化的“特色伴手礼”。

针对灵璧石雕刻、钟馗画等传统手艺的传承与发展,灵璧县将在乡村设立“非遗工坊”。一方面,邀请尹婷婷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到工坊带徒授课,让传统手艺“后继有人”;另一方面,工坊将对接旅游市场,开发小型、平价的手工艺品,比如小尺寸的钟馗画、迷你灵璧石摆件等,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灵璧县还计划与高校的设计专业合作,定期开展设计培训,让手艺人学习现代设计理念,让传统手工艺品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比如钟馗画,除了传统的水墨风格,还可以设计成卡通形象、简约线条风格,印在T恤、笔记本上,吸引年轻消费者。”灵璧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这种方式,让传统手艺“既保留根脉,又跟上时代”,真正打开年轻市场。

乡村旅游的升级也在规划中。灵璧县整合现有资源,重点打造两条文旅线路:一条是“奇石文化体验线”,配套建设“奇石民宿”,让游客不只是看石头,还能亲身参与采石、打磨、画石的全过程,沉浸式感受奇石文化;另一条是“钟馗文化沉浸线”,以钟馗文化园为核心打造“钟馗文化村”,鼓励村民参与民俗表演、文创制作,形成“一户一特色”,让游客能“住下来、玩起来、买起来”。

为了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灵璧县还深挖楚汉文化、大运河文化等本土资源,把奇石文化园、钟馗文化园、虞姬文化园、农业博览园、钟馗酒文化博物馆、奇石小镇等点位串珠成链,推出“丑(钟馗)、奇(灵璧石)、美(虞姬)”的灵璧“三绝”特色线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让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双向赋能。

“我们追求的不只是‘一时的热闹’,更要借这次活动把‘奇石+钟馗’的文化影响力做长久,让文化真正成为灵璧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灵璧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