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资讯 > 县区(园区)

灵璧县朝阳镇陆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邱宗伍:

取“智”于外 扎“根”于土

同比增长7.0%

文章来源:拂晓新闻网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08-28 09:37 责任编辑:大数据中心

航拍灵璧县朝阳镇陆圩村。记者 蒋帮煜 摄

直到今天,邱宗伍还经常回想起2023年那个寒风初起的11月,当时担任灵璧县朝阳镇陆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他,作为宿州市“头雁跟飞促振兴”行动的一员,带着乡村发展的困惑与期待,踏上了前往杭州市临平区塘栖镇丁河村的跟班学习之路,希望能在长三角的这片乡村热土上,找到适合家乡的治理密码……

异地取经 乡村蝶变藏智慧

刚到丁河村,各处分布的汪塘便吸引了邱宗伍的目光。很难想象,眼前这些水波粼粼、岸边绿植错落的景致,曾是村民避之不及的“臭鱼塘”。“以前这里淤泥堆积,夏天蚊虫乱飞,周边住户连窗户都不敢开。”丁河村村干部介绍,为了改变村容村貌,村“两委”没有简单地填塘造地,而是先组织村民议事会,收集大家的改造建议,最终确定了“清淤+生态护坡+景观打造”的方案。如今,各处汪塘成了村民茶余饭后散步休闲的好去处。邱宗伍拿出手机,对着汪塘拍了又拍:“我们陆圩村也有老汪塘,以前总觉得是负担,现在看来,只要用对方法,就能变废为宝。”

丁河村创新实施党建引领“四治融合”模式,让邱宗伍眼前一亮。在法治建设方面,村里建立了法治广场,不仅设有法律知识宣传栏,还定期举办法治讲座;德治实践中,家家都有家风家训墙,展示自家传承下来的优秀家风家训,还定期评选“星级文明户”,用榜样的力量带动村民提升文明素养;自治机制十分完善,组建由32名乡贤组成的议事协商理事会,积极参与村里重大事务的决策和协商,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智慧治理应用方面,村里推出“清廉村居”二维码,村民可以随时查看村务公开、财务收支等情况,实现村务数字化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以前我们处理村民的问题总有些被动,有时还会因为信息了解不及时导致矛盾激化。”邱宗伍感慨道,丁河村的“四治融合”模式,让基层治理变得更精准、更高效,回去后也要在陆圩村进行走访调研,让村干部走进村民,及时了解村民需求,打造符合陆圩村实际的基层治理模式。

产业赋能 田间地头焕生机

立秋后的陆圩村,田间玉米挺拔粗壮,山核桃林里硕果累累。邱宗伍沿着新修的机耕路巡查,手机里不停传来农机合作社的派工信息,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他把从杭州学来的先进经验带回村里,让产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整个村子焕发出蓬勃生机。

“人家一个村集体农机合作社能服务周边几个乡镇,年创收超百万。”邱宗伍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丁河村现代农业的运作模式,其中“小田变大田”“社会化服务”等关键词被反复圈画。

回村后,邱宗伍第一时间带着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算“明白账”。针对村民担心土地流转后收益受损的顾虑,他借鉴丁河村设计出“保底租金”方案,将2000余亩零散地块整合为连片农田。“以前耕地一块一块分布零散,种植、施肥、收割都非常不便,现在统一深耕、统一种植,成本降低了不少,土地租出去每年还能收入800到1000元。”村民李世云算起收益,脸上充满笑容。如今,这片“大田”不仅让村民亩均收益增加400元,更让村集体通过托管服务获得稳定收入。

在村头的农机合作社仓库里,17台崭新的农业机械排列整齐。“这是我们花了‘大价钱’购置的‘重器’,有玉米播种机、秸秆打捆机,还有丁河村那边推荐的开沟机。”邱宗伍抚摸着其中一台打捆机说,当初决定办合作社时,不少人担心设备闲置,他借鉴丁河村的“订单服务”模式,提前与周边乡镇签订作业合同,今年“三夏”农忙时节仅外出服务就创收16万元。更让村民暖心的是,本村农户使用农机只收油钱,仅此一项就为每户年均节省成本近千元。

村西的108亩薄壳山核桃林,是邱宗伍结合陆圩村沙质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的自然特点,精心培育的特色产业。“咱村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种薄壳山核桃再合适不过,这果子耐储存、市场需求稳,准能让大家富起来。”他专门邀请林业专家多次进村指导,采用科学有机种植技术,今年首茬收获近4000斤,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看着村民们在林间采摘的身影,邱宗伍计划明年再扩种50亩薄壳山核桃,打造从种植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丁河村的经验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守着土地‘等靠要’,而是要让土地生金、机械增效、产业增值。”邱宗伍的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这样一句话。如今的陆圩村,土地成了“聚宝盆”,农机成了“摇钱树”,昔日的集体经济“空壳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的新图景稳步前行。

民生为本 莲心亭下聚民心

“农村的老人最念家,要是能把养老服务送到村里,既能让他们舒心养老,也能让年轻人安心出去闯荡。”跟班学习时,丁河村“养老不离村”的理念,像一颗种子在邱宗伍心里扎了根,他把目光投向了村里闲置的3000多平方米的集体土地。

说干就干,邱宗伍带着村干部一头扎进改造工程。他反复和施工队沟通,确保每一处细节都符合老年人的需求。几个月下来,闲置土地上建成了窗明几净的养老服务中心,20张床位整齐排列,热水24小时供应,血压仪等医护设备一应俱全。“在家门口就能住得这么舒心,子女逢年过节回来看看也方便。”住在养老服务中心的村民丁秀真笑着说,自她搬进来,在外务工的儿子打来视频电话时,语气里的担忧明显少了许多。

丁河村星罗棋布的汪塘小景,也给了邱宗伍很大启发。回村后,看着村里废旧汪塘边的淤泥和杂草,他对村干部说:“丁河村能把废旧汪塘变成漂亮景观,咱们为啥不能实现‘造景惠民’呢?”

没有大笔的资金,邱宗伍就想出了“土办法”。他组织村民疏通村内多年淤塞的沟渠,清出来的土方正好填到塘中,成为莲藕生长的“温床”;打一眼深水井,让汪塘四季都活水盈盈。几个月后,“烂泥塘”变成了荷花围绕的“莲心亭”。

更让邱宗伍惊喜的是,莲心亭渐渐成了基层治理的“金钥匙”。每到晚上,村民们聚在这里纳凉闲谈,家长里短中藏着大家的心声,邻里间的小摩擦也在说说笑笑中化解。

“以前村民有意见,要么憋在心里,要么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说,现在坐在亭子里,聊着天就把事儿解决了。”邱宗伍笑着说。他顺势拓宽了周边的道路,安装了3盏高杆路灯,让夜晚的莲心亭亮如白昼。如今,村干部常来这里“蹲点”,搬个小马扎坐在村民中间,听他们提建议、说难题。凉亭里的欢声笑语,奏出了陆圩村最动人的治理乐章。

从丁河到陆圩,虽然相隔千里,但那份为村民办实事的初心是相通的。乡村治理的密码,一直藏在“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需”的点滴行动里,邱宗伍用自己的实践,书写着陆圩村的幸福新篇章。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