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资讯 > 县区(园区)

砀山县关帝庙镇黄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邦俭:

“产业”+“人才”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文章来源:拂晓新闻网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08-06 09:26 责任编辑:大数据中心

从零散种植到千亩果蔬连片成势,从传统农耕到光伏产业协同赋能,从外出务工到筑巢引凤——砀山县关帝庙镇黄屯村的蜕变,藏在特色产业从弱到强的跨越里,写在人才振兴的鲜活实践中。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业。”站在热闹的电商直播间里,黄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邦俭深有感悟地说。2024年初,他带着“如何让乡村焕发新活力”的思考,先后赴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凤凰村、瓜沥镇梅林村跟班学习。学成归来后,他带领村“两委”盘活闲置土地,推动果蔬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同步引入光伏发电项目,让特色农业与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力,打响“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2024年,黄屯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30万元。

砀山县关帝庙镇黄屯村蔬菜基地。记者 蒋帮煜 摄

打破思维“围墙” 找准破局“密码”

“先进经验不是拿来就能用的,关键要和本土实际拧成一股绳。”跟班学习的经历,让李邦俭对“产业”与“人才”的关系有了全新认识。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凤凰村依托自身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凤凰山麓、官河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精心打造了游步道、小木屋、生态农场等一系列特色项目,成功实现了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而瓜沥镇梅林村创新打造的“数字青年未来村”,更是让年轻人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这些生动的实践,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李邦俭对乡村发展的新认知。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对黄屯村的反思:“咱们村有400亩葡萄产业园、1500亩蔬菜基地,32户种植大户却各自为战。”他敏锐地察觉到黄屯村与杭州这些先进村庄的差距,并非在于资源的多少,而在于发展理念的不同。黄屯村缺的是“先谋后动”的规划思维,少的是“串珠成链”的产业意识,欠的是“青年归巢”的人才支撑,要实现破局发展,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惯性思维,坚定不移走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人才驱动的路子。唯有如此,黄屯村才能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迎头赶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锚定特色路径 铺就产业坦途

从杭州带回的不仅是满满的笔记,更是沉甸甸的思路。李邦俭深知,照搬杭州模式行不通,必须让先进经验“本土化”。

多年来,黄屯村的种植户“各管一摊”,零散的地块像碎玻璃般分布在村子各处,既形不成规模效应,也扛不住市场波动。只有打破这种分散格局,将资源拧成一股绳,才能让村庄发展步入快车道。回村后的第一件事,李邦俭就牵头组建了“产业规划小组”,小组成员既有冲锋在前的党员骨干,也有熟悉村情的退休乡贤,更少不了经验丰富的种植大户。大家围着铺满整张桌子的村庄地图激烈争论,最终一笔一画敲定了《黄屯村“一带三轴三区”五年发展规划》:沿着黄屯村阚沟两岸的林下空间,打造一条移步换景的景观带;以055、054乡道和025县道为三条发展轴线,将全村划分为生态宜居生活区、现代农业发展区、创意田园农业区三大功能区。这张规划图就像一盏明灯,为黄屯村的未来照亮了清晰的方向。

规划制定好了,更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李邦俭带着规划小组成员,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白天,种植户们在田里忙农活,规划小组就搬个小板凳坐在田埂上聊;晚上,家家户户亮了灯,他们又踩着月光上门谈。从政策解读到效益分析,从风险防控到利益分配,耐心细致的讲解终于打消了大家的顾虑。32户种植大户主动“抱团”,将400亩葡萄产业园与1500亩蔬菜基地串联起来,打造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共富农场”。紧接着,农场里建起了冷库,解决了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保鲜难题;又与其他村合作兴建光伏发电站,既节能又增收,一举破解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存储无保障”“收益单一化”等问题。

以“共富农场”为核心,黄屯村一步步打造出集科学种植、云端销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村里开发的“云端农仓”小程序,让村民们坐在家里就能把葡萄、蔬菜卖到全国各地,订单量节节攀升。与此同时,村里还深挖农耕文化资源,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农耕体验、田园观光、农家美食……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黄屯村成了周边城市居民的“周末后花园”,乡村经济的活力被彻底激活。

汇聚青年力量 激活发展动能

“家人们看过来!咱们这西瓜的糖度能达到13.5,切开来能看见晶莹的糖心,瓜皮薄得像层纸,咬一口又脆又甜,汁水顺着指尖流!”在黄屯村电商直播基地,“新农人”主播团队正手捧刚摘下的西瓜对着镜头热情介绍,直播间里“拍了”“看起来好甜”的留言刷个不停,网友们点击下单,热情高涨。

走进热闹的直播基地,4个直播间在西瓜大量上市时同步开播,屏幕上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有时候一天能接到近2000个订单,每场直播都有1万多粉丝在线观看,人气特别火爆!”主播陈燕一边快速打包网友刚下单的西瓜,一边笑着说。

谁能想到,如今电商直播搞得红红火火的黄屯村,以前有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近年来,村里通过大力发展电商直播,像一块磁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当起“新农人”,为村集体经济与电商直播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李邦俭借鉴梅林村“筑巢引凤”的做法,在村口最显眼位置挂出了“给场地、给政策、给销路,就等年轻人回家”的大红标语,为返乡人才搭建直播基地,邀请直播老师开设培训班,还专门召开返乡人才座谈会。会上,他分享了杭州青年通过电商创业成功的案例,结合黄屯村的实际情况细细分析,话语里满是诚意。

“90后”李正本就是被这份诚意打动的年轻人之一。他回村后建起了“屯生”直播间,凭着一股闯劲和对农产品的熟悉,一年就销售农产品23500余单,带动252户村民增收。大学毕业生李小靖则带着家传的非遗梨膏糖制作技艺回到了家乡,成立了健康科技公司,通过电商平台把这门老手艺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更让人欣喜的是,经返乡青年常晴晴的牵线搭桥,黄屯村与杭州盛达期货有限公司达成合作,300余亩果蔬基地被纳入“金融+期货”帮扶机制,给农产品上了一把“保险锁”,让村民种植更有底气。

短短两年时间,黄屯村就有12名青年返乡创业。他们带着新思想、新技术、新资源,成为村里产业振兴的“生力军”,带动400余名村民增收致富。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杭州经验‘本土化’落地生根。一方面,细化‘一带三轴四区’规划,在现有基础上扩建冷库、新增光伏电站,推动葡萄与蔬菜产业实现链条化发展,积极引入深加工项目,让农产品附加值再上新台阶;另一方面,加大青年创业扶持力度,吸引更多青年带着智慧与活力返乡,同时进一步拓展‘金融+期货’帮扶机制的覆盖范围。”李邦俭的话语里充满期待,黄屯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