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程庄镇龙泉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魏尊民:
瓜菜串起致富链 初心铺就振兴路
砀山县程庄镇龙泉寺村。记者 蒋帮煜 摄
从皖北平原到江南水乡,一场跨越千里的学习之旅,让砀山县程庄镇龙泉寺村的发展轨迹悄然转变。当党总支书记魏尊民带着塘栖村的先进经验踏上归途时,没人想到,那些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下的产业模式、管理妙招、民生理念,会在不久的将来,化作撬动村庄蜕变的支点——让特色瓜菜种植串起产业链,让泥泞的小路变成致富道,让沉寂的乡村焕发生机。这场以“取经”为名的实践,不仅书写了一个村庄的振兴故事,更诠释了基层干部以学促干、以干践初心的责任担当。
塘栖取真经 思路破茧开新局
在龙泉寺村的振兴之路上,魏尊民在杭州市临平区塘栖街道塘栖村的跟班学习经历,犹如一把打开思路的金钥匙,为村庄的蜕变埋下了关键伏笔。
彼时的龙泉寺村,虽坐拥程庄镇东南部沙质土壤的天然优势,但因缺乏特色产业支柱,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村民收入水平不高。为改变这一现状,魏尊民毛遂自荐参加“头雁跟飞促振兴”行动,渴望在塘栖村系统学习先进经验。
“塘栖村前沿的产业发展模式让我眼前一亮,从产业的规划布局到各环节的协同运作,都展现出高效与科学。”抵达塘栖村后,魏尊民全身心投入到跟班学习中。他仔细研究当地如何整合资源,让产业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思考着这些模式能否结合龙泉寺村的实际进行转化。为了学习塘栖村的精细化管理和高效的组织协调能力,魏尊民深入了解当地在村级事务、产业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学习他们如何调动各方积极性,让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他认真记录下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和创新点,想着如何将这些经验运用到龙泉寺村中,提升村庄的治理水平。
此外,魏尊民还重点关注了塘栖村在瓜菜产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和运营模式。他虚心向当地的技术人员和种植户请教,深入田间地头和育苗基地,学习技术要点和管理方法,为龙泉寺村发展特色瓜菜种植积累技术经验。
“这段跟班学习经历,让我的思想受到了极大洗礼,帮助我跳出以往的思维局限,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魏尊民表示,塘栖村的成功实践,让他找到了龙泉寺村振兴的新路径,也坚定了发展特色农业、推动村庄变革的信心。
瓜菜链上兴 产业升级富乡邻
盛夏的龙泉寺村,骄阳似火下处处是蓬勃的生机。大棚里的早春西瓜早已丰收,眼下正值西蓝花和西芹的采摘旺季,翠绿的菜叶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不远处的预制菜冷链加工厂内,更是一片繁忙景象。清洗池里,新鲜的西芹随着水流翻滚,褪去最后的泥土;切丁机高速运转,将西芹切成大小均匀的方块;传送带上,包装好的即食蔬菜沙拉整齐排列,经由冷链通道送往冷库。“你看这流水线,比俺的手快十倍都不止!”正在分拣西蓝花的村民李曼擦了擦额头的汗,话语里满是自豪,“以前哪敢想,咱种的菜能变成这样的‘现成饭’。”
学成归来后,魏尊民带着党员干部率先试种早春西瓜。亩产收益显著提升后,党组织领办的民升瓜菜专业合作社迅速凝聚起全村力量。统一育苗、标准化种植、绿色认证……一系列举措让龙泉寺的瓜菜贴上“优质”标签,民升瓜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西瓜成功跻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品牌效应带来的溢价,让村民亩均年增收2000元,村集体经济在2024年突破200万元,年均增长率达到74.4%。
瓜菜卖得好,魏尊民却在思考更远的路。跟班学习时,塘栖村“工厂+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让魏尊民意识到,“光卖鲜菜好比捧着‘金饭碗’要饭,得让瓜菜在产业链上‘多走几步’”。他带着村“两委”班子多次外出考察,最终与砀山县民升新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手,建成预制菜冷链加工厂,完善仓储、冷链物流等环节,构建起集收购、储存、加工于一体的瓜菜产业链。如今,村民清晨采摘的西蓝花两小时之内就能进入加工车间,经清洗、杀青、包装后送入冷链库,最终变身酒店后厨的半成品食材。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模式,让瓜菜综合效益得到显著提升。2024年,龙泉寺村1.2万吨果蔬实现“华丽转身”,预制菜项目年产值超5000万元。产业的发展带动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李秀丽便是其中一员。“家里种的花菜全卖给加工厂,我在加工厂上班每月还能拿4000元,两项收入比以前强太多!”李秀丽高兴地对记者说。
从单一种植到全链融合,龙泉寺村的账本越算越活,集体经济结构从“单腿跳跃”变为“多轮驱动”。望着冷链车驶出厂区,魏尊民规划着新蓝图:“下一步要开发果蔬脆片等即食蔬菜产品,让咱村的瓜菜端上更多人的餐桌。”
民心筑根基 小事铺就幸福路
在塘栖村的跟班学习,让魏尊民深知,乡村振兴不光是产业兴旺,更要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让生活更有温度。于是,他带领村“两委”干部,把“学查改”一体推进的要求融入日常。白天,田间地头总能看到魏尊民忙碌的身影,泥土沾满裤脚,汗水浸湿衣衫,只为摸清村庄的“家底”;傍晚,村民聚集的空地上摆起板凳,一场场“板凳会”在晚风里开得热烈,他认真倾听每一句诉求,把“道路太窄不好走”“农田积水排不出”“晚上出门摸黑路”这些急难愁盼一一记在心上。这种“沉浸式”的调研,让村干部与村民的心贴得更近,也为后续的民生工程找准了精准发力的靶点。
群众的期盼,就是行动的号角。面对村民反映的问题,魏尊民没有丝毫迟疑,四处奔走筹措资金,带领班子成员一头扎进民生工程建设中。一条条水泥路在村庄延伸,12.8公里的硬化道路不仅让农机通行无阻,更让村民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260盏太阳能路灯在夜晚亮起,像一串明珠照亮了街巷,也照亮了村民晚饭后散步聊天的惬意时光;22座桥涵横跨沟渠,让田间劳作的村民不再绕远路;1400余米的下水道蜿蜒铺展,彻底解决了雨季农田易涝的难题。这些工程或许称不上“宏大”,却个个关乎民生,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小而美”的幸福工程。它们不仅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像毛细血管般激活了乡村的活力——农产品运输更便捷了,外来游客愿意多停留了,村民干事创业的劲头也更足了。
“作为村干部,首要任务就是解决群众疑难问题。”魏尊民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更落实在行动中。他坚信,只要秉持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心用情去做,就没有跨不过的坎。在处理村民矛盾纠纷时,他总是摆事实、讲道理,让双方心服口服;在推进项目建设时,他全程公开透明,让每一分钱都花在明处。这份真诚与担当,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支持,也让村庄发展凝聚起强大合力。
如今的龙泉寺村,特色产业在沃土上蓬勃生长,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整洁的院落、优美的环境让生活更有品质;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欢声笑语时常回荡在村庄上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美丽画卷,正在魏尊民和村民们的共同描绘下,缓缓铺展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