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禅堂镇河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亳玲:
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河北样板
记者航拍灵璧县禅堂镇河北村“桃花岛”研学基地。记者 苏洋 摄
在灵璧县禅堂镇河北村的文化广场上,“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牌匾熠熠生辉。谁能想到,4年前这里还是集体经济收入不足2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刚过万元的“后进村”。如今,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62万元,黑花生油摆上杭州的商超,废弃河滩变身“桃花岛”研学基地……这场巨变,源自一场跨越浙皖两省的“头雁跟飞促振兴”行动。
“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产业是核心。”河北村党总支书记张亳玲在参加“头雁跟飞促振兴”行动后感触颇深。2024年3月,她前往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杭南村跟班学习,积极借鉴当地先进发展经验,紧密结合本村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土特产”发展潜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突破性增长,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强村富民新路径。
学习先进经验
转变发展思维
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看板上跃动着产业脉搏,扫码决策平台架起民意高速路,就连方寸庭院也化作增收沃土——杭南村的创新实践让张亳玲震撼不已。这段学习经历如同打开一扇窗,让她清晰看到河北村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初抵杭南村,张亳玲迅速进入“海绵式”学习状态。晨曦微露时,她跟随村“两委”干部深入农文旅融合项目一线,用镜头和笔记定格产业规划的精妙布局;夜幕降临时,她带着问题走访产业能人,围绕市场开拓、品牌塑造展开头脑风暴。在杭南村的羊肉深加工车间,张亳玲被标准化的生产流程所吸引。杭南村的羊肉久负盛名,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六代的烹制技艺与标准化生产结合,让传统美食成为富民产业。为了深入了解杭南村羊肉产业背后的运作逻辑,张亳玲连续多天深入一线,向技术人员学习管理经验,与运营人员探讨市场策略。她意识到,河北村的产业升级,离不开科技赋能与“标准化+品牌化”双轮驱动。
此外,杭南村的文旅融合手段也给张亳玲带来极大启发。田间咖啡馆将田园野趣与休闲消费无缝衔接,星球农场通过沉浸式体验激活农业的科普与社交属性。这种“产业+体验+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打造出独特地域IP,更以差异化吸引力聚拢客流,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多元收益,形成“客流集聚-消费转化-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
一个月的跟班学习,张亳玲不仅带回了满满的笔记和资料,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思维的转变。她深刻认识到,河北村的发展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种养模式,必须跳出思维定式,走市场化、品牌化、融合化的发展道路。
融合本土实际
规划产业蓝图
从杭南村取经归来的张亳玲,心中已然勾勒出河北村产业振兴的全新图景。她深知“拿来主义”不可取,唯有将先进经验与本土实际深度融合,才能蹚出属于河北村的特色发展之路。回村次日,她便召集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和种植大户,在村委会会议室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产业发展研讨会。
“杭南村能把羊肉深加工做成品牌,把普通农田做成农旅典范,我们凭啥不行?”张亳玲指着墙上的村庄地图,语气坚定,“咱们的沙质土壤天然适合种植黑花生,这就是老天爷赏饭吃的‘金钥匙’,关键在于如何用好它。”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围绕黑花生的种植规模、加工工艺、销售渠道展开激烈讨论。有人提出担忧:“黑花生过去一直卖不上价,现在搞大规模种植能行吗?”张亳玲胸有成竹地回答:“问题就出在没有标准化生产、没有品牌,这次咱们要成立合作社,全链条发力,把短板变成跳板!”经过整整两天的研讨,大家最终敲定了以黑花生产业为核心的发展战略。
蓝图绘就,实干为要。方向确定后,张亳玲带领村“两委”迅速行动。为解决土地分散问题,她挨家挨户上门动员,耐心讲解合作社的优势和前景, 终于成功流转400亩土地,建成了标准化种植基地。基地不仅盘活了零散土地资源,更像一块“强磁场”,吸引本村300余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种植黑花生,主动加入产业链,逐步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闭环。在产业根基不断夯实的过程中,张亳玲始终坚守“品质是立足之本”的理念,积极引进浙江先进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完成食用油压榨车间的标准化改造,从生产环节筑牢品质防线;同时借助杭南村的结对帮扶优势,由村集体经济企业匠之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余穗”食用油特色品牌。为拓宽市场,张亳玲带领团队深入研究长三角市场消费者偏好,有针对性地对产品进行设计包装,让原本藏在田间的黑花生经过产业链精心打磨,成功走进大城市的商超,实现从农产品到优质商品的跨越。
产品有了品质和品牌的双重保障,销售渠道成为重中之重。张亳玲主动对接“皖货入浙”项目,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24年杭州亚运会期间,河北村的黑花生油成功入选亚运会农产品供应名单。首批2200瓶黑花生油刚一亮相,便凭借醇厚的口感和精美的包装,吸引了众多采购商的目光,短短15天就销售一空,销售额高达55万元。这不仅是一次销售业绩的突破,更是河北村黑花生产业迈向全国市场的重要里程碑。如今,“余穗”系列产品已成功入驻长三角地区多家大型商超,产品溢价率提升30%。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河北村,正以全新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拓展多元渠道
扩大品牌影响
走进河北村黑花生油标准化压榨车间,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一粒粒精选的黑花生经过一道道工序被加工成金黄的食用油,从灌装到贴标,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标准与品质。
随着黑花生油的走俏,“河北村”和“余穗”的名号在市场上逐渐打响。张亳玲深知,要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她借鉴杭南村的产业融合与市场拓展经验,制定了“产品+体验”“线上+线下”双线发力的市场策略。
在提升品牌区域知名度和文化内涵方面,张亳玲对标浙江“千万工程”,投入290余万元完成道路硬化亮化、污水管网铺设,拆除废弃建筑30余处,改造10余亩废弃河滩,分别打造成“口袋公园”和最具标志性的“桃花岛”研学基地。同时,深挖文化资源,设立农夫、樵夫、渔夫、士大夫体验中心,通过“线上引流+线下体验”融合发展,去年春季吸引游客超万人次,带动农事体验增收5万余元。
在拓展线上渠道方面,河北村积极拥抱新媒体浪潮,与安徽邮政公司深度合作,搭建农产品电商直播平台,组建“80后”直播团队,把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以全方位视角展示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的全过程。如今,除了招牌产品黑花生油,河北村借助电商直播的东风,成功将灵璧酱豆、土鸡蛋、辣椒酱、黄牛肉等一众特色农产品打造成了备受追捧的明星产品。其中,灵璧酱豆凭借地道风味和优质品质,累计销量突破30余万单,成为直播间里的“爆款”。通过多元渠道,2024年,河北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62.36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产业筑基-业态融合-治理增效-民生共享’为脉络,推动河北村从‘稳步发展’迈向‘跨越提升’,持续增强产业创新力、乡村宜居度和村民幸福感,倾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河北样板。”张亳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