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资讯 > 县区(园区)

萧县新庄镇小集子村党总支书记刘腾:

党建领航 红薯飘香

文章来源:拂晓新闻网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07-09 09:31 责任编辑:大数据中心

萧县新庄镇小集子村红薯产业基地。记者 蒋帮煜 摄

七月的热浪席卷江淮平原,萧县新庄镇小集子村的田埂间,连片的红薯地宛如墨绿的海洋,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叶片随风轻舞,藤蔓在泥土中肆意舒展,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村党总支书记刘腾蹲在垄间,指尖轻抚红薯叶的脉络,看着一个个隆起的土包,难掩喜悦地说:“我们村的红薯产业能发展这么好,多亏从杭州‘取经’学来的好法子!”

2024年4月,刘腾赴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跟班学习。这次跨越千里的“取经”之行,成为小集子村发展的关键转折。学成归来后,刘腾与村“两委”干部结合本地实际,立足自身土地资源优势,将从梅林村带回来的先进经验落地生根。如今,小集子村的红薯产业发展蒸蒸日上,产品供不应求,不仅让村集体收入从70万元跃升至132.2万元,更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跟飞取经悟“真理” 对标施策谋突围

2024年4月,带着对小集子村未来发展的重重困惑,刘腾奔赴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开启跟班学习之旅。一踏入梅林村,宽阔整洁的柏油路面、错落有致的产业园区,还有村民脸上洋溢的自信笑容,让刘腾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也更坚定了探寻“振兴密码”的决心。

在党群服务中心,刘腾翻开厚厚的党建台账,里面详细记录了党员活动、产业帮扶进展等内容。村书记向他介绍,梅林村创新实施“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模式,成立果蔬种植、乡村旅游等多个产业党支部。党员们依据自身专长认领项目,有的负责对接市场渠道,有的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刘腾深受触动:“小集子村的党员也有干事的能力,缺的就是这样的组织和平台,得把大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随后,刘腾实地走访了梅林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温控大棚里,党员技术骨干向农户讲解草莓无土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车间中,党员带头研发特色产品,打造出多个热销品牌;园区内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们在技术指导、质量把控等环节发挥模范作用。一幕幕场景让刘腾意识到,党建引领不是口号,而是要切实融入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恰逢梅林村召开“党员产业发展研讨会”,刘腾也参与其中。会上,村里的党员们围绕如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展销售渠道展开热烈讨论。有人提议打造电商直播基地,有人建议推出亲子采摘体验项目,大家各抒己见,最终形成可行方案。这种“党员带头想办法、群众跟着干实事”的氛围,让刘腾看到了小集子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希望。

学习结束返程时,刘腾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经验要点。梅林村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的做法,为他指明了道路。他暗下决心:“回去就着手划分党员责任区,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小集子村也能走上党建引领、产业兴旺的振兴之路!”

党建领航田间阔 薯香盈袖乡野兴

梅林村的跟班学习经历让刘腾深切感悟到:“乡村振兴,核心在党,根本在人。”他牵头组织召开“党员承诺亮诺会”,将梅林村党员示范田的实践纪实视频在会场播放。镜头里党员们躬身田间的忙碌身影,如重锤般叩击着在场党员的心扉。在鲜活实例的感召下,在场的12名党员主动认领“产业发展责任区”,毅然立下“建一个产业、富一方乡亲”的军令状,为本村红薯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红色动力”。

为推动红薯产业稳健发展,刘腾精心谋划“三步走”策略。第一步,组织党员和种植大户奔赴杭州,学习先进种植技术与管理经验;第二步,建立“1+N”传帮带机制,让参训人员每人结对10户农户,将所学知识毫无保留地推广到田间地头,让其在田野间生根发芽;第三步,开设“流动党课”,将杭州经验与本地实际深度融合,让先进经验在小集子村落地开花。

同时,成立“薯香红雁”党员突击队,在产业发展中勇挑重担,发挥中流砥柱作用。10名技术骨干带领20户农户精心打造20余亩“党员示范田”,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党员梁兴光90多个日夜守在育苗大棚里,经过200多组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将红薯苗成活率从80%提升至95%,并将亩均产量提升2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走进小集子村红薯产业基地,200余亩红薯地承载着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希望。一块块“党员责任田”公示牌格外醒目,清晰标注着每位党员的职责,构建起“全链条”责任体系。在这一体系的推动下,小集子村红薯产业发展取得了亮眼成绩,带动农产品销售额突破40万元,同比增长200%。“党员带着干,乡亲有事干、有钱赚”,已然成为小集子村的“致富密码”。同时,“产业议事会”也在红薯地里应运而生,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平台,不断积蓄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通过探索创新“党建+”引领模式,将党组织建在田间地头,让红薯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小集子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三亮三比”树标杆 共治共享促发展

在刘腾的创新引领下,小集子村以“三亮三比”机制为突破口,让党员身份从幕后走向台前,把干事热情由个体汇聚成集体力量,成功激活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三亮”机制让党员成为乡村里最鲜明的旗帜。党员家门口统一悬挂醒目的“党员之家”标识牌,牌子上标注了党员姓名与服务承诺。小小的标识牌,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时刻提醒党员要以身作则。在村部的公示栏里,“党员承诺墙”占据着最显眼的位置,每位党员结合自身能力,将帮扶孤寡老人、调解邻里纠纷、助力产业发展等承诺事项一一公示,承诺内容、完成时限、责任人清晰明了,接受全体村民监督。在村里的果园、蔬菜大棚等处,同样能看到党员责任牌。党员们不仅要经营好自己的产业,还要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比干事干劲、比振兴成效、比群众口碑”的“三比”机制则点燃了党员干事的激情,让党员在乡村治理的“战线”上持续发力。义务巡逻队的队员们手持手电筒、佩戴红袖章,无论严寒酷暑,每天都会在村里巡逻,成功化解多起潜在治安隐患,让小集子村实现“零发案”目标。矛盾协调队同样表现出色。他们利用熟悉村情民意的优势,以及多年积累的群众工作经验,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刘腾还结合梅林村学习经验,由每名党员包联9户农户,打造“党员联户制”治理网格,进一步织密乡村治理网络。党员们既是政策宣传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惠民政策传递到每家每户;也是民意收集员,定期走访倾听村民诉求,建立详细的民情台账;还是环境提升指导员,带领村民开展“美丽庭院+乡村治理”建设行动。为了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村里创新推出“党建+积分”模式,村民参与文明劝导、垃圾清理、义务植树等志愿活动,都能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在村里的“积分超市”兑换洗衣粉、食用油、化肥等。村民宋文超就是受益者之一。他积极参加村里的各项活动,前不久用积攒的积分在“积分超市”换了两袋化肥。“每天早晨6点钟,就能看见党员们拿着扫帚清扫道路。”宋文超笑着说,“他们带了好头,俺也跟着干,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如今的小集子村,红薯产业蓬勃发展,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村民的生产热情日益高涨,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