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区东关街道搭协商之桥 聚治理合力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屋顶修好后,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了!”近日,埇桥区东关街道铁路社区幸福村小区居民张阿姨,握着区政协委员胡长军的手激动地说。此前,胡长军和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该老旧小区时,发现多栋居民楼存在屋顶渗水问题,他立即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共同探讨解决方案,目前屋顶漏水问题已修复完成,困扰居民们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近年来,东关街道政协联络组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政协协商”基层治理模式,将辖区9名政协委员编入“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实行“一员双岗”履职机制。政协委员们每月开展“敲门行动”,通过“网格议事厅”“民情恳谈会”等载体,累计收集老旧小区改造、停车难等民生诉求237条,物业维修、垃圾分类等156个问题,在网格内就地解决,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格局。
优化协商路径,释放多元共治新动能。街道构建“有事好商量”协商平台,形成“议题征集、方案论证、协商议事、跟踪督办”闭环流程。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广场舞噪声治理难题,首创“月光协商”模式,组织各方代表利用晚间实地调研、现场协商,通过科学规划活动场地、限定时段等举措实现矛盾化解,有效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和居民满意度,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培育“红色议事厅”“邻里茶话会”等12个自治组织,定期开展活动,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成为常态,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热情,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凝聚共建合力,构建区域联动新格局。街道政协联络组牵头建立“大工委+大党委”联席会议制度,联合25家驻地单位签订共建协议,搭建“资源互通、发展互促、难题共解”的政协协商平台。2024年以来,通过“三联三共”机制,协调解决背街小巷亮化、社区养老等民生项目24个。针对企业反映的用工难问题,组织开展“校企对接会”6场,促成人才输送300余人次,真正实现“企业出题、政协解题”的良性互动。
深耕品牌建设,绘就惠民服务新图景。街道政协联络组积极指导各社区结合自身特点,打造特色协商品牌。如北苑社区“平安夜话”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马号社区“爱心积分制”激发志愿服务活力,大泽社区“四心服务热线”日均接听诉求30余件,观李社区“文化睦邻节”促进邻里和谐,铁路社区“法治直播间”开展普法宣传20余场。这些品牌成为政协委员履职的重要载体,为构建和谐社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