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资讯 > 部门动态

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的“双向奔赴”

文章来源:拂晓新闻网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10-21 08:43 责任编辑:大数据中心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一年来,宿州市紧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题,不断丰富文化产品的内容供给、表现形式、传播载体等,打造了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特色文化品牌,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砀山采梨节活动上,梨农张雪芝(左)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销售酥梨。特约摄影 崔猛

守正创新 老戏种焕发新活力

“好听,好听”“喜欢小姐姐的妆造,好美”“百听不厌,再来一段”……今年6月,宿州市泗州戏剧团在抖音平台开启直播,短短3个月就涨粉3万多,其中人气最高的一场直播,有6万余人线上观看。

泗州戏又称拉魂腔,是安徽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有200多年历史,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从东庄到西庄,要听还是拉魂腔”的盛况,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已很难再现。于是,市泗州戏剧团把戏台搬进了直播间,让经典曲目在新场景里“火”起来。

“非遗的生命力,在守正与创新深度交融中。为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传承推广泗州戏,我们主动拥抱直播这一现代传播方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非常不错。”市泗州戏剧团团长刘莉说。

直播间外,剧团的排练和演出也没有耽误。青年演员每天都要练习“唱、念、做、打”,汗水浸透戏服是常有的事。在剧团创排的剧目中,泗州戏《小草从军记》荣获安徽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吕布与貂蝉》入选“好戏安徽”精品剧目展演展示工程。

10月7日晚,在安徽百戏城的舞台上,泗州戏《吕布与貂蝉》以独特的表演风格,为喜爱戏曲的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其实,“吕布与貂蝉”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屡见不鲜,各个剧种都乐此不疲地予以表现,并由此诞生出“雉尾生”(或作“翎子生”)这一独具特色的表演类型。泗州戏《吕布与貂蝉》不在于向观众讲述一出“连环计”的陈年旧事,而是借“连环计”这条线挖掘蕴含在吕布和貂蝉身上的“情”,让观众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体会乱世中“除奸护国”的家国情怀。

精彩活动 打造本土文化IP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宿州符离写下传世佳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千余年后,2025年5月,首届白居易诗词大会在宿州新汴河畔举办。一组跨越时空的白居易AIGC画像发布,用现代科技手段重现诗人的文人风骨。同步发布的10项“白居易课题研究成果”、16个宝藏文旅项目以及“跟着白居易游宿州”等,加快构建“诗韵宿州”文化新图景的步伐。其中,谋划中的宿州白居易文化旅游度假区以白居易生平轶事为核心IP,融合宿州地域文化与唐宋文化,构建“日游千年符离,夜宿矿谷星河”全时体验。

如今,人们来到宿州,可循着千年诗韵,漫步汴水之滨,观濉河符离晓渡,到东林草堂遗址寻访“埇桥别业”,品尝符离老味鱼、草堂四炖、皖北地锅鸡等美食。

此外,“九州诗人宿州行”、第三届“大地歌会”、白居易创意书画及剪纸作品展、“汴河清风”廉洁文化书画作品展、萧县伏羊文化节、砀山采梨节等特色活动,有力擦亮了宿州文化名片。

景区演艺 提升游客消费体验

弹拨嵇康的“古琴”,参与阮籍的“投壶”,和刘伶共品“佳酿”,在王戎的“棋局”前对弈支招……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不少游客在埇桥区五柳景区遇见了“竹林七贤”。

“我在五柳会七贤”沉浸式演艺活动,以青山绿水为天然舞台,创新采用“角色扮演+剧情互动+场景还原”形式,将魏晋文化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鲜活体验,成为游客假日期间打卡的文化体验亮点。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落实“百景提升”行动,聚力旅游演艺推进景区提升,通过打造彰显地域特色的演艺剧目、引入文艺团体到景区驻场展演等方式,不断升级游客体验,聚人气、添活力、增互动、传文化。

春节期间,新汴河景区举办春节非遗灯会,把自贡彩灯工艺与川剧变脸、皮影戏展演相结合,打造“逛吃玩赏”一体化场景,接待游客20万人次,综合营收238万元。6月,“狂欢萝卜大马戏”在新汴河景区驻演65场,吸引观众3万人次,场均上座率达75%(周末及节假日期间场场爆满),营收66万元,并联动景区其他项目消费增长15%。

每逢节日,新汴河景区的演绎广场化身“文化大舞台”,精彩不重样。市旗袍协会的会员们身着各色旗袍,迈着优雅步伐走秀,与汴河美景相映成趣;泗州戏剧团带来经典选段,婉转的唱腔、生动的表演,充分展示非遗魅力;晚上7点,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准时放映,《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等吸引大批游客争相观看。

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业态创新于资源整合,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游客从“匆匆过客”变为“消费主角”,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