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资讯 > 部门动态

试验田里的秋收“保卫战”

文章来源:拂晓新闻网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10-09 10:52 责任编辑:大数据中心

当大多数人沉浸在国庆长假的欢乐与休闲中时,在宿州市农科院的玉米育种基地里,一群特殊的“劳动者”正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连日来,为了抢在最佳时期收获试验样本,确保科研数据的精准,他们毅然放弃休假,投身于一场紧张的“抢收”战役。

10月7日早晨7点钟左右,基地田间地头又响起了窸窸窣窣的脚步声。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宿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市农科院玉米所所长张建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拿着记录本和特制的采样袋,全副武装,再一次走进齐人高的玉米地。

“前一阵连续阴雨天,地里下不去,我们干着急!趁着这两天不下雨了,我们要赶紧把所有的育种材料包括杂交组合、自交系等抢收完,一旦错过最佳采收期,可能导致玉米籽粒水分变化、倒伏或霉变,一年的心血就要付诸东流了。”张建熟练地掰下一个玉米棒,快速检查果穗的性状,并在记录本上记下相关数据,“这个假期,我们的任务一个是抢收,另一个就是考种,主要对每一类材料进行观测和记录,包括观察记录植株是否倒伏、是否感染病害,测量玉米株高、穗位高度,查看果穗性状,并进行品种产量的初步评估。”

这里的玉米收获,与普通的农事操作截然不同。它没有大规模的机械轰鸣,而是一次极其精细的手工作业。科研人员拿着记录本,穿梭在试验田里,仔细观察玉米的生长状况,记录着各项数据,为后续的品种选育和改良提供依据。每一行、每一株玉米都承载着不同的遗传信息和处理参数。科研人员需要根据手中的田间种植图,准确找到每一棵目标植株,确保“对号入座”。

“你看这个,穗位适中,秆子硬,抗倒伏能力应该不错。籽粒脱水快,是个好性状。”在田间的空地上,团队成员王培一边用尺子精准地测量玉米的穗长和穗粗,一边对同事说。两位同事凑近观察:“这个品系秃尖率也很低,几乎看不到缺粒。看来我们之前的杂交组合选对了。”王培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接着嘱咐:“数据一定要记准确,成败都在‘细节’里。”

“手要轻,不能把籽粒碰掉了。标签一定要和果穗对应,一个都不能错。”张建向团队里的年轻成员示范着。他将采下的玉米棒轻轻放入专用纱网袋,并系紧标签,“别小看这一个动作,数据链要是从这里断了,前面所有的辛苦都可能白费。”

虽然没有太阳,但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非常闷热。为了避免被玉米叶子划伤,大家都穿着长袖长裤,戴着帽子口罩,短暂的忙碌后,汗水便浸透了衣衫,然而没有人停下手中的工作,测量、观察、记录、取样……一切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交谈声、记录数据的报数声、玉米秆轻微的摩擦声,交织成一曲特殊的田间劳动乐章。他们忙碌的身影,在丰收的玉米地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国庆假期对我们来说,不是休息期,而是一个关键的数据采集窗口期。”张建表示,“早一天完成考种,数据就能早一天进入分析阶段,我们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玉米新品种的进程就能加快一步。想到我们的坚守能为国家种业振兴和粮食安全贡献一份力量,再辛苦都值了。”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