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资讯 > 部门动态

江河安澜润民生

—宿州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文章来源:拂晓新闻网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08-25 15:14 责任编辑:大数据中心

航拍宿州节制闸。记者 蒋帮煜 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近年来,我市持续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河长制为抓手守护河湖安澜,以水权改革激活水资源效益,以水土保持筑牢生态屏障,绘就了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业兴”的水润画卷,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河湖长制纵深推进 绘就河湖治理新图景

清晨的沱河岸畔,微风拂过水面,泛起粼粼波光。专职管护员划着保洁船清理着河里的零星漂浮物,岸边“河湖长制公示牌”上,各级河长姓名与职责清晰可见。近年来,我市以河长制为总牵引,构建起“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河湖治理新格局,让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对履职不力的河长,我们绝不姑息。”市水利局河长科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经市级总河长批准,对19名存在巡河履职敷衍、问题整改滞后的县镇级河湖长启动约谈机制,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与此同时,创新采用“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巡河暗访,通过无人机航拍、卫星地图比对等科技手段主动发现问题,2025年以来已制发问题交办单10个,由市河长办主任签发后督导县区整改,形成了“发现-交办-整改-销号”的闭环管理链条。

围绕河湖水域菹草清理、河坡堤坡禁止耕种、临河房屋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排查等河湖“四乱”整治,市水利局提请市级总河长签发总河长令部署专项行动,累计清理衰死水草约40万立方米、垃圾约2万立方米,让河道水面重现清爽;排查入河排口1381个,整治问题312个,从源头切断污染;全面梳理全市3000余座跨河桥梁、114处河道管理范围内历史房屋,建立包含建设单位、建设时间、审批情况等信息的台账,逐步推进规范整治。

河流无界,治理同心。市水利局积极构建跨界河流联防联控机制,与淮北市创新建立联合互查机制,与河南省商丘市、山东省菏泽市以及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签订联防联控协议,每季度开展联合巡查,对跨界河湖的污水排放、垃圾倾倒等问题及时发现、联合处置。

为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市水利局贯彻落实第7号省级总河长令、第10号市级总河长令,统筹河道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水污染治理、湿地保护修复等项目,形成幸福河湖建设强大合力,从思想认识再提高、河长统筹再强化、部门协同再紧密三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幸福河湖建设。近年来,全市共建成流域级幸福河湖2条、省级幸福河湖18条,2025年正在建设1条流域级幸福河湖和4条省级幸福河湖。

沱河进水闸。 记者 蒋帮煜 摄

水权改革破冰前行 激活资源配置新效能

“没想到节约的水能卖钱!”宿州市永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拿着刚签订的水权交易合同,难掩喜悦。该企业通过节水改造节约的1.5万立方米用水指标,以每立方米0.2元的价格转让给了当地一家加油站,既赚了“节水钱”,又帮对方解决了“用水难”。

近年来,我市以水资源刚性约束为前提,稳步推进水权改革,通过初始分配“定盘子”、市场交易“搭台子”、节水激励“开方子”,让水资源在市场机制中流动起来,实现了从“粗放利用”到“集约高效”的转变。

“用水得先有‘名分’,就像给水资源上了‘户口’。”市水利局水资源管理科相关负责人形象地比喻。市水利局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稳步推进用水权初始分配,将水资源总量科学分配到区域、行业和用水户,明确各方用水权益。截至目前,埇桥区、砀山县、泗县、灵璧县已初步完成用水权初始分配工作,年底可实现县域全覆盖。水权初始分配过程中,会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既保障基本用水需求,又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在企业规模壮大的道路上,用水量的增加为形成活跃的水权交易市场提供了基础。自2022年以来,我市累计完成水权交易258单,交易水量242.25万立方米,交易单数暂居全省第一,2024年至2025年连续两年突破100单。

合同节水管理是我市水权改革的另一亮点。通过市场化运作,由节水服务企业投资建设节水工程,与用水户分享节水效益。2023年以来,全市已完成9个合同节水管理项目,涵盖高校、公共机构、工业企业等,累计节约水资源1669.97万立方米。“节水贷”绿色金融服务更是为节水项目增添了新“燃料”。市水利局联合金融机构积极推广“节水贷”政策,已完成8个“节水贷”项目,共授信发放1.99亿元,其中单笔最大授信额度达1.6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到节水领域。

水权改革的深入推进,让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2024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2.5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918,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迈上新台阶。

水土保持固本培元 构建生态保护新屏障

走进埇桥区曹村镇,昔日望洲河支流淤积严重,坡面大面积抛荒,如今河道碧波荡漾,山坡绿意绵延,乡村增添了生机。“项目的实施,特别是河道清淤、堰坝建设及梯田修建,从根本上解决了河道淤积严重、排水设施不全的问题,对项目区农田灌溉提供了有力保障,项目实施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曹村镇农业农村中心工作人员张国和说。

近年来,市水利局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让水土流失的“痛点”变成生态富民的“亮点”。全市水土保持率由2020年的99.15%提升至2024年的99.24%,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了根基。

为擦亮“生态底色”,市水利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2024年,完成埇桥区曹村小流域、萧县白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544平方公里;2025年,灵璧县下楼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正在实施,项目完成后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1平方公里。

在治理过程中,市水利局注重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配套建设蓄排引水工程,修建蓄水池等水利设施,增强雨水拦蓄能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种植松柏、核桃、石榴等兼具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树种,既固土保水,又增加收益。同时,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纳入水土保持工作重点,通过削坡减荷、覆土绿化、修建排水系统等措施,让“伤疤”变“绿毯”。

“我们不仅要让山青水净,更要让村民致富。”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日常水土保持工作中,市水利局始终坚持“治水惠民”理念,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通过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推动治理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在治理区域发展特色种植、生态旅游等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从而开拓出一条融合发展“富民路径”。

从河湖安澜到水权流动,从水土保持到生态富民,我市水利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镌刻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深足迹。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市水利部门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系统治理,让每一滴水都焕发活力,让每一条河都承载希望,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