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中掘金 点燃提质增效“新引擎”
“截至6月底,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年累计煤泥掺烧量达7.1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9.63%,节约燃料成本650万元。”
面对电力市场深度调峰需求激增与燃料成本持续走高的双重压力,宿州电厂以“创新、精益、开放”的工作理念为引擎,走出了一条“变废为宝、绿色增益”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与安全环保双突破。
精准配煤,构建煤泥掺烧“全链条”
“煤泥掺烧必须算好经济账、安全账、环保账三本账!”在月度例会上,该厂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许尧指着燃料动态监测大屏强调。
燃料成本是火力发电总成本的“大头”,面对煤炭市场环境和生产经营形势的不断变化,今年以来,宿州电厂立足燃料保供控价,将煤泥掺烧作为降低燃料成本重要手段,深入挖掘经济性煤种市场,加大煤泥采购渠道和开拓力度,不断探索完善、优化煤泥掺配方案,以“全链条管控、全流程优化”为核心,打出煤泥掺烧增效组合拳。
“在6号机组深度调峰期间,将主汽温度波动严格控制在±5℃以内,锅炉侧值班员注意监视,动态调整送风量与磨煤机加载力,保障低负荷工况下掺烧稳定性。”
面对一条条指令、一声声叮嘱,宿州电厂多部门协同,构建起覆盖“采购—运输—配煤—燃烧”的全流程管控体系,通过“煤泥专仓-动态掺配-闭环管控”,分仓存储淮北矿业高热硫煤泥3.6万吨,结合机组深度调峰至40%负荷的工况,动态调整掺配比例至18%,实现“高峰保负荷、低谷清库存”。
2025年,该厂煤泥单日掺烧量峰值较上年提升40%,真正实现让“问题煤泥”变身“黄金燃料”。
技术攻坚,突破高比例掺烧瓶颈
“各部门注意,6号炉乙空预器漏点治理已完成,具备满负荷掺烧条件!”晨会上,该厂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倪宏宁部署当日掺烧任务。
2023年,两台机组完成磨煤机煤泥掺烧适应性改造,解决热值波动大、输送堵塞、燃烧不稳等技术瓶颈。
2024年,5台磨煤机完成油站滤油及磨辊间隙校准,降低磨煤机振动值,设备连续运行时长提升40%。
2025年,6号机组停机完成定子冷却水泵电机检修等12项关键设备治理,消除掺烧系统隐患6处。
“新款的破碎机就是好使,简直煤泥掺烧的‘利器’!”该公司燃料管理部副主任王夯看着从皮带上源源不断落下的煤泥感叹。
该厂技术团队持续秉承安徽公司“1346”创新工作理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检修工艺,技术人员对配煤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在原煤仓加装防堵装置,煤泥棚增设破碎机进行预破碎处理,同步优化掺配工艺,利用煤场翻推晾晒、输煤系统定期切换上煤方式等手段,实现煤泥与原煤的精准掺配。在汽车卸地坑与煤场混合掺配的创新模式下,彻底破解热值波动大、输送堵塞、燃烧不稳等技术瓶颈,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多维协同,织密安全生产“防护网”
如何破局?唯有拼搏!
“各部门注意,临时调整上煤方式为5号机乙、丁、戊仓上3号地坑煤泥30%混配墟沟北煤70%,甲仓上朱仙庄煤50%混配坑祁东煤50%,丙仓上朱仙庄煤,具备满负荷掺烧条件!”
在保障机组安全和不影响机组接带负荷的前提下,该厂燃料部门通过提高入炉煤泥的比例,实现“内部长协煤+煤泥”的燃料供应模式,保证入厂燃料结构最优、经济性最好,降低燃料成本。
为克服掺配煤泥对输煤各部下煤筒堵塞、上煤时间延长等困难,该厂制定《输煤系统节能降耗措施》,合理安排上煤、配煤和掺烧工作,确保锅炉稳定燃烧的同时提高燃烧经济性。积极消除各转运站三通落煤管、电动挡板、电机推杆、斗轮机、皮带机缺陷,有效提升了输煤系统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5号机组深度调峰期间,技术团队实施“四步稳燃法”,预判负荷曲线调整掺配比例、优化二次风门开度强化燃烧、实时监测壁温预防结焦、闭环调整确保环保达标,创下单日掺烧1309吨纪录。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从煤泥采购运输到掺配掺烧;从年累计超过6万吨到同比增长93.55%;从单日掺烧1309吨到年降本432.5万元,宿州电厂将煤泥掺烧作为降低发电成本的“增效剂”,“宿电人”奋战在属于自己的“阵地”上,深耕细作,唱响了绿色增益的最强音,持续践行“植根安徽、融入安徽、助力安徽、服务安徽,在安徽发展,在安徽奉献”品牌理念,在皖北平原上正书写着点“泥”成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