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纵文华,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宋连影
参会媒体:拂晓报|宿州广播电视台|人民数字|中安在线|宿州发布
发布时间:2025年6月25日
发布地点:宿州市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宿州市政府新闻办
发布摘要:介绍宿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相关情况
发布会详情
会场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宿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宿州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纵文华,宿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宋连影向大家介绍宿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纵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纵文华
纵文华: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市民政局向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全市民政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今天的发布会,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相关情况。
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遵循“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准则,持续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积极探索救助新路径。据统计,2024年度我市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741人次,其中站内救助673人次,站外临时救助68人次,累计使用资金约286.87万元。今年以来,截至2025年5月底,我市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310人次,其中站内救助286人次,站外临时救助24人次,累计使用资金约80.88万元。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街面巡查,织密兜底保障网络。2024年市民政部门持续协调公安、城管等部门,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对加强流浪乞讨人员街面巡查处置工作要求,积极参与各项创建工作,大力开展主动救助。特别是市级和各县区救助站依托“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专项行动扎实开展了救助工作。一是在低温、冰雪等恶劣天气时段,加大对废弃拆迁房屋、施工工地、桥梁、涵洞、车站、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的巡查力度,拓展巡查范围,加大巡查频次,实现街面巡查全天候、广覆盖。二是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坚守。站内救助热线24小时畅通。做到时间不空档,工作不断层,救助无死角、无盲点。三是及时发现和救助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对愿意进入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带回站内办理入站登记,提供无偿救助,对不愿进入救助管理站的人员发放防暑、御寒物品、食物、药品等。如泗县健全县、乡、村三级救助服务网络机制,打造“20分钟救助圈”。2024年度全市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工作中,宿州市设立临时救助点104个,累计摸排街面流浪乞讨232人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02人次,协助返乡157人次,帮助寻亲12人,落户安置1人,发放临时救助物品等289件。
(二)狠抓站外监管,确保救助服务闭环。一是积极救治,及时关切。全市救助站本着“先救治、后救助”原则,与辖区内医院签订定点医疗机构救治协议,在救助过程中开辟医疗救助“绿色通道”,将经甄别确认的急重病患者或疑似精神障碍的流浪乞讨人员及时送医救治,确保患病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有效、专业的医疗救助服务。受助人员住院期间,站内工作人员定期前往探视,及时了解和掌握受助人员思想动态,向医生了解其治疗康复情况。二是真诚护送,情暖人心。针对老弱病残的受助人员,返乡时提前制定详细的护送计划,精心准备舒适的座椅、路途所需的食品、保暖衣物、应急药品以及各类日常用品,护送工作人员轮班值守。三是定期回访,系统管理。落实回访制度,按照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受助人员进行定期回访,通过电话跟踪、实地走访、信函等形式多样的方式了解受助人员返乡后的家庭照料和监护情况,将回访内容及时录入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全市各级救助站依托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智力残疾人员、受助返乡流浪乞讨人员及其家庭开展摸底排查,健全完善“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并加强与公安、卫生、城管等部门协同配合,分类做好救助管理服务工作。
(三)构建全链救助,多管齐下兜牢底线。从寻亲、安置再到源头治理,形成“发现-救助-安置-预防”的全流程闭环。一是认真落实活动载体,扎实推进主业工作。大力开展救助寻亲服务。2024年全市持续开展“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主题专项寻亲行动,充分利用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业务工作,推进“互联网+救助寻亲”模式,借助互联网及新媒体信息平台,利用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和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微信群等各种平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拓展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服务工作,积极帮助受助人员寻亲返家。巩固与周边县市的站际合作,加强与我市蓝天救援队、雄鹰救援队等社会公益组织联系,为寻亲服务开辟渠道。会同公安部门通过人像识别、DNA比对等方式查询甄别滞留人员身份信息。对查明身份滞留人员及时与其所在地救助机构或村(居)委会联系核实,确定后安全护送返乡,与家人团聚。二是集中开展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行动。我市公安部门与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 公安部关于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见》(民发〔2015〕158号)、《安徽省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等文件精神,落实相关社会保障政策,通过拂晓报等媒体渠道积极开展身份查询和寻亲服务,对于通过查询和寻亲服务后仍无法查明其亲属、所在单位、户籍地、居住地的,由县(民)政局按照有关规定向县(区)公安局申请为其办理户口登记,县级公安机关按照规定为其办理户口登记。属于未成年人的,在县级以上公办儿童福利机构落户;属于成年人的,为其办理集体户口登记,落户在县级社会福利机构,并为其办理特困救助。三是积极推进源头有效治理。落实源头治理措施和强化回归稳固机制,帮助返乡的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政策上给予及时帮扶照顾,避免其再次外出流浪。建立返乡人员信息台账,对有监护人履行抚养或赡养义务的流浪乞讨人员,督促其近亲属加强监管,防止再次流浪。对生活及基本医疗困难的流浪乞讨人员,将其信息通报乡镇民政所予以重点关注,强化源头预防。
(四)筑牢安全防线,提升站内管理质效。一是入站安全检查。严格按照《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规定,受助人员进入生活照料区前,先进行安检,防止其将危险物品带入生活照料区,扎实做好安检登记;进入生活照料区后,工作人员带领其熟悉居住环境,告知每日生活制度,发放生活用品、衣物、食品等,指定床位,确保受助人员在站期间生活舒心、愉快。二是居住环境清洁。严格实行分区分类管理,工作人员对受助人员生活照料区开展全面消毒、清扫、换洗、晾晒等工作,保证生活照料区整洁、干净、无异味。同时仔细查看每一位受助人员的身体状况,为他们测量体温、血压,确保他们的健康安全。除定时清洁、消毒外,受助人员离站后立即更换床单、被套、枕套等。三是消防安全警钟长鸣。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成立了以站长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完善了消防安全责任制,签订了《消防安全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不定期召开消防安全工作会议,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如宣传栏、宣传手册、微信公众号等,广泛宣传消防安全知识,结合重要节日、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对站内的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更新部分老化的消防设备,增加新消防器材,提高火灾防控能力。此外,建立完善的消防设施管理制度,定期对消防设施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其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加强日常检查。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站内消防安全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器材等关键部位,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存在问题
(一)救助后的安置和帮扶机制有待完善。对于无家可归或暂时无法回归家庭的被救助人员,应提供更加长期、稳定的安置场所和就业培训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自力更生。
(二)救助工作的宣传力度有待提升。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如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广泛宣传救助站的救助政策、服务内容和联系方式,消除流浪乞讨人员的顾虑,提高救助工作的知晓率和接受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抓好安全管理,切实保障安全。对站内管理、生活照料、卫生防疫、食品药品安全、消防安全、离站返乡等环节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列出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确保机构规范有序运行,实现救助管理服务阳光透明。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站内设置安全检查仪,监控装置做到全覆盖。坚持领导带班,值班期间不定期进行巡查,做到有记录、有签名。利用工作群进行消防知识普及学习,通过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局务会(例会)强调,经常性组织消防实操演练,要求所有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灭火器、消防栓的使用,达到“四懂四会”。定期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反复巡查,及时消除隐患,时刻绷紧消防安全这跟弦。
(二)认真抓好流浪救助载体建设。一是切实做好“6.19”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召开专题会议,精心制定“开放日”活动方案,细化宣传救助内容,实化具体措施,明确相关责任。二是抓好2025年宿州市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积极邀请市城管、公安、卫健、市蓝天救援队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到广场现场,参与宣传救助法规政策、救助程序及救助服务内容,多方位介绍救助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及街头主动救助服务等情况,诚恳听取现场社会各界对于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强化全市救助管理第三方监督委员会和特邀监督员制度建设。聘任市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媒体中社会监督员参与监督我市流浪乞讨救助工作,大力开展救助寻亲服务。
(三)加强学习培训,提升救助水平。扎实开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加职工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断开展职工思想教育和实务培训活动,强化救助服务意识,同时建立定期学习、培训制度。组织职工参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业务知识培训,组织考核奖罚,促使每位职工身上有责任、有目标、有压力。
下一步,宿州市民政局将持续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积极探索救助新路径,确保各类临时遇困人员及时得到救助,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
主持人:谢谢纵局长的介绍。下面是答问环节,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就您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也请记者朋友在提问时先通报所在的新闻单位。
拂晓报报记者:请问根据国家规定,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哪些?
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宋连影
宋连影:根据民政部有关文件规定,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正在或即将处于流浪乞讨状态的人员,包括生活无着的临时遇困人员(如走失、家庭暴力受害者等)。但职业乞讨、强讨恶要等“生活有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不属于救助管理机构的救助对象。
救助管理机构救助对象不包含各类动物,如有需要市民可以联系相关动物保护机构。
中安在线记者:请问在街面发现疑似流浪乞讨人员,应该怎样求助?
宋连影:在街头遇见流浪乞讨人员,可告知其前往救助管理机构求助,必要时可引导或护送他们到救助管理机构。您也可以通过拨打救助管理机构24小时求助热线:0557-3684416,提供以上救助线索。若是遇见流浪乞讨的危重病人、明显外伤人员等请直接拨打“120”进行救治,由医疗机构联系救助管理机构进行甄别处置。若是遇见强讨恶要或组织、胁迫、利用残疾人、未成年人乞讨的,请直接拨打“110”报警电话,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置。
主持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谢谢两位发布人。希望广大媒体朋友积极关注,广泛开展宣传报道。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