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市委一号文件解读新闻发布会

发布单位:宿州市政府新闻办 发布时间:2025-04-11 20:45
2025年市委一号文件解读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施斌

参会媒体:拂晓报|宿州广播电视台|人民数字|中安在线|宿州发布

发布时间:2025年4月11日

发布地点:宿州市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宿州市政府新闻办

发布摘要:解读介绍2025年市委一号文件

发布会图片

left right

发布会视频

发布会详情

会场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出席2025年市委一号文件解读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宿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施斌到会,向大家解读这一政策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今天到会的媒体有:拂晓报、宿州广播电视台、人民数字、中安在线、宿州发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到来。

首先,请施局长通报有关情况。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施斌

施斌: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下面,我代表宿州市农业农村局,将今年我市编制出台的市委一号文件《中共宿州市委 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向社会公众进行政策解读。

过去一年,宿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展良好。一是粮食安全保障有力。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412.27万亩,居全省第2,占全省12.82%;产量461.1万吨,居全省第4,占全省11.02%,实现“二十一连丰”。成功承办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推进会。全市肉蛋奶总产101.86万吨,居全省第1。二是脱贫成果有效巩固。全市共识别监测对象1.6万户4.3万人,2024年新识别1212户3918人,未发生一例返贫致贫现象,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三是乡村产业稳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约500亿元,占全省总量的8.1%,居全省第5。全市新标准下预制菜企业达102家,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居全省第1。四是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建设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21个,打造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36个。全市改造卫生厕所4.1万户。完成7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38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435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五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泗县作为全国第二轮土地延包试点县,探索推行“四坚持四严防”工作法,顺利完成承包地延包确权,被中央农办《农村要情》、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刊登推广。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结合宿州实际,制定了市委一号文件,于3月26日正式印发。文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锚定农业强市建设目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扣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主题,对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三农”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描绘了全市“三农”工作的任务书、路线图。《实施意见》主要包括6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高水平实施“吨半田”行动,坚决扛牢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供责任。提出: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抓好畜禽产品稳产保供、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推进种业创新攻关、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全面落实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第二部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提出: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强化衔接资金项目及资产管理。

第三部分: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出: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化农业对外开放、推动农村居民持续增收。

第四部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提出: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抓好黄河鲤保护区禁捕工作、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第五部分: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持续建设平安乡村。

第六部分: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提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管好用好农村资源资产、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推进林业和供销等改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同时,今年市委一号文件在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宿州“三农”方面的创新做法,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具体举措。例如,提出高水平实施“吨半田”行动,推动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围绕“5+4+1”产业集群,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举办第三届“大地歌会”;持续深化“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擦亮“好人宿州”品牌等内容。在推进种业创新攻关方面,提出打造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推动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等一批科研机构在宿州落地,培育壮大优势种业企业,推进实施种粮一体化等特色做法。

下一步,我们将以奋勇争先的劲头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持续落实落细市委一号文件部署,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激发乡村全面振兴动力活力,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提供坚实支撑。

最后,真诚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心关注“三农”工作,营造全社会支持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主持人:感谢施局长的情况介绍,下面是答问环节,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就您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也请记者朋友在提问时先通报所在的新闻单位。


拂晓报记者:近年来宿州市粮食产量稳步增长,请问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明确提出了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的殷切期望。我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024年全市粮食产量461.1万吨,居全省第4,实现“二十一连丰”。在全省率先开展亩产3000斤的“吨半田”行动,建设49个小麦、57个玉米、52个大豆高产攻关示范点、辐射带动全市25万亩吨半田建设。夏大豆高产攻关全省第1、全国第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攻关全省第1、全国第6。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落实市委一号文件部署,围绕“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主攻方向,坚决扛牢粮食保供责任。

一是推动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高水平实施“吨半田”行动,深入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四良两优”工程,确保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410.71万亩、产量92.13亿斤,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633.25万亩,让“中国碗”多装优质“宿州粮”。组织全市286个种植主体持续推进“吨半田”行动,加强科技攻关,加快技术集成推广,建设2个省市县三级指挥田、8个精耕细作示范点,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20万亩、大豆单产提升工程5万亩,推动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

二是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市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耕地恢复缺口的设区市,连续24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今年要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确保市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施全链条监管,确保牢牢守住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1.7万亩。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流程监管要求,从严落实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竣工验收等制度,确保建一亩、成一亩、发挥效益一亩。

三是推进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提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高水平建设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积极引进农业类高校、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推动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等一批科研机构在宿州落地。培育壮大优势种业企业,推进实施种粮一体化。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落实好新一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0%以上,机收损失率“双降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中安在线记者:‌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请问宿州市如何打好收官之战?

答:过渡期以来,宿州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毫不松懈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群众收入稳步提高,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全市共识别监测对象1.6万户4.3万人,2024年新识别1212户3918人,未发生一例返贫致贫现象。今年是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我们必须慎终如始扛稳责任,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确保过渡期圆满收官。

一是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健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部门筛查预警工作机制,加强对监测预警线索的核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纵深推进消费帮扶行动。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单位定点、驻村、县域结对、社会帮扶“五大帮扶”机制,提升帮扶工作质效。

二是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发展动力。推进帮扶产业发展,落实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强化帮扶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加强消费帮扶产品和供应企业管理,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推进庭院经济。推进脱贫人口就业,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增强帮扶车间、村级帮扶工厂就业吸纳能力,因地制宜开发公益岗位,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定在15.7万人以上。

三是强化衔接资金项目及资产管理。持续推进帮扶资金、项目、资产一体化管理,健全资产形成、确权移交、管护运营、收益分配、资产处置等全程监管制度,完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推动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谋划实施好衔接资金项目,优先支持监测对象、脱贫户增收,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主持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希望广大媒体朋友积极关注,广泛开展宣传报道。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