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州市推进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来源:宿州市政府办公室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01-24 19:30 责任编辑:信息公开

宿政办秘〔202438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宿州市推进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41225

 

宿州市推进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

扩容工程实施方案

 

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241号),通过积极引入省内外优质资源、挖潜本地优质资源、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创建一批新优质学校,扩增一批优质学位,培育一批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加快构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工作目标

2027年,重点建设新优质学校19所,扩增优质学位4万个,培育优秀校长和优秀校长后备人选100名、优秀教师(含班主任)和优秀教师培育对象(含班主任)200名。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水平、教学水平、育人水平。通过重点建设带动四优扩容,力争四优占比基本达到全省同类型学校平均水平。到2030年,宿州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工作举措

(一)扩充优质学校

1强化省内帮扶,加强宿马对接。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与马鞍山市人民政府签订《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马鞍山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遴选我市13所新校、弱校、乡村学校与马鞍山市13所优质学校结对共建,落实马鞍山市派出管理团队负责我市新校、弱校、乡村学校全面管理的要求,推动强校与新校、弱校、乡村学校理念融通、管理互通、资源连通,建成并逐步推动新优质学校资源溢出。组织学校编制《实施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三年规划》,细化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开展校长、教师交流学习,强化教研交流合作,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市、县区、校三级紧密对接协调联动机制,强化与马鞍山有关协作支持单位的对接沟通。(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强化省外帮扶,组织宿杭对接。充分发挥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机制作用,积极引入杭州、徐州、宿迁等地优质教育资源。制定招引优质学校支持政策,加快推进各学段学校与杭州市各学段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在学校管理、学科建设、校本研修、学生发展、信息化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最大程度发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作用。每县区引入不少于1所省外优质学校,与本地学校结对共建,深化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学校良好运行的有效机制,在办学经验、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互相启发,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3强化多方挖潜,深化集团化办学。采取强校+新校”“强校+弱校”“强校+乡村学校三种模式,支持省内外强校与各县区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校、弱校、乡村学校结对合作,组建教育集团,推动帮助创建新优质学校。支持马鞍山市强校通过设立分校、委托管理等形式组建教育集团,将我市新建学校、人口密集区薄弱学校纳入教育集团管理。支持本地强校通过结对乡村学校,组建教育集团。引进沪苏浙等地强校,结对帮扶我市学校,组建教育集团。逐步推进新优质学校资源溢出,制定建设标准和评估体系,开展新优质学校评估认定工作,加强过程监管。经评估被认定为新优质学校的,在合作期满后有序退出原教育集团,开展独立办学。鼓励新优质学校在本地组建新的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选育培养优秀校长。定期评选优秀校长、遴选优秀校长(含副校长)后备人选。组织优秀校长参加全省培育活动。组织优秀校长、优秀校长(含副校长)后备人选参加市卓越校长工作室活动。每年选派优秀校长和后备人选到马鞍山市、杭州市优质学校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挂职锻炼。依托安徽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开办校长研修班,正职校长每年研修不少于15天或90学时,副校长或中层干部每年研修不少于30天或180学时。组织合作期间,新校、弱校和乡村学校每年选派1名副校长或中层干部、1名学科骨干教师到强校挂职锻炼。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期轮岗制度,距退休时间超过5年,且在同一所学校任满6年以上的校长(副校长)均纳入交流轮岗范围。(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5选育培养优秀教师。定期评选优秀教师(含优秀班主任),遴选优秀教师培养对象(含优秀班主任培养对象)。加强师资培训,每年选派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培养对象到马鞍山市、杭州市优质学校开展不少于1个月的集中深度研学。依托省内外高校,利用2年时间对拟建设的新优质学校教师开展一次全员培训,时长不少于30天或180学时。利用5年时间,对其他学校骨干教师开展一次专项培训,时长不少于20天或120学时。组织实施卓越中小学校长、教师班主任培训,每年不少于100人。组织实施农村骨干教师跟岗实践培训、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储备培训,做好名师储备工作。(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6加强师资管理工作。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通教师定期轮岗制度,在同一学校任教6年以上的在编在岗教师,均纳入交流轮岗范围。义务教育阶段,每年教师交流轮岗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每年交流轮岗的骨干教师不低于当年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申报高级职称必须有在农村学校或城镇薄弱学校任教(支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充分发挥高级教师(讲师)的骨干作用、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人民满意的教师评选。优先推荐优秀教师申报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7加大引才留才力度。制定支持政策,创新招聘方式,每年开展校园招聘,吸引安徽籍(宿州籍)高校毕业生到宿州任教。加大引才力度,支持教育集团学校按规定设置特设岗位,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增加自主招聘优秀教师比例。创造条件,支持省内师范毕业生特别是皖北户籍的毕业生到宿州乡村学校开展教育实践、教育见习和任教。积极申报地方优师定向培养计划”“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为县镇学校和农村学校储备优秀教育人才。加大留才力度,对全职引进的人才,按照《宿州市教育人才引育工作实施细则(试行)规定,落实对应层次待遇。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推动优质教科研资源扩容

8加强教科研机构建设。加强市、县区教研机构建设,不断提升教研工作质量。打造高素质教研队伍,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门类,配足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优化教研机构岗位设置方案,支持教研机构按需自主设置岗位结构。(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9健全市县校三级教研体系。完善市、县区校三级教研联动工作体系,明晰各级职责定位,形成上下贯通、运行有序高效工作机制。加强与马鞍山市教研部门的合作,围绕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进行广泛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联合教研。加强与宿州学院等高校的合作,本着共研、共享、共进的原则,积极探索院校协同教研机制。进一步发挥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宿州实验基地作用,用好优质教研资源,提升教研支撑力。(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推进科技赋能优质教育资源

10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结合双减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服务教师改进教学、服务农村学校提高质量、服务家校协同育人等方面作用。将充分应用平台资源与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相结合,组织举办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培训,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平台应用,培育典型应用案例,在全市宣传推广。(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11提升教育数智化治理水平。优化教育数字治理,依托各级各类管理平台,推动中小学校务教务数字化、智能化改革,提升学校管理效率和数智化治理水平。巩固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提高智慧课堂班级覆盖率,推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优化数字化学习环境。利用省智慧学校建设应用监管系统,督促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建立健全运维保障机制。构建智慧学校共同体,加强区域交流和学校结对,逐步缩小城乡间、校际间教育数字化建设差距。培育打造数字化标杆校,发挥数字化标杆校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全市教体系统数字化水平。(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12加强学生健康智能监测。依托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系统,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数字档案,开展学生体检数据、体测数据、学校生活数据融合分析与智能监测,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决策依据。督促县区定期组织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每学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等学生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科学规范运用测评结果,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工作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以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组长,编制、发改、财政、教育、人社、自然资源、数据资源等部门及县区政府共同参与的工作专班,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落实布局规划、项目建设、用地支持、经费投入、人才支持、职称评审、师资建设、数字化建设等工作。充分发挥专班统筹谋划、综合协调、指挥调度作用,建立健全会商、督办等工作机制,及时解决工程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委编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数据资源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强化经费保障

强化各级政府教育投入责任,优化预算安排支出结构,统筹用好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严格落实财政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严格落实生均财政拨款政策,保障工程有效实施。各级政府设立集团化办学和合作办学专项经费,用于激励集团化办学和新优质学校成长。学位供给任务重的地方将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资金重点用于扩大城镇学位供给。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要求。牵头单位: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强化绩效评价

加强督促指导,每学期对各县区和相关学校推进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情况进行督导。强化绩效评价,重点考察优质资源总量增减、校际教育差距变化、输入学校辐射带动和数智赋能教育、教科研引领、优秀校长教师培养以及学生、家长教育满意度等情况。推动落实县区主体责任,将财政教育投入、学校规划建设、校长教师配备、教学成果产出、支援团队保障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对工程实施高度重视、措施有力、成效明显的县区和学校,在资金分配、项目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对工作不积极、推进不力的,警示提醒、挂牌督办;对未按时完成阶段性工作目标的,依照相关规定予以通报、约谈。(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