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一头羊” 富民“领头羊”
萧县羊肉久负盛名,白山羊养殖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地一直流传着“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医生开药方”的说法,萧县伏羊宴习俗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碗羊肉汤,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还带动了一条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活力。
萧县丁里镇许堂村村民在山野里放牧羊群。
萧县有句老话:“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医生开药方”。所谓“伏羊”,就是入伏以后的羊肉。羊肉汤本是冬季食用的佳品,萧县人却酷爱在三伏天享用。首先是因为山羊膘肥肉嫩,膻味小,汤汁鲜美;其次是羊肉汤内放有辣椒油、米醋和香菜,喝完大汗淋漓,能够驱散体内五脏积热和毒素。
羊肉预制菜展销受欢迎。
萧县羊肉美食制品直播带货。
“五一”长假期间,萧县羊肉汤在“宿州绿色农产品杭州展示展销会”上大放异彩。在杭州武林广场浙江展览馆,萧县许堂心诚全羊馆带去的100只新鲜炖制的羊头汤,大火熬制、汤色乳白、香而不膻,瞬间被抢购一空。让杭城的居民体验了“夏天吃伏羊,健康又壮阳”的神奇!
红烧羊拐
孜然羊腿
萧县羊肉久负盛名,白山羊养殖已有300余年。此地自古山川秀美,饲草丰茂,农民养羊较多,纯自然放牧,让羊儿自由自在地觅草寻食。经过一个冬春的养膘,每到夏日,羊儿更加肥壮。饭店选用的多为3-6个月的本地白山羊,肉质鲜嫩。本地的传统名菜也多以羊肉为主,有“无羊不成席”之说。羊肉汤,汤汁乳白,缀以绿色香菜及红色辣油,鲜而不膻,肥而不腻,风味隽永,独具特色。此外,还有葱爆羊肉、鱼咬羊、手抓羊肉、烤羊腿、孜然羊肉等等。制作羊肉,老字号当数汪家羊肉馆,在萧县现有四家分店,号称“老字号名震徐淮三百里,羊肉汤味压江南十二楼”,汪家四辈相传做羊肉,深得其中三昧,餐馆几乎天天客满;而萧城西北圣泉寺,泉流淙淙,水质清冽,这里盛行全羊席,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粗犷豪放,颇有绿林豪杰之风;出城向南走,“城南四五里,羊肉百十家”,丁里镇紧靠萧淮公路和连霍高速,这里交通便捷,人流如织,改革开放45年的积淀,羊肉已形成产业,羊肉馆、羊头馆三步一店,五步一楼,质优价廉,深受徐州、淮北等地消费者的喜爱。每年伏羊节期间,食客盈门,羊肉馆家家开启流水席模式,开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模式!“去萧县喝羊肉汤”,已成为周边城市游客解馋的好去处。
中央电视台《味道》栏目组一行走进许堂村录制“萧县羊肉”美食专题节目。
为全方位擦亮白山羊特色文化品牌,提高“萧县羊肉”和“萧县羊肉汤”品牌效应,萧县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断提高养殖主体发展的积极性。2020年,萧县再次大张旗鼓地举办了“伏羊美食文化节”,CCTV《晚间新闻》《朝闻天下》分别予以报道,声誉日隆;2021年,伏羊文化节应邀在合肥“安徽饭店”举办,节庆期间嘉宾如云,名播江淮。2023年,伏羊节规模空前,羊肉汤的鲜美让游客和市民释放了压抑已久的消费热情。新华网、凤凰卫视、安徽卫视、拂晓报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当CCTV《味道》栏目组走进丁里镇许堂村时,村党总支书记马新影说:“在丁里镇,百余家羊肉馆如雨后春笋、星罗棋布,有的还将羊肉馆开到合肥、南京、淮北、徐州,羊肉产业链不断成熟、壮大,带动了数千人从事山羊养殖、运输、宰杀、加工、销售、餐饮等行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现在都成了养殖大户、经纪人、厨师、饭店老板。”为赶上直播带货的风口,马书记积极开发,推出真空包装的羊肉汤、孜然羊肉、香辣羊腿、羊肉滑肌、五香羊头等预制菜品,进行线上销售。如今,羊肉产业已经成为羊肉美食小镇丁里镇促进乡村振兴、引领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2023年萧县伏羊文化节”开幕式现场。
羊肉美食和书画,萧县两大名片交相辉映。
2015年,萧县伏羊宴习俗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非遗项目;2022年,萧县丁里镇许堂村被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安徽省特色美食村”;2023年,萧县白山羊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萧县白山羊目前存栏62.8万只,出栏103万只,全产业链产值24亿元,成为萧县“七彩农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萧县伏羊文化节已连续举办20多年,是展示地域特色的一张美食文化名片。文/图 特约摄影 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