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戏
泗州戏旧称“拉魂腔”,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分布于皖北的淮河两岸,主要流行于淮北地区。历史上曾多次代表宿州人民晋京汇报演出,并在诸多国家级、省级演出活动中获得名次,涌现出一大批泗洲戏表演艺术家。据有关资料推算以及老艺人回忆,“拉魂腔”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分化为南、北、东三路,南路为泗州戏,北路为柳琴戏,东路为淮海戏。南北路总体风格接近。南路的艺人多为泗县籍,因而唱腔有“泗州调”的叫法,而泗县古称泗州,故1952年该剧种定名为“泗州戏”。传说“拉魂腔”的发源地是苏北的海州,其腔调是由丘姓、葛姓、张姓三位民间艺人以“太平调”为基础,再加以丰富整理,逐渐形成原始的“拉魂腔”。后来,丘姓艺人到了皖北泗州一带,吸纳糅合当地民间音乐素材,最终形成具有安徽地方特色、为皖北人们所喜爱的“拉魂腔”。泗洲戏的表演、唱腔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独具魅力风采,融入了北方民族文化。它与山东、江苏的柳琴戏、淮海戏,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拉魂腔”初期说唱形式,以民歌、小调为基础,演唱的篇子和段子,多半以“压花场”的形式来表演,有时也演一些小戏,多是“对子戏”,即“两小戏”(小生、小旦)。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简单的班子,并有乐器伴奏。清末,有了半职业和专业的泗州戏艺人,演出的小戏有《雁门关》《小金锁》《打干棒》,大戏有《大书观》《皮秀英四告》等,泗州戏板腔体系基本形成,且有了独特的行头和乐队,逐步从农村走向城市。
宿州市泗州戏剧团成立于1950年。由散落民间的“拉魂腔班社”合并而成。后改为蚌埠专区泗州戏剧团。1959年划归宿县地区,更名为“宿县地区泗州戏剧团”。1999年撤地建市,更名为“宿州市泗洲戏剧团”。2001年,被安徽省文化厅授予安徽省文化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1954年,在上海举办的首次“华东戏曲汇报演出”中,该团参演的小戏《拾棉花》引起轰动,其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和优美的唱腔倾倒了上海观众。
1957年初,安徽省地方戏组团晋京汇报演出,泗洲戏剧团参演了《三踡寒桥》《樊梨花》《四告》《拾棉花》《打干棒》等剧目。5月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演出,演出剧目有《打干棒》《思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