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融媒体专题丨冬至:试数窗间九九图馀寒消尽暖回初
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冬至的“至”指的是极致,自此起,太阳在南半球触底后转而北归,气温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同时,这一天也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既是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冬至分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蚯蚓阴曲阳伸,冬至阴至极,所以蚯蚓感阴而蜷缩起来;麋和鹿虽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角后生,所以为阴,冬至阴至极而衰,麋感阴气衰退而解角;冬至后阳光回归,泉水内部能在封冻的冰层下面隔绝空气中的严寒,但阳光确能透过冰层给内部泉水带来热能,所以泉水能在冰封之下温润流淌。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在我国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后,虽进入了“数九天气”,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琼装玉琢;黄淮地区也常常是银装素裹;大江南北这时平均气温一般在5℃ 以上,冬作物仍继续生长,菜麦青青,一派生机,正是“水国过冬至,风光春已生”;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
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同时要做好防冻工作。江南地区更应加强冬作物的管理,做好清沟排水,培土壅根,对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结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
已经开始播种的南部沿海地区,需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其主要农事有:一是三麦、油菜的中耕松土、重施腊肥、浇泥浆水、清沟理墒、培土壅根;二是稻板茬棉田和棉花、玉米苗床冬翻,熟化土层;三是搞好良种串换调剂,棉种冷冻和室内选种;四是绿肥田除草,并注意培土壅根,防冻保苗;五是果园、桑园继续施肥、冬耕清园;果树、桑树整枝修剪、更新补缺、消灭越冬病虫害;六是越冬蔬菜追施薄粪水、盖草保温防冻,特别要加强苗床的越冬管理;七是畜禽加强冬季饲养管理、修补畜舍、保温防寒;八是继续捕捞成鱼,整修鱼池,养好暂养鱼种和亲鱼;搞好鱼种越冬管理。

冬至自古以来就是很重要的节气。古人认为,冬至过后,白昼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开始上升,是个吉祥的好日子,甚至在汉初以前,冬至还被定为一年的开端,也就是当时的新年,如同当今的春节,值得庆贺。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宋代杨侃《两汉博闻》中记载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要在这一天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宋代沿袭冬至习俗,要更换新衣,摆酒设宴,祭祀先祖,即使贫困的家庭,也很重视冬至节的习俗。宋代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卷十中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到了明清时期,冬至日,皇帝在北京天坛举行祭天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表达对上天和自然的尊崇之情。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饮食特色,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过节食品。现在,一些地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