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专项规划】宿州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宿州市“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宿发改产业〔2022〕16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管园区管委会、相关市直单位:
现将《宿州市“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宿州市发展改革委
2022年10月26日
目 录
宿州市地处安徽北部,处于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沿海经济带、中原经济区的交汇区域;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淮海经济区一体化等多项国家和区域战略叠加发力,宿州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扩大有效投资、强化科技创新相关要求,深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集聚高端资源,将获得更高层次的交流平台,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赋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材料是材料工业的先导,是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材料产业是宿州市“双招双引”重点布局的十大重点产业之一,同时也为其他重点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支撑。本规划以国家和安徽省、宿州市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产业现状和国内外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编制。旨在引导“十四五”期间宿州市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内容涵盖产业内外部环境分析、产业招引定位和主要方向、重点支撑项目、总体空间布局、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等。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覆盖范围包括宿州市全域,核心区为宿州“四县一区”的七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1.1 产业基础
宿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大力推进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和创新平台的建设,引进科研院所和高端创业人才团队,初步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宿州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十三五”期间宿州市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已经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36家,2021年完成工业产值约53.2亿元。产业涵盖了化学纤维、高性能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材料、塑料薄膜制品、电子化学品等领域。化学纤维领域,经开区雪龙纤维科技聚焦攻关三醋酸纤维特种棉浆,主要用于面板偏光片材料三醋酸纤维素生产。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佳力奇先进复合材料科技股份公司主要生产航空复合材料大型结构件,公司直供军工某重点机型,为该机型相关部件全国三家供应商之一,供货量占比31%。安徽璜峪电磁技术有限公司致力研发磁性粉体材料、电磁功能材料等,产品在中国航空、中国电科、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研究院所和企事业单位推广应用。精细化工新材料领域,在市经开区化工集中区和萧县经开区化工集中区行成产业集聚,其中萧县化工集中区已经形成防水、防腐涂料的产业集群;经开区建有胶黏剂、润滑油添加剂、混凝土添加剂等精细化工材料装置。塑料薄膜制品领域,紫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食品用阻隔塑料薄膜等包装材料,妙顺环保科技公司生产可降解地膜产品。电子化学品领域,市经开区的伊维特建有国内最大高纯笑气装置,产品主要供台积电和信利(惠州)等龙头企业;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主要集中在萧县,形成了以安徽东润玻陶科技、安徽新丽泰瓷业、华龙耐火材料等为龙头的特种玻璃、陶瓷制品和耐火材料的产业集群。
宿州市主要新材料生产企业及产品情况见附表1。
聚力技术攻关,创新平台稳步推进。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日趋突出;自2016年以来,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1个;获得授权专利近200件,省级新产品23项。2020年10月底,宿州市张江萧县高科技园与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先进材料研究院,重点将开展新型建材、绿色建材、利废建材、节能建材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发展。近期天富环保科技材料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联合组建的中国宿州先进碳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在筹划之中。目前宿州市新材料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宿州市新材料产业创新平台基本情况见附表2。
2022年,宿州市实施的亿元以上新材料相关重点项目20个,投资规模超160亿元。高新区航空先进复合材料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可形成年产200万件航空先进复合材料部件的生产能力。宿州经开区电子特气、材料研发及国产化二期项目由宿州伊维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承担建设,主要建设37个5N以上高纯特种电子气生产线装置系统,建成后形成年产8000吨特种气体,13万立方米混配气及大宗电子气体的生产能力。宿州经开区年产2万吨醋酸纤维棉浆生产线升级改造与扩建项目由安徽雪龙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建设,项目建设可实现有效节水节能,提升高品级棉浆生产控制能力,填补了国内醋酸纤维棉浆的空白。
宿州市2022年度新材料产业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情况见附表3。
2021年宿州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约53.2亿元,虽然近两年新材料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且有多个项目在建,但是由于产业刚刚起步,基数低,产业规模总量较小,与经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产业相对比较零散,对传统产业及区域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尚不明显,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尽管目前宿州市新材料产业已经初具雏形,但由于整体工业经济相对落后,产业基础薄弱,新材料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部分关键原材料需要外购,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紧密,产业深层次耦合度不够。大多数企业产品集中在价值链的中、低端节点上,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不高,系列化、精细化和高附加值化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
目前宿州新材料产业尚无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龙头代表性企业雪龙纤维科技,2021年产值5.85亿元,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技术含量的佳力奇复材,2021年产值4.24亿元;大部分新材料企业规模整体偏小,年销售收入不足亿元。龙头企业产生的示范效应、产业集聚效应、技术溢出效应都十分有限,对新材料产业引领带动作用不明显。
新材料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有待完善,目前除搭建一部分技术创新平台外,金融创新、税收激励、人才吸纳、土地等保障要素有效供给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政、产、学、研、用结合的长效协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此外生产性服务业滞后,现代物流和绿色金融等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第二章 发展形势
新材料产业作为21世纪三大关键技术之一,是各领域孕育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摇篮”。其研发水平及产业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高度重视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为保持其经济和科技领先地位,都把发展新材料作为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国家科技与产业发展计划时,将新材料技术列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新材料产业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是决定一国高端制造及国防安全的关键因素,成为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之一。2021年全球新材料产业产值结构占比分析,全球先进基础材料产值比重占47%,关键战略材料产值占45%,前沿新材料比重占8%。
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在新材料产业处于全面领先地位,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紧随其后,除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少数国家之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新材料产业较为落后。2021年全球新材料产业规模约为33000亿美元左右,近十年来年均增幅约为12.0 %左右,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
图2-1 全球新材料产业竞争力分布图
图2-2 全球知名新材料公司分布情况(按国家划分)
经过多年的部署及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实现了从材料弱国到材料大国的历史性转变,陆续在全国建立了154个新材料产业基地。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由2011年1.0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6.2%。
新材料细分领域比较多,其中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光电新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产业规模超千亿元,部分市场已经或将达到万亿元。
目前国际上材料领域全面领先的国家仍然是美国,我国在纳米材料、非线性激光晶体、第三代半导体、先进高分子材料、半导体照明、稀土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方面研究水平和成果与国际先进水平属同一发展阶段,部分处于领先水平,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温合金、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显示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属于空白,52%依赖进口,高端数控机床、高端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超过95%制造剂检测设备依赖进口,每年进口半导体芯片费用达2000亿美元,超过进口石化的花费近一倍。
目前,新材料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从追求大而全向高精尖转型,北京、深圳、上海、苏州已经成为国内四大纳米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京津地区、内蒙古包头、江西赣州及浙江宁波等地则成为稀土钕铁硼材料的主要生产基地;武汉、长春、广州、厦门成为光电新材料的主要产业基地。
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已形成集群式的发展模式,基本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轴心,东北、中西部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分布,各区域材料产业的发展和空间分布都各有优势、各具特点。我国新材料产业分布情况见图1-3。
图2-3 我国新材料产业布局情况
2021年我国新成立新材料产业基金超60支。在政府支持与市场驱动的双重助力下,新材料领域的创业和投资也如火如荼。2021年新材料行业新增上市公司超过50家,募资项目含半导体产业链、锂离子电池、高性能纤维、涂料、弹性体、磁性材料产业链等多个方向新材料,用于产能扩充、产品研发等。
尽管我国新材料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进入材料大国行列,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明显的短板与不足,具体表现为总体产能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端应用领域尚不能完全实现自给、创新能力不突出。
新材料技术与一般的工业产业有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应用领域对新材料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更新换代较快,研发风险较大;二是新材料品种多,大批量产品少,工艺集成难度大,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点,如何合理分摊新材料开发风险,及时有效进行新材料产品市场开发与销售,已经成为决定新材料产品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
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双循环战略”实施牵引,“卡脖子”技术不断攻克,都对新材料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未来发展前景比较广阔。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新材料产业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当前全省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已突破4000亿元。初步形成了先进基础材料体系、关键战略材料体系以及前沿材料体系。拥有3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00多家省级创新平台、若干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动态存储芯片、柔性可折叠玻璃、陶铝新材料等在国内乃至国际实现并跑领跑,8.5代TFT玻璃基板、铜铟镓硒发电玻璃、PVA光学薄膜、MEMS传感器等一批创新成果率先实现国产化。
近年来,安徽省陆续出台了《安徽省“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铜陵先进结构材料基地入选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蚌埠硅基新材料、安庆先进化工材料、铜陵铜基新材料、淮北陶铝和高端铝基金属材料、淮北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跻身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马鞍山先进钢铁材料、合肥新能源材料、合肥新型显示新材料、蚌埠生物基新材料、滁州凹凸棒基新材料、两淮煤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已呈现明显集聚态势。
《安徽省“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指出:
到2025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领军企业,搭建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拳头产品,跻身全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第一方阵,努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地。
产值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力争2025 年产值规模突破1 万亿元,初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紧密、产用协同良好、服务管理体系健全、自主创新能力强、特色明显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
建成安徽省新材料研究院,新培育5 家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15 家以上省级创新中心、10 个以上创新联盟等科技创新载体。在硅基新材料、陶铝新材料、生物医用材料、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与共性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技术创新成果。
重点打造硅基新材料、先进化工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5 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做优做强10 条百亿级产业链(群),形成特色鲜明、集群发展的新格局。
其中提到宿州市重点依托宿州高新区等,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碳纤维、石墨烯等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作为我国七大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为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陆续密集发布支持政策。
——2015.05.19,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新材料产业被列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重点发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
——2016.11.19,国务院颁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规划到2020年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2万亿元。
——2016.12.28,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担任组长。
——2017.01.23,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重点发展方向: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
——2017.02.28,国家新材料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院士担任主任委员。
——2017-2021年,两会工作报告,均提到重点支持和鼓励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双碳战略”成为国家发展重要战略之一,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形势下,将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我国制造业必须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传统发展路径,必须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绿色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同时新材料、塑料等循环经济大有可为,如塑料回收和可降解塑料等新兴领域有望引领低碳新材料行业的新发展;动力电池置换期将至,千亿级市场的动力锂电池回收将成为又一个商业“蓝海”;新能源及其化学材料、环保处理各种药剂和膜材料成为发展热点;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市场份额巨大;在能源紧张背景下,外购基础树脂进行高水平的改性,以生产加服务型模式占有市场将具有相当竞争力。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主要思路,面向新型城镇化、新基建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所需的新材料,国产化新材料替代、军工材料及军转民等都成为发展热点。
双循环新格局下,显示面板、集成电路、5G等产业加速向国内转移,相应地也将带动新材料配套需求快速提升,尤其是电子化学品产业;国防军工作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国外技术、人才、供应链封锁较为严格,“内循环”对军工材料来说有先天的适用性优势,军用航空航天是国防建设的重点领域,材料是实现军用航空航天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支撑,此外军转民进入国产民航新领域新市场,极具发展潜力。
印发系列文件,统筹推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印发《宿州市十大重点产业“链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宿工组〔2021〕4 号),将新材料产业列为十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宿州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均将新材料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宿州市“十四五”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在萧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在经开区打造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宿州市还在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在企业用地、财税、创新平台、融资担保、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进出口等方面将会给予更多的支持。
新材料涉及面广,门类众多,宿州市受限于产业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科技支撑等要素制约,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理念,明确发展重点,锚定行业赛道。发展应契合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符合当地资源基础条件、整合各类要素资源、融合关联产业发展,以“双招双引”工作为抓手,以三重一创”为支撑,做优存量,做大增量。
——长三角一体化利于产业合作转移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区域内包括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全部。作为长三角“核心区”的上海、苏南、浙北,尤其是江苏沿江地区,劳动力、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生产要素供给日趋紧张,基础产业发展已严重受限,产业布局空间已趋于饱和,新材料等产业向外转移和扩张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宿州市居中靠东、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以其区位、交通、投资成本、人力资源等后发优势,逐渐成为长三角“核心区”众多投资发展的选择空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进程推进和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政策的实施,将有利于宿州在长三角地区范围实现新材料产业合作、承接产业转移。
——新型城镇化及消费升级带来发展潜力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截止2021年底,宿州城镇化率45.03%、低于全省14.36个百分点,工业化率24.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既是发展短板,也是后发优势,有利于宿州进一步提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新型城镇化进程将会带来建筑、公共设施、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息息相关的能源、汽车、电子电器、医疗设备、日用化学品、互联网经济等的需求增长,进而拉动相关新材料及其制品的巨大市场需求。同时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和全民奔小康,区域人口众多,消费升级也将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的潜力。
-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引发市场机遇
战略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我国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列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是未来发展重点。宿州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发展需要大量新材料产品支撑和配套,同时对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区域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很好的市场机遇。
——产业发展必需的载体资源
宿州市拥有七家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市经开区、市高新区、宿马园区、砀山、萧县、灵璧和泗县开发区。七大经济开发区产业初具规模、各具特色,形成了智能装备制造、鞋服纺织、新材料、果蔬加工、汽车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集群。同时,市经开化工园区和萧县化工园区是安徽省首批认定的化工园区,两大化工园区将承担起新材料产业的引领和集聚功能,成为支撑和带动宿州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能源、环境等资源约束加大
宿州市地处内陆不临港靠海,位于淮河流域区内生态水系,随着国家战略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实施,针对污染防治和危化品运输提出很多具体要求,区域内安全压力大和环境容量小。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宿州部分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较少,部分经开区已经没有承载大项目落户的土地资源,同时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宿州现有新材料产业结构相对偏重,单位产出能源消耗量比较大,加之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区域内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物排放量等相关指标偏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刚性明显增强。
-高端新材料技术壁垒高
高端新材料领域一直是发达国家的领地,相关跨国公司为了保持优势地位,投入大量人力资金持续开发,目前高端新材料等领域基本上仍然为少数跨国公司所控制。近年来,我国也逐渐进军高端领域,在产业价值链上向高附加值的位置攀升,并在少数领域与先进企业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整体水平依然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高端新材料产品和技术引进壁垒较高、招商引资的难度很大。
——区域城市间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步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剧,能源资源制约因素不断加大,各市都加快推进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对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新材料产业成为众多城市发展的重点,从周边地市看,新能源和新材料被列为徐州 “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中四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蚌埠 “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将新材料列为六大重点发展产业之首;淮北“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中新材料也被列为五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区域城市间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各地都是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新材料厂商和技术落户,宿州在新材料领域引进技术人才和创新平台等创新要素、优质产业项目等领域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经济协同发展效应不足
新材料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具有明显的产业协同和技术交叉融合发展的特征,尽管近年来宿州经济增速明显加快,但是经济总量依然偏低,2021年宿州市的GDP同比增长8.5%,达到2167.7亿元,位于安徽省第七位,基本形成绿色食品、轻纺鞋服、家居建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但是产业链条过短、价值链条偏低、深层次耦合不够等痼疾依然存在,企业竞争力不高,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产值超过20亿元以上企业只有3家,缺乏“名品名企”的引领,对于新材料产业发展协同效应明显不足。
基于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机遇与挑战等综合分析,宿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必须科学定位,一是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以盘活存量,推动产业整合、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产业集聚;二是要重点对接和配套区域主导和先导产业,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招引特色和高端项目为路径,做优增量;三是规划项目要充分考虑能源和资源承载能力和技术来源可靠性。
根据产业基础性、政策支持性、产业关联性、市场成长性、技术来源可靠性、能源和资源承载体等多个方面对产业定位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选择了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光电新材料(电子化学品和新能源材料)、医用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涂料涂装及其树脂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先进高分子及其改性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端化纤及无纺材料等特色、高端方向作为规划和“双招双引”的重点进行规划发展;同时考虑一些前沿新材料的探索与尝试,重点考虑3D打印材料。
宿州市新材料“十四五”规划产业定位适应性分析见表3-1。
表3-1 宿州市新材料“十四五”规划产业定位适应性分析
序号 |
产业门类 |
产业定位适应性 |
1 |
光电新材料 |
1)光电新材料产品比较多,可重点发展电子化学品和新能源材料,目前国内电子信息、锂电池产业的新材料正在加速发展,市场需求前景十分看好;2)已有一定产业基础,如伊维特的高纯特气、雪龙纤维的三醋酸棉浆和一些锂电池材料生产企业;3)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链成为宿州重点打造产业链,产业关联度和耦合度高;4)电子化学品等价格较高,单位产出所需能耗相对偏低,对原料属地依赖性不高;5)动力锂电池置换期将至,千亿级市场的动力锂电池回收和材料再利用将成为又一个商业“蓝海”,目前进入正当时。 |
2 |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
1)佳力奇是目前国内供给军机碳纤维复合材料骨干企业之一,具有良好产业基础;2)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国家安全、航空航天、海洋开发、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必需的战略物资,发展潜力巨大;3)与宿州重点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医疗器械等产业链融合较为密切;4)纤维复合材料能耗水平和污染负荷比较低,对原材料就近供应依赖性不强;5)近年来国内高性能纤维工业化技术取得突破,市场处于成长期,技术来源较为可靠; 6)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酰亚胺纤维等迎来难得发展机遇。 |
3 |
医用材料* |
1)宿州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逐步形成特色,砀山迈瑞医疗产业园正在建设之中,医用材料发展将助力宿州市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2)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将重新审视生物医药及医用材料的战略价值;3)“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凸显医用材料的价值;4)医用材料涉及领域比较广,如先进高分子材料、膜材料、化纤和无纺材料等,与其他新材料产业耦合度深,协同发展效应强。 |
4 |
精细化工新材料 |
1)宿州精细化工新材料将重点发展涂料涂装材料、胶黏材料等完整产业链条,胶黏材料选择主要是其与涂料所用树脂基本相近;2)萧县化工园区目前初步形成防水、防腐涂料产业集群,具有相当的产业基础;3)涂料和胶黏材料需要进入化工园区生产,宿州拥有两个安徽省认定的规范化工园区,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4)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人们新型生活方式和消费升级,都将刺激和拉动涂料、胶黏材料的需求;5)涂料和胶黏材料生产步骤相对较短,部分产品为物理混配过程,相对能源消耗量比较小,宿州地区承载可行性比较大。 |
5 |
高性能膜材料及组件 |
1)现有紫金科技、妙顺环保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技术储备;2)功能性膜材料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医疗器械和节能环保产业关联度密切,协同发展效应强;3)周边区域城市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中很少涉及到膜材料,利于形成特色化、个性化,避免同质化竞争;4)功能性膜材料对原料属地供应依赖性较小;5)承接江浙沪产业转移的可行性比较大。 |
6 |
先进高分子及其改性材料 |
1)先进高分子材料是新材料领域市场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品种,也是国内外竞相发展的新材料门类,宿州应感觉自身条件和资源,重点发展特种工程塑料、塑料及弹性体改性材料、可生物降解材料等;2)特种工程塑料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一般规模不大但是附加值高,对原料资源和能源依赖性不高,适合宿州市“后发占得先机”,期待在高端新材料领域有所突破;3)塑料及弹性体改性材料不需要占用化工用地,区域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建材、鞋服等产业需求量比较大,而且生产过程能耗和污染负荷低,产业转移承接可行性比较大;4)我国最严“限塑令”实施的首个节点(2020年底)已经到来,“限塑令”推动下,生物降解塑料存在巨大替代市场空间,产业迎来史上最佳的发展良机。 |
7 |
无机非金属材料(高端陶瓷材料) |
1)萧县具有较为丰富的陶土资源,目前已经形成以安徽东润玻陶科技、安徽新丽泰瓷业、华龙耐火材料等为龙头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集群,具有一定过得产业基地;2)加快高端电子陶瓷为主导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利于推动现有产业提档升级,此外提高单位能耗产出;3)电子陶瓷材料随着计算机、现代通讯、光电子、核技术和机器人制造等高科技产业发展,需求增长迅猛;4)与宿州主导发展数字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关联度比较高。 |
8 |
化纤无纺材料 |
1)轻纺鞋服是宿州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产业基础相对较好;2)宿州市劳动力相对较多,目前苏南浙北纺织产业向苏北皖北转移趋势明显,因此具有较高的产业承接可行性3)纺织服装是灵璧经开区重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但是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亟需转型发展;4)鉴于江浙一带化纤纺丝企业已经基本完成苏北地区布局,因此宿州市选择化纤无纺材料为产业承接重点;5)化纤无纺布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农业、文体休闲,与宿州主导产业耦合度比较高。 |
9 |
前沿新材料 |
1)前沿新材料处于技术开发期和市场启动期,代表材料发展方向,宿州市要大胆探索和尝试前沿新材料产业培育与发展,期望达到后发先至、弯道超车效果;2)宿州开始尝试发展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对前沿新材料有一定认识和尝试;3)未来重点探索和培育石墨烯及其改性材料、3D打印增材等前沿新材料。 |
*该领域分布在本节遴选产业门类中,因此后面具体发展方向方面没有单独章节介绍,具体重点发展产品分布在其他门类介绍中。
4.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总书记考察安徽省重要指示精神,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双招双引”为抓手,以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为目标,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光电新材料、精细化工材料、膜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新材料为主攻方向;统筹抓好重大项目引进和低质低效企业退出,着力增强创新能力、以效益改革为契机提升发展水平、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对外合作、实施数字赋能,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低碳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力争在部分领域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力。
要深刻把握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经济中长期发展思路重大转变所带来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抓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机遇,在产业发展和项目招引等方面,充分体现战略性、引领性和可操作性。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共同完善技术创新链,通过引资和引智相结合,制造与研用相结合,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能力,不断提升新材料产业的技术能级。
——坚持市场导向。市场需求是拉动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的需求,用市场的力量带动更多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重点承接好江浙沪等发达地区的产业有序转移。
——聚焦重点领域。要科学谋划精准定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发展适合地方特色、又极具发展前景的产品 ,既要“全面撒网”,更需要“重点捕鱼”。
——构建产业生态。通过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模式,优化原料配制,实现在能源、资源供应、基础设施、物流管理、废物处理等方面协同作用,深入推进新材料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产业链之间不同层次的耦合与共生。
——坚持安全环保。着力引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材料产品,生产过程实施清洁绿色和本质安全,从准入、技术和管理多个层面提升宿州新材料产业安全环保水平,强化传统材料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
——坚持低碳节能。按照安全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以资源节约、生产集约为目标,合理选择原料路线和技术方案。严格规划管控、产业准入、能耗准入和土地管理,提升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产业链之间中循环、社会经济大循环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产业集聚。引导和鼓励新材料上下游企业向重点园区和产业化基地集聚,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度,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产业化基地的专业化程度。
——坚持两化融合。加快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加快新材料产业信息化改造,推进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设计等新技术、新手段,推动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现新材料产业的高端化、精品化、数字化升级,发展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
本规划规划年限:2021年-2025年。
分为两个阶段推进产业发展,2021-2022年(Ⅰ期)存量产业转型发展和重大项目招引期,形成宿州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雏形;
2023-2025年(Ⅱ期)增量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重点项目落地达效期,经过2-3年努力,初步构建出宿州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和空间布局。
宿州市新材料产业“十四五”发展总体目标见表4-1。
表4-1 宿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总体目标
序号 |
指标 |
2025年 |
1 |
经济增长目标 |
全市新材料产业规模力争300亿元。 |
2 |
科技创新目标 |
技术创新能力有效提升,高端产品比重显著提高。到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 新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家。 |
3 |
节能环保目标 |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创建行业或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3家以上。 |
4 |
企业培育目标 |
突出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培育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 |
——科学规划引领,行卓越发展之路
科学编制新材料产业“双招双引”实施方案,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任务,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措施,一方面积极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现有新材料产业向技术先进化、产品高端化、性能特色化、生产安全化、运营绿色化、控制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以实施方案为指引,建立“双招双引”项目库,重点聚焦科学对接,并组建由内部、外部专家共同组成的咨询顾问团队,对意向项目适时、及时进行动态科学论证,确保发展项目之技术性、经济性的高起点、高标准。
——坚持创新驱动,行内涵发展之路
聚力产业“双招双引”,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载体,坚持高端引领,主攻高端技术、发展高端产品、突破高端环节,引进一批核心技术,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一批特色基地;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培育创新创业团队、谋划创新科研平台建设;同时突破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理念和“双招双引”的模式的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和管理创新;坚持产业聚才、项目引才、事业留才,以项目建设促进人才集聚,以人才集聚推进项目建设,使科技创新、人才引领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主引擎。
——强健组织架构,行快速发展之路
根据《宿州市十大重点产业“链长制”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强化重点项目的领导统筹、调度、协调和推进,其他领导同志根据职责分工,主动搜集招商意向、挖掘招商信息,坚持信息共享联动。对纳入全市重点项目调度的谋划项目要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各县区园区和市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做好目用地、资金争取、融资担保等要素保障,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优先安排专项债券和各类补助资金,优先协调金融机构争取金融支持,加大能耗指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替代指标、市政配套等要素统筹力度,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建设。
——优化营商环境,行和谐发展之路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政策措施落地落细。根据实际,采取分行业、县区园区或由商协会承办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针对性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利用宣传平台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及策划,充分展现宿州市区位、交通、资源、人文等方面的优势,以真实可信的宣传增强对客商、人才的吸引力。把握好引进新项目与服务老企业的关系,把握好给予优惠政策和综合考虑贡献的关系,把握好招商压力与项目重大风险防控之间关系,利用好内外部专家咨询团队,化解和规避投资风险。强化突出产城联动,实现新材料产业与其他主导产业和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共存共荣,营造科技、产业、生活三元和谐共生的良好发展环境。
第五章 发展方向
根据产业基础、政策支持、产业关联、市场容量、技术来源可靠性、能源和资源承载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宿州新材料产业定位适应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确立了光电新材料(电子化学品和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涂料涂装及其树脂材料)、医用材料(该材料涉及先进高分子材料、膜材料、化纤和无纺材料等,因此本节不单独介绍)、高性能膜材料、先进高分子及其改性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化纤无纺材料等特色、高端品种作为宿州市“十四五”新材料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狭义光电新材料按应用范围划分为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光电显示材料、光纤材料等,广义光电新材料包括各类电子化学品、激光以及光学显示材料、晶硅光伏化学品、锂电池和氢能源电池材料等。
宿州市光电新材料产业将重点发展电子化学品、锂电池材料等,兼顾光伏背板膜及组件等光伏新能源用材料。
——电子化学品
电子化学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产业之一,在行业复苏、产业转移和国家政策支持的共同推动下,国内电子化学品产业正在迎来高速发展期。随着我国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等市场爆炸式增长,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用电子化学品行业规模超过780亿元,展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
随着逆全球化思潮及国家“双循环”经济新格局出现,我国将芯片国产化替代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去完成,2020年国家相继出台芯片产业鼓励政策。目前我国掀起了芯片建设热潮,将极大刺激国内电子化学品生产与需求,未来五年将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10%以上增速。
我国电子化学品重点发展领域,248nm及以上光刻胶;超净高纯试剂的纯度将由SEMIG1逐渐提升至到SEMIG4级水平;ppt级电子特气;高性能封装材料;AMOLED用高纯有机材料;支持高世代TFT-LCD液晶混晶材料;PCB(印刷电路板)用高性能树脂;偏光板及其材料等。
——锂电池材料
目前锂电池市场上正极材料主要有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负极材料主要有天然石墨负极、人造石墨负极、中间相碳微球(MCMB)、软炭(如焦炭)负极、硬炭负极、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纤维等。
锂电池电解液一般由锂盐和有机溶剂组成,其中锂盐包括:六氟磷酸锂、二氟磷酸锂、双乙二酸硼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双草酸硼酸锂、二氟草酸硼酸锂等;有机溶剂包括: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亚乙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等。锂电池隔膜材料主要是聚丙烯和聚乙烯。
新能源汽车、储能、3C 市场、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是锂电池最重要的需求领域;近年来我国锂电池出货量保持年均30%左右高速发展,2020年中国锂电池总出货量为327GWh,产业规模超过4800亿元。
近年来我国出台多项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明确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将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至“十四五”政府产业支持发展的重点,此外能源危机和环保要求也不断加速锂电池行业发展,另外储能、3C等行业对锂电池需求也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未来几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将保持年均15%-18%左右高速增长。
——电子化学品
超净高纯试剂,着力发展达到国际SEMI G3标准及以上级的高纯过氧化氢、高纯硫酸、高纯盐酸、高纯磷酸、高纯氢氟酸、高纯氢氧化铵、高纯四甲基氢氧化铵、高纯液氨等高纯无机酸碱,六甲基二硅胺烷、N-甲基吡咯烷酮、异丙醇、三溴化硼、三氯氧磷、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三甲基磷酯等高纯溶剂等。
电子特气,重点发展N₂O、BCl3、F2mixture、GeH4、GeCl4、D2、HBr、CO、PH3mixture、Cl2、C4F6、SiF4、TMB、C4F8、H2Se、C3F8、HCl、SiH4、Si2H6、AsH3、SF6等高纯特种气体。
封装材料,积极招引江浙沪一带封装材料生产企业,重点发展聚酰亚胺封装材料、液体环氧树脂封装材料、有机硅类封装材料、高档陶瓷封装材料等,兼顾发展电子级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产品。
偏光板及其膜材料,依托雪龙化纤三醋酸纤维特种棉浆产品,向下游招商发展三醋酸纤维素,进一步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发展偏光板用TAC材料及其膜项目。
光电显示材料,引导现有化工园区内中间体企业引进技术或对外合作,发展TN/STN型混晶材料及中间体、AMOLED用高纯有机材料等显示材料。
——锂电池材料
重点发展磷酸铁锂、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钛酸锂和硅碳负极材料;新型锂盐、新型添加剂等特殊性能和特殊环境用途的电解液及其原料;具有更高阻隔性和高耐热温度的复合隔膜如陶瓷复合隔膜、聚酰亚胺隔膜;轻量化、高安全性的铝塑膜等外包装材料等。
紧抓动力电池置换期将至,动力锂电池回收成为新的商业“蓝海”的机遇,建议宿州市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加快招商引资布局动力锂电池拆解综合利用等项目。
表5-1 光电新材料产业链重点项目及招引方向
序号 |
项目名称 |
规模, 万t/a |
投资额,万元 |
销售额,万元 |
依托 企业 |
主要招引 潜在目标企业 |
1 |
系列湿电子化学品 |
7.0 |
50000 |
80000 |
- |
晶瑞股份/江化微/江阴润玛 |
2 |
系列电子特气 |
1.0 |
40000 |
80000 |
伊维特 |
华特/南大光电/金宏/雅克 |
3 |
电子级酚醛树脂 |
5.0 |
45000 |
85000 |
- |
兴业材料/圣泉集团/旭有机材 |
4 |
液晶材料 |
0.01 |
35000 |
90000 |
- |
和成显示/万润股份/诚志永华 |
5 |
锂电池正极材料 |
1.0 |
40000 |
90000 |
格派 新能源 |
当升科技/湖南杉杉/容百科技/上海格派 |
6 |
电解液有新型锂盐 |
0.15 |
35000 |
90000 |
- |
长园化学/国泰华荣/永太科技/乐斯化学 |
7 |
电解液新型溶剂 |
2.0 |
50000 |
98000 |
亿赢 新能源 |
长园/国泰/新宙邦/天赐 |
8 |
废旧动力电池资源化利用项目 |
5.0 |
70000 |
140000 |
- |
矿冶科技/格林美/巡鹰动力/北新新能源 |
9 |
锂电池正极用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 |
10.0 |
35000 |
150000 |
晟捷 新能源 |
- |
小计 |
32.76 |
400000 |
903000 |
- |
- |
*电子用胶和锂电池膜材料列入其他产业链招商项目
宿州市规划光电材料产业链Ⅰ——电子化学品产业链见图5-1。
宿州市规划光电材料产业链Ⅱ——锂电池材料产业链见图5-2。
高性能纤维是指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结构、性能和用途,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交通运输、工业工程、土工建筑、乃至生物医药和电子产业等领域。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是以高性能纤维作为增强材料,树脂作为基体,通过加工成型得到的复合材料,具有质轻、高强高模、抗疲劳、耐腐蚀、可设计性强、易加工成型等优异性能。
高性能纤维主要品种包括:高强和高模碳纤维、对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特种聚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CT(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及共聚物PETG(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PEN(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品种。
近年来我国高性能纤维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市场需求快速增加。中复神鹰建设的国内首条千吨级T800碳纤维生产线实现投产;高强高模聚酰亚胺纤维制备技术取得新进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超高强、高模、细旦纤维及新一代纤维专用树脂实现新突破,技术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重庆聚狮和新和成等实现纤维级聚苯硫醚量产;泰和新材千吨级对位芳纶工程化项目,率先在国内生产出高强型对位芳纶长丝,形成了系列产品。另外特种聚酯PTT、PCT、PETG均已实现规模化生产。
目前国内高性能纤维各细分领域市场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20年碳纤维、对位芳纶、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市场需求同比增长均超过15%以上,高端产品国内自给率不足,风电叶片碳纤维、对位芳纶、聚苯硫醚等目前自给率分别为40%、30%、40%左右,需要依赖进口,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自给率相对较高。
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正朝着制造技术先进化、低成本化、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和应用扩大化的方向发展。从应用技术和产业成熟度来说,目前高性能纤维以碳纤维、芳纶纤维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最为强势,且随着下游复合材料成型制件技术的提升,市场推广度和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加且呈现加速扩张的趋势。
——依托佳力奇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产业基础,加快碳纤维预浸料、高性能纤维蜂窝材料等复合材料项目发展和招商,推动企业和高新区由构件制造向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产品链方向发展。
——抓住风电等新能源建设热潮,重点发展风电扇叶用高性能纤维主梁板复合材料,依托复合材料招商打造完整风电扇叶产业链。
——依托化工园区资源发展节点产品对苯二胺、对苯二甲酰氯,向下游招商发展对位芳纶复合材料产品,形成芳纶产业链。
——外购聚苯硫醚纤维,聚苯硫醚熔喷纤维,进一步发展聚苯硫醚
熔喷针刺无纺复合除尘滤袋产品。
表5-2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重点项目及招引方向
序号 |
项目名称 |
规模, 万t/a |
投资额,万元 |
销售额,万元 |
依托 企业 |
主要招引潜在目标企业 |
1 |
航空先进复合材料部件智能制造基地 |
200万件/年 |
40000 |
90000 |
佳力奇 |
|
2 |
风电扇叶用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 |
2.0 |
20000 |
45000 |
- |
中材科技/九鼎新材/江浙沪一带生产企业 |
3 |
对位芳纶 |
0.5 |
70000 |
75000 |
- |
泰和新材/韩国科隆/江苏耘安新材 |
4 |
聚苯硫醚熔喷纤维 |
1.0 |
40000 |
70000 |
- |
苏州纳磐/江浙一带纺织企业 |
小计 |
- |
17000 |
280000 |
|
|
宿州市规划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产业链见图5-3。
新材料产业作为21世纪三大关键技术之一,其中化工新材料通过分子级别的组合而获得多种独特性能,具有比物理混合更为深入的科学技术内涵,成为新材料研究最活跃的领域。
狭义的化工新材料主要指先进高分子材料,广义的化工新材料还包括高端精细专用化学品,因此化工新材料的主体是先进高分子材料和具有高性能精细专用化学品等组成。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产业是当今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是化工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种类多、复配增效、附加值高、功能性强、产业关联度大,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己成为世界各国提升化学工业产业能级和扩大经济效益的战略重点。精细化工率的高低己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化学工业发达程度和化工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对照现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等相关政策和文件,我国精细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绿色环保高效助剂,高吸水性树脂、导电性树脂和可降解聚合物,改性型、水基型胶粘剂和新型热熔胶,水性及高固份涂料,环保型水处理剂,分子筛固汞、无汞等新型高效、环保催化剂和助剂,纳米材料,功能性膜材料,超净高纯试剂、光刻胶、电子特气、高性能液晶材料、新能源化学品等。
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门类众多,宿州市将依托萧县化工园区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涂料涂装材料和胶黏材料产业链,打造成为极具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集聚。
——涂料
涂料作为精细化工的重要产品之一,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必不可少的配套材料,近年来市场需求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据预测,涂料全球需求平均每年将上涨5%。
根据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1968家规模以上涂料企业实现总产量3800万吨,同比增长16%。根据涂料协会预测,未来几年我国涂料产业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到2025年国内涂料总产量将超过4200万吨。
我国涂料行业发展的总体方向仍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在绿色转型、科技创新、企业入园、兼并重组等方面步伐加快。
重点发展一是新型的树脂、颜填料、助剂和环保型溶剂;二是水性、高固体分、粉末等环境友好型汽车涂料;三是长寿命高耐候外墙涂料,新型防水涂料,改善环境的抗菌、光催化、自清洁等功能涂料、超薄型高性能防火涂料等;四是重点发展面向船舶、集装箱、高铁装备、海洋工程、铁路与公路桥梁及大型钢构、新能源、石油化工等领域的重防腐涂料;五是高性能粉末涂料等。国内外功能性涂料龙头企业见表5-3。
表5-3 部分功能性涂料国内外龙头企业
细分领域 |
主要企业 |
重防腐涂料 |
美国PPG工业公司、RPM国际集团公司、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关西涂料、佐敦涂料、日本中涂化工、艾仕得涂料、立邦涂料、海虹老人、广州珠江、湖南湘江、杭州油漆、上海国际、海隆控股、江苏兰陵 |
防水涂料 |
阿克苏诺贝尔化学、东方雨虹控股集团、凯伦建材、瑞士西卡集团、株洲飞鹿、冠军涂料、巴斯夫涂料、科顺股份、江西思科、3M集团、广东赛力克防水材料 |
导电涂料 |
3M集团、陶氏/康宁合资公司、夏普化学、日本三菱化学、赢创集团、Cima NanoTech 、Poly-Ink导电涂料、Nippon化学、Nitto Denko Corp、长春一汽、天津油漆厂、上海树脂厂 |
阻燃涂料 |
Akzo Nobel、卡宝拉因、PPG工业公司、美国Sherwin-Williams、佐敦国际、江苏兰陵、冠军涂料、晨阳集团、北京金隅、山东圣光、上海汇丽、福建华强 |
隔热涂料 |
陶氏化学、 Akzo Nobel化学、PPG工业公司、美国宣伟涂料、关西涂料、佐敦涂料、Sharpshell工业、卡宝拉因涂料、Nippon化学、虎皇漆业、亚士创能、郑州优波科新材 |
磁性涂料 |
美国宣伟涂料、丹麦福乐阁涂料、迪古里拉涂料、天津辰光化工涂料、北京九州兴邦、天津津海特种涂料、德信嘉邦涂料、深圳优力优磁性科技 |
——胶黏剂材料
据胶黏剂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胶粘剂行业销售额逐年增长。2021年我国胶粘剂行业销售额约为1179亿元,同比增长4.8%。我国胶粘剂行业的销售额从2010年的587.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179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6.53%。在精细化工材料领域中仅次于水处理化学品,位居增幅的第二位。
胶黏剂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环保型胶粘剂和高性能产品将成为胶粘剂的主流,未来重点发展水性丙烯酸、聚醋酸乙烯和VEA乳液外,聚氨酯乳液和橡胶型乳液等;无污染、固化迅速的热熔胶、热熔压敏胶;无甲醛释放的脲醛树脂;高性能环保胶粘剂包括环氧胶、有机硅胶、聚氨酯胶、改性丙烯酸酯胶、厌氧胶、聚酯类(PET)、聚酰胺类胶及辐射固化胶粘剂等。
——涂料
推动涂料上游树脂配套供应,着力发展特种丙烯酸酯树脂、苯丙乳液、氨基树脂、醇酸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水性树脂、辐射固化涂料用树脂、光固化单体及系列高端固化剂产品等关键原材料,形成涂料上下游完整产业链条。
依托现有企业,同时强化国内外龙头企业招商,重点发展水性、高固份、低VOC的重防腐、汽车、建筑、工业防护、粉末等环保功能性涂料产品,如低VOC排放的水性或高固份丙烯酸聚氨酯涂料、水性或高固份环氧涂料、高阻热耐候性无卤或水性卷材涂料、含氟丙烯酸聚氨酯涂料、氟碳涂料、硅丙树脂防腐涂料、喷涂聚脲重防腐涂料、聚氨酯/丙烯酸/氟树脂等粉末涂料。
发展系列新型和功能性涂料品种,如纳米改性涂料、聚苯胺和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涂料、自清洁汽车涂料、复合型隔热涂料、风电旋翼用涂料、高性能阻燃涂料、抗菌涂料、隔音涂料、导电涂料、隐身涂料等功能性涂料品种。
加快推进园区外涂料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工作,在萧县化工园区,按照涂料形态、用途、分散介质等,规划建设各类标准化厂房,同时在 “非化”区域里打造涂装设备和系统设计等服务产业集聚。
针对涂料生产过程品种多、VOC排放压力等特点,宿州市要利用数字经济赋能涂料生产,打造自动化涂料生产线、智能化涂料工厂,引领中国涂料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
2020年国内涂料百强企业名单见附表5。
——胶黏剂
跟踪宿州市装备制造、纺织鞋服等所需环保型胶黏剂品种,重点发展包括水性丙烯酸;无污染、固化迅速的热熔胶、热熔压敏胶、导电胶;包装材料用有机硅胶、改性丙烯酸酯胶、厌氧胶等胶黏剂产品。
表5-4 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重点项目及招引方向
序号 |
项目名称 |
规模, 万t/a |
投资额,万元 |
销售额,万元 |
依托 企业 |
主要招引潜在目标企业 |
1 |
重防腐 涂料 |
10.0 |
50000 |
180000 |
青年实业/景泰/汉莎 |
- |
2 |
汽车涂料 |
5.0 |
30000 |
60000 |
- |
金力泰/大桥/金刚/艾仕得 |
3 |
防水涂料及卷材 |
10.0 |
40000 |
80000 |
- |
东方雨虹/科顺股份/江西思科/万宝力 |
4 |
电气绝缘漆 |
5.0 |
30000 |
85000 |
昕然 化工 |
- |
5 |
UV光固化涂料 |
2.0 |
15000 |
50000 |
- |
上海协承昌化工/中山希贵/湖南邦弗特/湖南松井 |
6 |
粉末涂料 |
2.0 |
12000 |
32000 |
- |
江浙一带民营企业 |
7 |
系列固化剂产品 |
2.0 |
30000 |
60000 |
- |
晨化股份/ 阿科力 |
8 |
系列树脂产品 |
5.0 |
30000 |
75000 |
- |
三木集团/招商的涂料企业 |
9 |
系列环保型胶黏剂 |
5.0 |
28000 |
70000 |
- |
回天新材/高盟新材/硅宝科技/康达/协鑫 |
小计 |
46.0 |
265000 |
692000 |
|
|
高性能膜材料是新型高效分离技术的核心材料,已经成为解决水资源、能源、环境等领域重大问题的共性技术之一,在促进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产业技术进步与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品具有耐高低温性、电绝缘性、耐辐射性、耐腐蚀性等特性,广泛应用在节能环保、海水淡化、医药医疗、电子信息、光学液晶、新能源、石油化工、食品饮料、航空航天、精密机械等众多行业。
高性能膜材料此前作为战略性新材料被列入我国“十三五”规划专项工程,包括膜在内的新材料应用被国务院四部委列为九大急需突破的重点领域之首。
高性能膜材料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水处理膜材料已实现产业化及规模化应用,进入相对成熟期,占据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特种分离膜材料正处于产业快速发展阶段,膜品种与应用规模不断增加,销售额进入高速增长期;动力电池、平板显示、医疗行业等领域膜材料应用明显加速。据中国膜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膜材料产业年增长速度在15%左右;2020年中国膜产业总产值已达3000亿元,2021年官方暂未公布最新数据,前瞻网预测2021年我国膜产业产值将突破3200亿元。全国膜产业企业数量在2000家以上,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和广东六大区域。
膜材料发展方向,一是面向新型分离膜材料及应用技术,重点培育发展面向工业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海水淡化的抗污染膜、低压纳滤膜、超滤微滤膜、反渗透膜、中空纤维膜等高性能分离膜材料及其组件;二是开发吸附、降解膜材料及应用技术,发展工业废气/空气污染用全氟膜、高性能陶瓷分离膜、大型渗透汽化膜、石墨烯防护膜及膜集成应用技术等;三是动力电池用电池隔膜、封装膜、全氟离子交换膜及配套全氟磺酸树脂和全氟羧酸树脂、聚氟乙烯太阳能电池用膜;四是发展面向电子产品健康安全使用的防蓝色膜、防眩光膜;五是面向医药、精密电子、食品等包装应用的高阻隔薄膜材料。
——为了支撑配套宿州市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链和砀山县在建的迈瑞医疗产业园,招商发展用于分离、浓缩、纯化生物制品、医药制品、食品工业、血液处理、废水处理和超纯水制备中终端处理装置的超滤膜项目。
——发展用于生物医药、海水淡化、锅炉进水、乳清脱盐和果汁脱酸用的电渗析用(阴阳)离子交换膜。
——抓住“双碳战略”实施带来光伏、锂电池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难得机遇,发展光伏组件封装用的EVA胶膜和软包锂电池封装的关键材料铝塑膜产品。
——招商发展触摸屏电阻式触摸屏、电容式触摸屏和面板、航空航天或军事光学器件组装、显示器组装、镜头组装用光学级透明胶膜产品。
——依托雪龙化纤三醋酸纤维棉浆,进一步发展三醋酸纤维素,招商发展偏光片(TFT-LCD用)用关键材料之一的三醋酸纤维素(TAC)膜。
——兼顾发展用于建筑、汽车、光伏等行业的聚乙烯醇缩丁醛膜(PVB中间膜)材料。
表5-5 高性能膜材料产业链重点项目及招引方向
序号 |
项目名称 |
规模 |
投资额,万元 |
销售额,万元 |
依托企业 |
主要招引潜在目标企业 |
1 |
超滤膜 |
300万m2/年 |
18000 |
36000 |
- |
海南立昇/碧水源/坎普尔环保/清大膜科膜 |
2 |
电渗析离子交换膜 |
20万m2/年 |
12000 |
15000 |
- |
北京廷润/杭州埃尔环保/北京环宇利达/东丽 |
3 |
EVA胶膜 |
4000m2/年 |
20000 |
34000 |
- |
杭州福斯特/常州斯威克/上海海优威 |
4 |
锂电池软包装铝塑膜 |
3000m2/年 |
45000 |
60000 |
- |
新纶科技/江苏华谷/道明光学/上海紫江 |
5 |
光学级透明胶膜 |
480 m2/年 |
12000 |
15000 |
- |
新纶科技/加韵光学/苏州凡赛特/高仁新材 |
6 |
TAC膜 |
2000 m2/年 |
30000 |
40000 |
|
新纶科技/乐凯集团/富士写真 |
7 |
PVB中间膜 |
2万吨/年 |
14000 |
50000 |
|
皖维皕盛/华凯塑胶/上海美邦塑胶/伊士曼 |
小计 |
- |
151000 |
250000 |
|
|
根据目前我国的产业分工,化工新材料(狭义)是指先进高分子材料,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体和重点。先进高分子新材料主要涵盖高性能树脂、特种合成橡胶、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等,其中高性能树脂细分为: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塑料、聚氨酯材料、氟硅树脂、可降解材料等多个领域。
十三五”以来,我国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已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化工产业门类。先进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的众多领域中,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主题,2016-2021年我国先进高分子材料产量和消费量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产销量由1480万吨和2470万吨,增加到2355万吨和3280万吨,自给率约为75.3%。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南》,特别强调要加快化工新材料的发展,提出“十四五”末化工新材料自给率要进一步提升。
先进高分子材料对于原料配套和技术装备要求比较高,其中大宗合成的新材料产品,宿州不具备发展条件,因此重点选择对资源和原料要求较低、市场需求前景好的特种工程塑料、液晶聚合物、塑料改性材料和生物可降解塑料为重点发展方向,适度发展聚氨酯材料。
——工程塑料
工程塑料是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内,可用作工程材料以及替代机械结构零部件等的塑料。工程塑料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包括机械性能、电性能、耐化学性、耐热性、尺寸稳定性等,能够应对较为苛刻的物理、化学应用环境的要求,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电子电器、汽车等工业制造业领域。
工程塑料通常指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BT和PET)及聚苯醚和改性聚苯醚(PPO和MPPO)这五类通用型大宗品种。
另外还有一些综合性能更高,用量比较少的特种工程塑料品种,重点用于高科技,军事和宇航、航空等工业。主要品种有:聚苯硫醚(PPS)、聚砜(PSF)、聚酰亚胺(PI)、聚醚醚酮(PEEK)、聚芳醚腈(PEEN)、特种含氟聚合物等。
“十三五”期间大宗工程塑料产能增长迅猛,自给率不断提升,到2020年末我国工程塑料生产能力达到640万吨,“十四五”期间工程塑料项目建设依然热潮不减,国内供应量不断增加,该改性工程塑料带来发展机遇。
随着国内部分特种工程塑料产业化技术不断提升完善,军民融合及军用技术民用化推进,特种工程塑料发展值得期待。
——液晶化合物
液晶聚合物(LCP)材料因其优异的性能,尤其是低介电常数及低介电损耗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光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
近年来国内液晶化合物技术和产业化技术取得突破,目前有5家生产企业,总产能约为1.6万吨/年,虽然国内企业在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目前国内LCP品尚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2021年中国LCP消费量达到1.9万吨左右,已成为全球LCP主要消费国之一。电子电器是国内LCP的主要消费领域,占总消费量的85%,其中主要应用于5G领域。随着5G技术的推进,LCP材料在5G基站中的应用及在5G手机渗透率的提高将推动国内LCP需求量的增长;随着国内5G技术的推进,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塑料改性材料
改性塑料是在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的基础上,加入合适的改性剂并经过共混、填充、增强、共聚、交联等物理或化学方法制备而得的,上游原材料是通用塑料(PE、PP、PVC、PS、ABS等)和工程塑料(PA、PC、POM、PBT、PPO等),以及各类添加剂和改性填充材料等。相比于基础树脂,它具有更优秀的强度、韧性、阻燃、抗冲击、易加工等性能。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通讯、医疗、电子电气、轨道交通、精密仪器、家居建材、安防、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
全球改性塑料消费量占全部塑料消费量的40%左右,2014年全球塑料消费量约3.1亿吨,其中改性塑料消费量约1.3亿吨;2020年全球塑料消费量约3.8亿吨,其中改性塑料消费量约1.65亿吨 。
2010-2021年,我国改性高分子材料也实现了快速上升,由2010年的年产705万吨,到2021年的年产2310万吨左右;改性化率由2010年的16.2%增长到2021年的21.6%。
目前中国有超过2000家的改性塑料生产企业,但规模以上企业较少。国内改性塑料主要生产企业包括金发科技、中国鑫达、道恩股份、银禧科技等。尽管近年来发展较快,但综合竞争力与国际跨国公司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国内高端改性塑料市场仍以进口为主,进口替代需求较大,未来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生物可降解塑料
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意见》为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制定了具体的退出时间表,并且分3个节点实施。被业界誉为“史上最严限塑令”。
2019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高达8184万吨,约占全球1/4。与此同时,2020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消费量仅为60万吨,参考欧洲生物塑料协会的数据,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消费量全球占比仅为4.6%,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从“限塑”到“禁塑”,政策有望推动可降解塑料的渗透节奏进一步加快。
可降解塑料的主要种类包括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己内酯(PCL)、聚乙醇酸(PGA)、聚乙烯醇(PVA)和CO2共聚物、PLA(聚乳酸)、PHA(聚羟基脂肪酸酯)、全淀粉基材料、纤维素材料等。其中发展热点产品为PBAT、PBS、PLA、PHA等品种。
随着全国范围内的禁塑政策将拉动可降解塑料国内需求快速增长。华安证券预计,到2025年,预计我国可降解塑料需求量为238万吨,市场规模可达477亿元;到2030年,预计需求量为428万吨,市场规模可达855亿元。
——通过招才引智,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发展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产品,重点关注:聚酰亚胺(PI)、聚醚醚酮(PEEK)、长链耐高温尼龙(PA10T、PA12T 、PA6T等系列产品)。
——重点发展无卤阻燃、防霉抗菌、玻纤或碳纤增强、超耐候/光老化、耐高温/低温、低摩擦音/降噪音、特殊质感、可再生等ABS、PP、PE、PA、PC、PET、HIPS、SBS、SEBS、特种合成橡胶等共混改性高分子材料及制品;适度发展TPE、TPU、TPO等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品。
——抓住“限塑令”带来商机,跟踪目前在谈的PBAT项目,未来将推进可生物降解塑料改性材料生产。利用区域农副产品资源,根据市场进展情况,适度发展PHA(聚羟基脂肪酸酯),关注“双碳战略”,尝试推进二氧化碳共聚物项目引进与发展。
——重点招引国内液晶化合物单体(如2-羟基-6-萘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并下游发展液晶聚合物(LCP)新材料。
-依托萧县绿色合成革产业园,适度发展合成革上下游尤其是上游聚氨酯材料产品,拉伸产业链条。
表5-6 先进高分子及改性材料产业链重点项目及招引方向
序号 |
项目名称 |
规模,万t/a |
投资额,万元 |
销售额,万元 |
依托企业 |
主要招引潜在 目标企业 |
1 |
聚酰亚胺 |
0.4 |
60000 |
80000 |
- |
惠生新材/杭州塑盟特/时代新材/今山电子 |
2 |
聚醚醚酮 |
0.2 |
40000 |
60000 |
- |
吉林中研/赢创化学/江苏普理/苏威 |
3 |
长链耐高温尼龙 |
2.0 |
28000 |
70000 |
- |
苏威/辰东新材/新和成/三力本诺/杰事杰 |
4 |
液晶化合物及其单体 |
1.6 |
20000 |
55000 |
- |
金发科技/普利特/沃特股份/聚佳新材 |
5 |
改性塑料 |
10.0 |
20000 |
200000 |
- |
银禧科技/国恩股份/金发科技/江浙一带企业 |
6 |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
3.0 |
22000 |
75000 |
- |
道恩高分子/昆山高鼎/华峰集团 |
7 |
PBAT及改性材料 |
6.0 |
50000 |
120000 |
韩电集团 |
江浙沪粤一带树脂生产企业 |
小计 |
21.6 |
240000 |
660000 |
|
|
宿州市先进高分子及其改性材料产业链见图5-6
无机非金属材料包含了除去金属材料以及高分子材料的全部的材料行业,且无机非金属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具有较强防腐性、耐高温性能、尺寸稳定性等优点,在建筑和工业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随着电子技术、航天、能源、计算机、通信、激光、红外、光电子学、生物医学和环境保护等新技术的兴起,对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快速发展,如多晶硅、光伏玻璃、光纤预制棒、生物陶瓷材料、电子陶瓷材料、人工晶体、半导体材料等展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宿州市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主要集中在建材、耐火材料、陶瓷制品等方面,传统产业能源消耗比较高,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发展形势,因此要充分利用较为丰富陶土资源,重点发展高端功能性陶瓷产品(以电子陶瓷材料为主)。
功能性陶瓷是采用高度精选或合成的原料,按照便于控制的制造技术加工生成的具有精确控制的化学组成、便于进行结构设计的特性优异陶瓷,因其具备高硬、耐磨、耐腐蚀、耐高温、导电、绝缘、磁性、透光、半导体以及压电、铁电、声光、超导、生物相容等一系列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化工、电子、机械、航天、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从行业来看,电子工业是功能陶瓷产业最大的终端应用市场,因此电子陶瓷材料是功能陶瓷的最大的细分分支,市场份额达到 80%。
电子陶瓷按功能和用途可以分为:绝缘装置瓷、电容器瓷、铁电陶瓷、半导体陶瓷和快离子陶瓷等。全球电子陶瓷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村田、京瓷、德山化工、住友化学、Sakai 化学、Ferro、NCI、富士钛、共立、东邦、TDK、Coorstek、罗杰斯、CeramTec 等。“十三五”期间我国电子陶瓷市场规模稳定增长,2015 年我国电子陶瓷行业市场规模约397 亿元,2021年市场规模约为780亿元。
目前我国电子陶瓷发展正在加速,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是,一是电子陶瓷材料显微结构细晶化、材料功能的多样化、电磁特性的高频化及低损耗化等;二是满足电子元件小型化/ 微型化新型电子陶瓷材料及其关键技术。如纳米晶材料、超薄陶瓷膜、低损耗介质陶瓷材料等;三是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特征频率的新型电子陶瓷材料;四是具有电、磁、光、热耦合行为和超常电磁特性的新型多功能陶瓷材料系统;五是满足固体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照明技术的电子陶瓷材料等。
——加大招商力度,重点发展高纯、超细、高性能电子陶瓷粉体生产线,改变目前宿州市无机非金属材料低端化、高能耗化。同时可以考虑配套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
——功能性陶瓷外壳高端半导体元器件中实现内部芯片与外部电路连接的重要桥梁,建议发展光通信器件外壳、无线功率器件外壳、红外探测器外壳、大功率激光器外壳、声表晶振类外壳、3D光传感器模块外壳、5G通信终端模块外壳等系列产品。
——推进萧县经开区安徽磐盛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年产1万吨陶瓷数码墨水及干粒加工项目。同时引导现有陶瓷、耐火材料等生产企业转型发展碳化硅陶瓷系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