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87229/202102-00011 信息分类: 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机构: 宿州市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1-02-05 发布日期: 2021-02-05 11:33
文  号: 性: 有效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暂无
名  称: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解读《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政策咨询机关: 暂无 政策咨询电话: 暂无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解读《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来源:拂晓新闻网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21-02-05 11:33 编辑:大数据中心

2月4日上午,在宿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就《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编制情况进行了解读。

一、《纲要》编制过程

(一)起草形成基本思路。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2019年6月,市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纲要》编制。2019年8月,市政府成立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市发展改革委成立工作专班,开展深入调研,分析论证重大问题,认真起草规划基本思路。2020年7月,市委财经委第五次会议进行了研究,同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二)编制形成《纲要》初稿。2020年5月,市委《建议》起草工作启动后,同步开展《纲要》编制工作,先后4次组织集中起草,并动态跟进市委《建议》的调整变化情况,形成《纲要》初稿。史翔书记、杨军市长先后多次听取“十四五”规划相关工作汇报,并对重大战略、重要问题、重点方向给予具体指导,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指标体系和重点内容。市委五届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市委《建议》后,逐条逐项对标对表,进一步调整《纲要》初稿。

(三)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2020年9月份以来,两次书信征求各县区、园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意见,四次书面征求市直有关单位和各县区园区意见,12月集中征求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书面征求市四大班子领导意见。12月25日,市政府先后召开第54次常务会议、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1月11日,将《纲要》报送至省发展改革委进行了衔接。1月20日,通过市委常委会审议。期间,市发展改革委多次向市人大财经委汇报“十四五”规划编制情况,并书面征求市政协意见。按照会议审议意见、省衔接意见以及市人大、市政协相关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并于1月中下旬函请市直有关部门,结合最新数据,核对完善相关表述。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开展了以下几方面支撑性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重大课题研究。2020年年初组织市相关部门、专业机构在创新驱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承接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等方面开展了“十四五”重大课题研究,形成了18个研究成果,为科学编制《纲要》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综合测算主要指标目标值。衔接国家和省有关方面,加强与各县区园区的对接,并沟通兄弟地市,建立上下左右参照系,对“十四五”期间的重要指标目标值进行反复测算,市政府多次组织研究论证,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力求使每项指标目标值既能体现良好的预期,又不超越发展阶段。

三是密切跟进衔接省规划纲要的编制。多次赴省发展改革委沟通,了解掌握省规划纲要编制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十四五”重大政策取向。同时,不断对接我市重大需求事项,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规划更多体现“宿州元素”。

四是研究谋划重大事项。扎实研究谋划“十四五”期间的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行动,特别是经过认真比选和论证,提出了一批牵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重大工程和补短板、强弱项的关键项目。谋划上报拟列入省“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500个,总投资超过7000亿元。

五是系统部署相关规划。印发《关于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做好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了全市空间规划、21项重点专项规划、13项一般专项规划、1项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形成全市“十四五”规划体系。

二、《纲要》起草的主要考虑

《纲要》起草过程中,主要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区域发展格局出发,把握定位,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导向。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十四五”时期引领我市发展的总纲领,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相关会议精神,精准把握我市战略定位,找准国家和省战略导向与我市优势和潜力的结合点。

二是从国内外发展趋势出发,抢抓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把握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决定》和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建议》。牢牢抓住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宝贵时间窗口和全面融入长三角的历史性机遇,注重向全省平均水平看齐,对标对表沪苏浙,奋力缩小与先发地区差距,力争实现历史性跨越。

三是从人民诉求期盼出发,集思广益,用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开展网上公众建言献策活动、各类调研座谈会、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座谈交流、赴各县区园区对接等途径,多渠道、多领域、多方面听取意见建议,共收集600多条意见建议,约400条被吸纳到《纲要》中,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将其中的一些美好向往转化为重点工作任务,将一些建设性意见转化为创新举措。同时,11月份以来,先后召开专家论证咨询会和评审会,高质量召开宿州发展咨政会,邀请国家和省级层面专家为宿州发展提出有见地、有分量、有价值的建议,真正将各方智慧、经验和力量汇集成推动宿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是从规划有效实施出发,谋实抓手,注重措施的可操作性。立足宿州市情,围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针对性举措,设置实化和量化的专栏16个。同时,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着力形成“总体目标—重大任务—重大举措—重大工程项目—保障机制”的有机体系,确保《纲要》落实落地。

三、《纲要》框架和主要内容

《纲要》共16章、70节。第1章是总结“十三五”发展成就,分析“十四五”发展环境,提出了“十四五”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第2—15章是重点任务,第16章是规划实施保障。章节设置与国家和省纲要、市委《建议》进行了充分衔接。

(一)关于主要目标指标体系。《纲要》设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五大类27项主要目标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19项,约束性指标8项。与省《纲要》保持一致,包括市委《建议》提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以及根据我市实际需要设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指标。以上指标体现了我市高质量发展和“十四五”时期阶段性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关于重点任务。《纲要》提出了14项重点任务,总体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分领域阐述。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创新第一动力。二是着力打造制造强市,做优做实做强实体经济。三是高质量建设“中国云都”,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四是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五是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六是推动深层次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七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八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九是践行“两山”理念,打造绿色生态美丽宿州。十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承东启西开放宿州。十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安居乐业幸福宿州。十二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宿州。十三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宿州。十四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营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

四、需要重点说明的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宿州市“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一城两区三基地”的发展定位。“一城”即皖苏鲁豫交汇区域新兴中心城市。“两区”主要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角度,即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三基地”主要从一、二、三产角度,即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二是“十三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和“十四五”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35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31项如期完成或基本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十四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均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左右。展望到2035年,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产业体系构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5+5+N”现代化制造业集群。到2025年,绿色食品、轻纺鞋服、家居建材、煤电化工、机械电子5大传统产业规模均达到500亿元,打造数字产业、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5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培育量子通讯设备、边缘计算、工业机器人、靶向药物等N个未来产业。

四是具有支撑性的重点项目。重点产业代表性项目方面,加快宿马园区中鹰国际浆纸、宿徐现代产业园绿地产城融合、萧县海螺绿色建材产业园、砀山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代表性项目方面,以淮宿蚌城际铁路宿州西站为中心,逐步构建东接京沪沿海二通道、南进宁滁城际铁路、西连郑徐高铁商合杭高铁、北上济宁菏泽城际铁路的高速铁路客运格局,建成淮宿蚌、淮宿阜城际铁路和合新高铁泗县段,力争主城区轨道交通实现零突破。形成宿州绕城高速,打通埇桥南部东西通道。实现通江达海。力争宿州民航机场开工建设。

五是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重要基地。重点引进培育一批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实施符离集烧鸡产业振兴工程。到2025年,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示范基地40个。

六是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一主两星”大宿城空间结构,紧扣“东进、北扩”发展思路,依托宿州大道向东衔接宿马园区,依托符离大道向北衔接符离片区和埇桥北部片区,构筑城市东进、北扩的“L”型城市发展新格局。以提升城市建设功能品质、打造智能舒适城市生活为重点,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

七是更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宿州高新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铜山-埇桥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提质升级张江萧县高科技园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推动各县区园区与沪苏浙至少共建1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优选承接沪苏浙重点产业转移。打造长三角重要“信息港”“物流港”“航空港”,到2025年,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差距大幅度缩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