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87229/202007-00024 信息分类: 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发布机构: 宿州市政务公开网
成文日期: 2020-06-01 发布日期: 2020-06-01 15:04
文  号: 性: 有效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暂无
名  称: 关于宿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政策咨询机关: 暂无 政策咨询电话: 暂无

关于宿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20-06-01 15:04 编辑:国民经济综合规划科

关于宿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0513日宿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宿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着力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较好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任务,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宿州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19年计划目标

2019年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8%以上

增长8.7%

财政收入

增长高于GDP增速

增长14.5%

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10.5%左右

增长13.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增长9%左右

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11%左右

增长12%

进出口总额

增长高于全省

平均水平

增长23.2%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8%左右

增长8.5%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9%左右

增长10.7%

城镇调查失业率

5%以内

2.36%

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完成省政府下达

目标任务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完成省政府下达

目标任务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一)坚持稳增长促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全面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出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0和支持县域经济、开发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一揽子政策。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解决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与诉求2213个,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12.92亿元。执行直接交易电量18.19亿千瓦时。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实现减免税费24.02亿元。财政收入增长14.5%。实行重点项目和工业项目月调度、“3111”工程双月调度制度,“3111”工程首位产业产值1714亿元。经济运行的态势继续巩固,结构调整的特点持续保持,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7%;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物价水平总体平稳。

 

 

 

(二)坚持调结构转动能,产业升级蹄疾步稳。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三重一创建设,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原料药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加快建设,云计算基地通过年度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评估,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医药、新材料、量子通信等新产业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达到12%。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4个项目获得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新增2家省级众创空间和1家省级孵化器,企业吸纳技术合同402份,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1.6%,增幅全省第一,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高。减免高新技术企业落实所得税2600万元,250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1.2亿元。设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转移宿州中心,新认定市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4个。埇桥区获批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全市数字化车间新增2个。新增省级绿色工厂2家。6个产品获得省级工业精品认定。编制物流业中长期规划,新创建A级物流企业5家。市高新区信息产业园集聚区获批为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泗县泗涂现代仓储物流园、埇桥青年电子商务产业园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烧鸡产业发展大会。埇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通过认定。砀山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程庄镇坡里王屯村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粮食安全工作扎实推进,粮食总产实现“十六连丰”,泗县、灵璧县、萧县、埇桥区被评为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区。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工作受到国家联合抽查组充分肯定。全市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298家,数量全省第一。新建高标准农田47.2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69家,其中国家级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省比重达到9.3%。全市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5%,砀山县获批全国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民参军企业库、项目库、产品库、技术库进一步充实。全市三次产业占比为14.5:35.9:49.6,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坚持补短板稳投资,有效需求累积释放。深入落实重点项目四督四保五项机制,坚持领导联系推进项目制度,开展重点项目高质量建设百日突破活动,持续推动重点项目集中开工,636个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96亿元。市高新区智能终端及配套产品生产、萧县垃圾发电二期、灵璧县和埇桥区生物质热电联产等项目开工建设;泰盛纸业、绿色家居产业园、银河一路东延西延、新汴河航道整治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京沪铁路宿州站综合改造获国铁集团和省政府正式批复,正在积极筹备开工,合新高铁泗县段、宿州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4%,居全省第4位。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8.8%,投资结构趋于优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17.4亿元支持200个重点项目建设,争取资金较去年提高20%。积极组织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发行各类债券资金110.7亿元,有力支持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健全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累计签约PPP项目51个,项目落地个数、投资额均居全省前列。万达CBD、丰大国际酒店、吾悦广场等商业项目建成运营,消费升级需求持续旺盛,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100家。旅游总收入增长19.1%

 

(四)坚持促改革扩开放,发展活力加速激发。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纵深推进,在全省率先实施“61证合一改革,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天,四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网上可办率达到96.2%。民营经济活力增强,新增民营企业1.2万户。招投标活动监管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实行管办分离、依法监督、市县一体,组建一委、一局、一中心。新增主板在审企业1家、主板备案企业1家,省股交中心挂牌企业71家,新增存贷比达158.64%,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1263个村(居)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时序任务,1061个村(居)完成农村三变改革,发放劝耕贷贷款超6亿元,惠及800余户新型经营主体,乡村发展活力有效激发。顺利完成市县党政机构改革、开发区优化整合。萧县开发区在全省开发区年度考评中位居第7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排名在全国262个地级市中稳居第一方阵。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出台《宿州市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在全市复制推广萧县张江高科技园基金+基地投资+服务等创新发展模式,市政府与上海科创办签订创新发展合作备忘录。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宿州徐州、萧县徐州省际公交开通运营。举办宿州徐州合作签约仪式,签订《共建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合作框架协议》等9个合作协议。稳妥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推动外贸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2019年世界制造业大会集中签约项目26个。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超40家,进出口总额企稳回升。扎实推动招商引资比学赶超,实际到位内资增长11.6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7%

(五)坚持夯基础提质量,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风险隐患有效防控。全面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8+N”方案体系,农商行不良贷款率有效压降,政府债务余额低于省核定债务限额,政府债务总体可控,烂尾楼”“僵尸企业得到有效处置,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脱贫攻坚连战连捷。抓好中央专项巡视反馈意见和各类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取得明显成效。全面打响脱贫攻坚四季攻势,扎实推进十大工程,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四县一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5.33万贫困人口年度减贫任务顺利完成,贫困发生率降至0.23%。成功举办全国扶贫扶志研讨班和全国产业扶贫调度现场会。污染防治成效显著。精准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服务,PM2.5年累计浓度下降8.9%,降幅全省第一。河长制、湖长制有效落实,完成主城区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国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8%。完善四级林长制体系,新增人工造林7.83万亩,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的111.9%。跻身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单位GDP能耗较2015年下降超过20%,超额且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间省下达指标任务,连续三年能耗双控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获评全省优秀等级。

(六)坚持抓提升促协调,城乡融合一体推进。2019年作为新一轮县域经济振兴发展元年,出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县域经济十大工程做法全省推广。创建砀山县果蔬食品、萧县功能性新材料2家首批省级县域特色产业基地,数量居皖北第1位。出台《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措施(试行)》,实行农业转移人口“一站式”服务,超过1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砀山酥梨小镇、泗县运河小镇、市高新区数字小镇3个省级特色小镇加快建设,数量和质量均在皖北前列。优化城市规划区范围,省政府正式批复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2018年修改)。中心城区四大类129项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80亿元。五馆一中心建成使用,宿淮快速通道、符离大道建成通车。两治三改力度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新开工2.58万套,86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完成市政主干道雨污水检测及病害修复300公里,新增公园绿地233万平方米,推进城市主干道绿化亮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生态宜居质量显著提升。建成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指尖民生、数据平台等,全面对接数字江淮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纵深推进,基础设施、环境秩序和市民素质明显改观,在2018年度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测评中位居全省第2位。“555”工程加快实施,累计完成投资175亿元,实施县级100项重点工程。开展增减挂提质年行动,建立市级调剂平台,完成拆迁3.2万亩、复垦3.2万亩、节余指标交易3485亩。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年),打造2018年度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45个、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5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和重点示范村61个。农村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引向深入,开展村庄整洁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96%,持续推进91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七)坚持优保障惠民生,共享发展改革成果。聚焦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突出保基本、保民生、保重点,全年民生支出38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86%33项民生工程高质量完成,民生工程考核评价连续四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2所,16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实施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9所,义务教育大班额治理、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等工作持续推进。成功举办市第六届运动会。新建24块社会足球场。健康宿州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村卫生室89个,创建三级医院2所、省级重点专科14个。综合医改不断深化,分级诊疗稳步推进,扎实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省级试点。获评省级卫生城市,萧县获评省级卫生县城,泗县荣获“全国健康促进县”称号。医保惠民工作成效显著,大病保险待遇享受10.8万人次,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户月人均583元。新建97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床位达到4.7万张,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到70%。城镇新增就业4.5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2.3%,城镇登记失业率2.36%。开展创业培训5000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亿元。积极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获评中国好人”3人、安徽好人”11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第六届安徽省道德模范3人、全国自强模范1人。砀山县荣获中华诗词之乡称号。扫黑除恶纵深推进,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群众知晓率和成效满意度显著提升。267四重信访事项全部化解。价格联动机制稳步推进,保障266万人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持续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第四次经济普查基本完成。出台宿州市公园条例,七五普法活动扎实开展。三说一听化解矛盾纷争被评选为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三里湾派出所入选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科普等事业取得新进步,气象、地震、防灾减灾救灾、食品药品安全、质量强市等工作取得新成效,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实现新加强。

总的来看,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形势下,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尚未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实体经济压力不减。传统优势行业支撑减弱,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退规企业增多。招商引资落地项目偏少,具有带动引领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有效需求后劲不足。二是制约新动能成长的因素依然较多。新兴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缺环、脆弱问题比较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三是区域发展不够协调。中心城市高端要素吸引力相对不足,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强。园区转型升级步伐迟滞,多数园区考核排名靠后。四是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教育供给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医疗、养老、托育等领域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41例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危重症和死亡病例,实现治愈率100%;一季度全市19项主要经济指标,其中12项居全省前七,10项前五,5项前三。

受国内外疫情影响,今年我市经济发展内外部挑战更加严峻,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一季度全市GDP下降5.6%,财政收入下降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9.7%,进出口总额下降16.1%,虽然主要经济指标降幅逐步收窄,经济运行逐步趋稳,但仍难以弥补年初经济一度“停摆”造成的损失,全市供给和需求尚未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叠加国际疫情蔓延,输入性风险明显上升,石油价格下跌、全球金融动荡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稳中有缓、稳中有忧。

在看到问题风险挑战增多的同时,更要看到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优势,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视危为机、化危为机,累积叠加有利条件和潜在机遇。从国家战略看,随着中央逆周期调节政策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多项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有利于我市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在更多领域、更高质量上承接产业转移。从政策导向看,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释放“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财政政策信号,尤其是中央加快新一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机遇,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益的公共卫生、市政设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先进制造以及信息、融合、创新基础设施等领域,与我市发展条件、需求和方向高度契合从市场需求看,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渗透日益深入,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生物医药、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加快发展,有利于我市发挥云都先发优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从要素集聚看,我市围绕国家以人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融合发展、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等系列政策,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劳动力、土地、产业配套等承接条件,促进要素资源集聚。综合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我市经济运行基本盘、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各项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强大市场的潜力和优势进一步释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加,特别是经过前期疫情防控的大战大考,应对风险挑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更加充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善于危中寻机,努力化危为机,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逐步弥补回来是有可能的建议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草案)

指标名称

2020年计划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

GDP增速同步

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

规上工业增加值

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进出口总额

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略高于GDP增速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以内

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城市浓度下降比例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确定上述预期目标,主要考虑:一是坚持与中央和省“六稳”“六保”工作要求相适应。坚持稳是大局,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既需要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于经济运行的影响、最大可能为全省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又要坚持底线思维和市委、市政府“保七争五”目标要求,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二是与重要关键节点的目标任务相衔接。将年度计划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充分衔接,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上述目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中央及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建设长三角联通中原城市群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具体工作中,要坚持防疫和生产“两手抓”,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疫情防控,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因时因势完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并切实抓好落实,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做好必要防护,不断巩固疫情持续向好形势,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提供有力保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聚焦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要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弱项,不断夯实发展根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要突出提升治理效能,落实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规定,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要突出优化营商环境,在更大力度降本、减负、增效上下功夫,增强企业获得感;在对标沪苏浙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创造充足市场空间;在加强产权保护上下功夫,激发微观主体活力。要凝心聚力谋篇十四五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精准谋划一批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编制市县空间规划,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坚定不移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抗补促专项行动为重要抓手,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动态清零“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四县一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范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完善兜底保障制度。深入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三有一网点位扶贫、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模式,稳妥推进金融扶贫,强化光伏扶贫项目运维和收益分配监管,更好发挥电商扶贫、旅游扶贫、消费扶贫的减贫带贫作用,持续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全面提升脱贫质量。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加快补齐双基短板。抓好巡视反馈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建设。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路径。

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大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力度,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深度治理,强化电力等行业节能升级及超低排放改造、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确保全市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国家考核要求。打好碧水保卫战。巩固提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持续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80%。推进净土保卫战。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开展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三年行动,完善固体废物产生-转移-处置(利用)全过程协同监管机制,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抓好开发区集中供热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建成埇桥、灵璧、泗县三座生物质电厂,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0%。推深做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健全区域联防联控体系,严格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完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稳妥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逐步降低不良贷款率。持续推进非法集资案件风险处置攻坚行动。严格执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有效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商品房供应管理,持续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全面排查“问题楼盘”,健全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继续推进 “僵尸企业处置工作。

(二)全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稳企强企增企行动。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等政策措施叠加效应,持续推进“四送一服”,强化产业链主导企业引领带动,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配套,提高复工满产、达产拓产整体效益和水平。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专项再贷款、再贷款再贴现等金融支持政策机遇,加大银企对接和考核激励力度,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搭建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引导更多资金精准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新增贷款不低于320亿元。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挂牌,力争实现主板上市企业、备案企业和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各1家。加快建立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加强个转企”“小升规企业培育,加大对陷入困境的优质民营企业纾困救助力度,切实激发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新增民营规上工业企业超80家。

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大力实施科技创新151”工程,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署创新链,实施一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7件。深入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动态保有量14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加强产业中介组织建设,积极争创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探索建设离岸孵化器,鼓励设立创新飞地,促成技术项目来宿转移转化。新增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3家,引进2家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宿创新创业。对接“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推进设立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进一步畅通政产学研用金创新转化通道,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行创新成果+园区+基金+三重一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四融模式,做好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建设,加快培育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创建第五批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落实省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实施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工程,聚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领域,加大核心企业培育和引进。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无人配送、线上消费、医疗健康、应急管理等新兴产业。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加强下一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半导体、生物基、增材制造等产业研发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出台量子通信产业发展规划,谋划实施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项目。

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国家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有效应对疫情全力推动服务业平稳健康发展。聚焦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快9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深化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全市物流业合理布局和集聚发展,加快补齐冷链物流短板,加快推进符离现代智慧示范物流园、百大冷链物流、泗县站前新区物流集聚示范区等重大项目。加快电商宿州建设,培育本土电商品牌,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发展影视文化、动漫渲染、电竞游戏、文化装备等产业。出台落实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商贸业稳定发展激发消费活力若干措施,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优化中心城区商业综合体布局,推进县城商业综合体建设,加快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试点推广医养结合模式,促进老龄产业发展。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推进符离大道沿线景点开发,加快创建皇藏峪5A级景区,挖掘提升革命老区、淮海战役等红色文化资源,加快打造长三角文化旅游目的地。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持把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深入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实施重点技改项200个,技改投资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动轻纺鞋服、板材家居、化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提升工程,力争“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30家。围绕研发设计、数据服务、检验检测、绿色节能、会展经济、市场营销、制造数字化服务等领域,谋划创建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示范基地。抢抓“新基建”历史风口,围绕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谋划推动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建设,加快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省支持5G发展政策措施,聚焦省5G业研发试验、生产制造和应用示范三个基地,加快推动全20405G基站及通讯设备建设,全年建成覆盖市、县区主城区和市管园区、各县区经开区5G网络,促进5G用和应用场景落地以及相关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推进区块链等产业应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与阿里巴巴智能制造、数字农业、城市大脑等全方位合作,争创省数字经济特色园区。持续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组织参加全省工业设计大赛,培育3项安徽工业精品。

(三)全力抓项目稳投资增动能,努力扩大市场有效需求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积极争取和用好国家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在5G等新型基础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市政设施、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谋划储备和实施一批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重大项目。将稳定制造业投资作为稳投资的重中之重,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中长期融资。落实国家降低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比例政策,鼓励多渠道筹措资本金。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进一步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规范有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出一批有利于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示范项目。充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库,积极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专项债券项目清单,有效投向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省统筹资金项目建设,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安排市级政府投资预算,2020年市级政府投资预算安排16.38亿元,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云计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文明创建及城市管理等专项。

           2020年市级政府投资预算安排       单位:万元

专项名称

2019年执行

2020年安排

主要支持内容

三重一创专项

6300

8000

支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等

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和财源培植专项

10000

12500

支持制造强市、四上企业培育、中小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科技专项

2500

2500

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大科技专项等

农林水综合发展专项

6000

6300

农田水利建设、造林补助、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环境保护专项

6500

6500

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秸秆综合利用及全社会节能工作

PPP项目专项经费

10000

58000

PPP项目政府付费

文明创建及城市管理专项

68000

70000

保障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城市市政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等

全力推进重大项目。严格落实四督四保”“五项机制”,每月集中开工重大项目,推进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达效、早转化。深入开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健全分级分层调度制度,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620个,全年谋划入库项目总投资5500亿元以上。全面开工建设京沪铁路宿州站综合改造工程、淮宿蚌城际铁路、合新高铁泗县段、泗县通用机场、砀山通用机场、皖能垃圾发电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新汴河航道整治工程、光大萧县生活垃圾发电二期和埇桥生物质电厂、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工程等项目,建成国祯灵璧、泰盛热电联产等项目。加快推进宿州民航机场、宿州-固镇高速公路、宿淮阜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结合十四五规划,谋划储备轨道交通、城市高架和宿州-宿迁、砀山-徐州高速公路等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点项目,力争纳入国家和省重大规划。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能耗指标围着项目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路径走,积极争取预留用地指标,加强项目用地、用能、资金等要素保障

加快消费提质升级。落实国家发改委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实施方案,谋划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鼓励采取发放消费券等多种惠民措施,促进线下聚集性消费加速回补,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落实在线新经济行动计划,促进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发展文化创意、信息消费、体育健身等朝阳产业,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品质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广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创新生产服务模式,推动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创新汽车消费服务,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拓展线上购车渠道。培育壮大商贸流通主体,新增限上商贸企业超过50家。释放农村网购和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加快推进苏宁广场建设。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吸引知名品牌开设首店,带动扩大消费。加大力度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推动错峰出行。强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注册商标拥有量达到3万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优化消费市场环境。

(四)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

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意见,完善产权制度,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促进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放宽市场准入,重点取消一批服务业准入限制。深入实施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完善互联网+营商环境监测系统,进一步优化政府涉企事项办理流程。以投资法规执法检查、疏解治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为契机,修订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深化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应用,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挖掘扩大有效投资空间。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信用制度,实施信用联合奖惩,推动信用场景建设,确保城市信用监测排名稳居全国前列。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全市范围内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做好医疗保障监管方式创新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统筹推进事业单位车改、价格机制改革、国资国企等其它领域改革。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意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城市群和新一轮皖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制定实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引领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搭建用好产业转移对接和磋商平台,落实聚焦长三角地区定向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实施长三角中心区域全覆盖定向招商,持续开展走进沿海”“学比赶超”“招商竞赛等活动,加快承接沪苏浙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升级转移。落实市政府与上海科创办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深化张江创造+宿州制造合作模式,协同推进小型超算中心和半导体、生物医药、量子通信、新材料研发平台等一中心四平台建设,推动打造宿州与张江创新合作升级版。深度融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启动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推进萧县泉山工业园发展,推动灵璧对接徐州空港新城建设,促进省际毗邻区域多领域、全方位协同协作。制定落实省委、省政府新一轮皖北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深化南北结对合作,推进宿马园区、泗涂产业园合作共建。

专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

全面落实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发挥我市潜力优势,主动对接沪苏浙,积极承担一极三区一高地建设任务,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融入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发展样板区,加快建成淮海经济区副中心城市、长三角联通中原城市群的节点城市。

2025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人均水平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区域、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领域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机制高效运转,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全面融入,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宿州基本建成。

坚持率先突破、整体推进,加强与沪苏浙对标对接、协同协作,高水平建设创新引领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支撑带动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着力打造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承载区、沪苏浙产业升级转移试验区、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样板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强化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促进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积极对接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更高水平协同开放;优化区域生态系统,健全更加紧密的联防联控体系,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增强民生保障能力,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更大力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帮助外贸企业履行和争取订单,扩大防疫物资出口,抓住有利时机获取紧缺资源和关键技术,推动出口转内销,稳定外贸外资。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服务业、农业领域对外开放,谋划和储备一批国际产能合作重点项目。优化招商引资模式,大力推行云招商”“云签约,积极参加第127届网上广交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活动,开展基金招商、第三方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加快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0%。稳妥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开展全覆盖包保服务,拓展新兴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进出口总额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推进开发区创新升级。制定出台开发区创新升级发展工作方案,引导省级开发区争先进位。加快提升开发区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筑链工程,深化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打造一批符合产业定位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加快建设宿州经开区生物医药科技园、宿州高新区双创产业集聚基地、宿马园区绿地科技产业园、张江萧县高科技园等载体平台。围绕“1+2+N”目标,促进开发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建设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纺织鞋服等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推动与沪苏浙地区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平台,积极复制推广沪苏浙先进产业园区管理经验,探索开展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园区运营招商等模式创新,提升产业承接和招商引资实效,进一步完善双创支持政策,积极吸引各类人才到开发区创新创业。推动新建中外合作产业园区。支持开发区全面开展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争创省级创新型特色产业园。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和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五)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形成优势互补城镇布局

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引领,实施主城区四大类140项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大外环建成通车。加快汴北新区建设,推动城市发展东上北进。推进银河一路东延西延、汴北广场等工程项目建设,实现城区道路白改黑全覆盖。加快主城区排水设施完善和雨污分流改造,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深入开展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等专项行动,实施陈营孜等区域棚户区征迁,主城区开工建设安置房6176套、改造老旧小区60个。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化菜市场、停车场、公立幼儿园、中小学“410”建设。加快公交都市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停车场建设,新增3800个停车位,并按规定比例配建充电桩。划定城市绿带,构建三环链城、四带穿城、五苑抱城、百园融城的城市公园体系。加快推进宿州腾讯未来城市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市公共基础数据库与省级、县区互联互通,积极参与“数字江淮”建设,推动智慧城市试点。

振兴发展县域经济。坚持以“3111”“555”工程为主抓手,聚力推进特色产业集聚等十大工程,完善县域经济发展调度机制。每县新开工、竣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超15个。聚焦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领域,加强供排水供气供热管网道路、停车场和客运站、配送投递、县城智慧化改造、农贸市场等项目谋划,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555”等建设项目100个,推动县域交通路网提标工程,持续提升县城能级。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外向度,每县积极承接引进落地沪苏浙先进制造业项目10个。推进和规范增减挂节余指标市域内调剂使用,完成砀山果蔬食品、萧县功能性新材料2家首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评估,支持泗县、灵璧积极申报第二批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

专栏:聚力推进十大工程振兴县域经济行动计划

实施特色产业集聚工程。制定首位产业、主导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推进措施,编制产业地图和招商地图,积极推进砀山果蔬食品、萧县功能性新材料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创新发展引领工程。力争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工程和专项在县域实现突破。到2025年,四个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家。实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促进工程。加快承接引进落地沪苏浙产业项目,每县每年承接引进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不少于10个。实施市场主体壮大工程。2025年,每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15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200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00家。实施开放型经济提升工程。每年每县新增5家进出口实绩企业。打造产值500亿元的县域开发区1家,300亿元的县域开发区3家。争取2025年每县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较2018年翻一番。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每年每县吸纳农业转移人口不少于1.5万人。每县城再建成1-2家三级医院。实施基础设施升级工程。推进县域交通、水利、能源、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补短板。实施乡村振兴发展工程。每县每年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以上。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80亿元。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支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2个省级电子商务集聚区。建成1个省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园区)。每个县城建成2个商业综合体、1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处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楼宇经济集聚区、1个省级特色商业街区。每县建成1个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实施重大项目提升工程。每县每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以上,竣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个以上。

通过实施十大工程,保持三个高于,即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年度增速均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加快三个提升,即县域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县域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取得 “三个明显成效,即到2025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县城能级提升取得明显成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落实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1”政策和细则,抓好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全面促进三权保障”“五有并轨,优化一站式服务,更大程度释放人口红利。有序推进乡改镇、县改市、增设市辖区工作。提升酥梨小镇、运河小镇、数字小镇等省级特色小镇品质,积极组织申报第四批省级特色小镇。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落实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积极创建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落实乡村产业振兴指导意见,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争创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以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为抓手,高起点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特色产业带,扩大符离集烧鸡、砀山酥梨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创建若干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继续抓好生猪产能恢复,抓好非洲猪瘟防控,鼓励畜禽养殖业扩大生产。全市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31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73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6%,占全省比重保持在8.5%以上。打造区域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平台、农产品展销物流平台,参与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探索建设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拓展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品,创建1-2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落实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配套政策,抓紧抓牢粮食等大宗农作物生产,推进科学绿色储粮,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确保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位。

释放农村体制机制活力。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成果转化应用,力争完成90%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农村三变改革扩面提质,力争开展农村三变改革的村超80%,促进农民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培育年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的村20个。深挖补充耕地潜力和空间,完成补充耕地1.5万亩、拆旧区先行复垦1.5万亩。

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任务。加快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快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推广种植无絮杨,保护完善农田林网,同步推进农村绿化。持续巩固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农业生产配套供电设施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提升。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提升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能力。

(七)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常态化推进疫情防控工作。严防境外疫情输入,依托大数据+网格化,持续加强协同合作,及时掌握入境来宿人员信息。强化闭环管理,严格规范入境人员信息通报、健康监测、接送转运、隔离治疗、工作反馈等各环节操作流程。巩固内防扩散成果,进一步完善应急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的措施与机制,精准防控无症状感染者。压实地方和单位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及时发现和收治感染者,做好密切接触者筛查与隔离,防止疫情反弹。密切关注已返校师生的疫情防控动态,做好应急预案。聚焦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谋划推进市县疾控机构改善设施设备、传染病医院、传染病区、县级综合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加强各级医疗诊治能力的公共卫生设施项目。鼓励以医用为主的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应急服务等相关应急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健康宿州行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持续推进“411”计划,推进市立医院新区、市中医院新区、市第二人民医院扩建、市妇幼保健院新区、市第三人民医院等项目建设。提升县级医疗诊治能力,全面改善县级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各县区精神病专科医院建设。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同步推进。实施智慧医疗工程,实现市、县、乡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稳步推进“511”计划,开展与10个省级以上重点专科合作共建,引进培养15名全日制博士或具有正高级职称学科带头人。稳定发展村医队伍。加强地方病、结核病、传染病等疾控力量及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孕产妇、婴幼儿等健康服务。

保居民就业和基本民生。深入落实稳就业工作要求、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统筹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抓好军转干部、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做好保居民就业工作。有序恢复线下招聘,常态化开展“2+N”招聘活动,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深入实施创业江淮行动,持续创建一批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落实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增长实施方案,稳定工资性收入预期,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持续推进城镇居民增收。全力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和监管,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按月足额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抓好复学各项防疫措施落实。加大普惠性幼儿园及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完善实施教育集团化办学,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办好重症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各类特殊群体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技工强市建设,引导中职学校与市内外高职院校“3+2”联合办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宿州学院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完成233所城乡智慧学校建设,实现农村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培训,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维护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切实保障学校、幼儿园安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重点群体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持续推动城乡居民参保扩面。落实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推进2020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实施同舟计划,完善建筑施工等高风险行业参加工伤保险长效机制。实施失业保险护航行动,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生活保障、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持续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加快推进雪亮工程,严厉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推进平安宿州建设。全面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坚决防范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社会应急力量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气象、水文、地震等工作,加快应急物资储备库、医疗物资储备库等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多元化救灾物资储备方式,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强化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完善新时代国防动员体系,扎实做好全民国防教育、武警、双拥、人民防空、烈士纪念设施管理、道路交通安全、消防等工作。严守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强化价格和公平竞争审查,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深化社区治理改革,加快发展居民互助类等专业社会组织,推进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项目化发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市、县、乡三级人民满意信访中心建设,开展基层基础攻坚年活动,推广乡贤工作室、网格员、和为贵大家谈心理服务等方法,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加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的支持,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深化对口支援工作。

广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实施好33项民生工程。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挖掘宿州文化创作文艺精品,举办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推进大运河宿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深化体育改革创新,加快市县体育设施五个一建设,拓展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完成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指导目标。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园创建,持续推进文明创建“30+”专项行动,全面整治出店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管线私拉乱接、物业管理混乱等问题,争取首创首成全国文明城市。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具体措施,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一体推进法治宿州建设,严格依法行政,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江淮普法行服务大局普法行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进科学技术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工会、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广播电视、地方志、档案、对台、外事侨务、社会福利和慈善等各项事业。

各位代表,做好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全面落实本次会议审查决议,自觉接受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信心,化危为机,迎难而上,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