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87229/201904-00148 信息分类: 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机构: 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08-03-20 发布日期: 2008-03-20 08:44
文  号: 宿政发〔2001〕14号 性: 有效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暂无
名  称: 【五年规划】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政策咨询机关: 暂无 政策咨询电话: 暂无

【五年规划】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来源:宿州市档案馆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08-03-20 08:44 编辑:admin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市建市后第一个完整的五年计划,也是我市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各县、区政府和市直各单位要切实履行规划实施责任,把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作为确定本地、本单位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结合实际科学细化规划要求,并要在编制和实施年度计划中得到具体体现。市政府有关部门和直属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及所主管的领域和应承担的任务,制定专题规划或《纲要》实施方案,认真抓好实施。市计划委员会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对各年度实施情况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具措施,并向市政府报告。

十五时期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经济结构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历史时期,也是加快城镇化程的关键时期。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对我们在新的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全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全面实现十五计划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宿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一年五月十一日

 

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九五期间,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开拓创新,努力奋斗,基本实现了我市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满怀信心地迈向21世纪。

2001年到200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是新千年、新世纪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也是省辖宿州市成立后,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人民实施的第一个完整的五年计划。

本《纲要》依据国家制定十五计划的基本思路和市委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精神,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富民强市为根本出发点,围绕建设新兴工业城,现代农业市和皖东北商贸中心,提出了我市“十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生产力布局及保障措施。《纲要》是未来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九五”回顾与发展形势

 

第一节“九五”回顾

 

九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积极适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努力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等各种困难,国民经济及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GDP均增长7.8%,总量达178亿元。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效果

九五期间,我市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了加强。2000年全市水果、粮食、肉类、油料总产量分别为79万吨、276万吨、30.7万吨、40.5万吨,与1995年相比,水果、肉类、油料分别增长128.1%61%112.6%粮食因灾减产12.1%2000年农业总产值81.24亿元(90年不价),95年增长48.6%,年均增长8.3%。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在种植业内部,粮食生产趋向稳定,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提高。在农林牧鱼业中,畜牧业产值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0年占农业总产值29.1%,比95年提高6.8百分点。科技进步推动了农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近年来,每年推广重点技术的社会效益都在10亿元以上2000年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畜禽良种普及率80%,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领先全省。

二、工业生产在调整中稳步发展,企业改革初见成效

2000年,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03户,资产总额76.57亿元。全市已拥有食品、纺织、化工、医药、建材等24个行业和门类,主要工业产品近百种。“九五”时期,随着国内买方市场的出现,我市工业企业加大调整力度,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在困难中跋涉前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年均增长11%。全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初见成效,从1993年开始到1998年上半年,149户国有工业企业中实行出售、拍卖、兼并、破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有126户,改制面85%。在已改制的工商企业中,从法人治理结构、经营机制转换、三项制度改革及经营状况等方面综合分析,成效显著的占32.8%,有一定成效的占52.7%,科苑集团2000年成功上市,融资达4亿元。

三、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200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57.11亿元,五年期间年均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27.7%上升到2000年的32.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000年末为73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3%,比1995年提高3个百分点。三产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传统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代表产业结构高级化方向的新兴行业发展加快,比重迅速上升。2000年,新兴行业中的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17.34%。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综合技术服务、社区服务等服务产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为28.1%;高新技术产业化、信息、无线通讯、资产评估等中介组织迅速兴起。

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发展环境大为改善

九五期间,是我市硬件投入最多的时期。五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93.79亿元,比八五期间累计多投资127.53亿元,增长了1.52倍。五年内,我市扩建了206国道,101道,集中财力改扩建了市区11条主干道,总长度达44.3公里,提高了市区道路水平和档次。连霍高速、合徐高速公路宿州段相继开工。总投资达5.9亿元的奎濉河综合治理项目,经国家批准已经开工,已有水利设施基本达到10~20年防洪标准的保护面积27.40万公顷,占需要防洪保护面积38.47万公顷的71.22%。投资1.27亿元的市城南污水处理厂项目及投资1.21亿元的城市燃气工程正在施工。全市已建成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为辅的长途传输网,全市所有电话用户通过拨号或专线上网方式均可进入中国互联网和中国公众媒体通信网;移动通信覆盖全市。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全市上网用户已达8000户,“政府上网”工程已基本完成,“企业上网”工程也已全面启动。农村电网改造全面推进,城市电网改造工程已经启动,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目标已指日可待。

五、各项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九五”期间,我市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出台的财政、税收、金融、外汇、外贸等重大改革措施在我市平稳实施,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政策基础。在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并探索了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在城镇,国企改革三年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企业普遍成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粮食流通体制、公费医疗、住房制度等项改革都在顺利推进。

全面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九五期间我市新获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6家,实现出口总额3840万美元,出口商品也由八五期间的10多个品种,增加到现在的20多个品种,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九五实现出口供货值6.1亿元,较八五增长38.6%,新批三资企业74家,注册资本9090.6万美元,出口创汇累计4334.5万美元。

六、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九五期间,全市共取得市级以上的科技成果88项,专利申请公开量147件。2000年底,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7万人,比八五3.5万人增加2.2万人,县级以上科研与开发机构40个,注册民营科技企业417家,科技进步对农业、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2%36.1%,比八五末分别高出5.92.1个百分点。科苑集团生物工业园和市民营科技园的建设已经启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已开始显现。

教育两基工作通过省级复查验收,2000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4333人,比增幅较大的1999年增长了33.9%九五期间,教育事业的改革力度加大,在学体制管理体制、中学布局等方面均进行了大胆地改革探索,提高了师资水平,教育行机制在改革中日趋完善。

文化事业成绩斐然,部分戏剧节目获九九年五个一”工程奖。我市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发展到12处。广播电视事业一步繁荣,到2000年底,全市广播覆盖率接近100%,电视覆盖电达95%,全市有线电视实现光缆联网,基本形成无线、有线、微波、调频、中波等多种传输手段的广电覆盖网。九五期间我市共有16个集体18名个人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5年共向省输送了60多名优秀体育人才。民政、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七、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77.6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有所下降。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高,生活质量有所改善。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5年的2828元提高到41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1327高到2000年的1801元,年均分别增长8.1%6.3%居民居住条得到改善,2000年城镇人均住面积16.6平方米,比19957.05平方米增加了9.55平方米。全市共拥有病床6693张,卫生技术人员12291,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1.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2人。2000年全市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由1995年的60.84亿元上升到89.57亿元,年均增长8%。全市电话普及率为5%,较95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电脑已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在充分肯定九五取得的主要成就的同时,也要正视我市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综合竞争能力差。除农业几项指标外,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均未实现九五目标,与全省其他地市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综合竞争力居全省后进位次。

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我市1995年末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43.329.027.7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5.622.332.1,由于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导致整个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不稳。

三是经济外向度低。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太低,引进外资数量少,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全市经济还没有真正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循环中去。

四是经济发展环境不宽松。经过九五的努力,我市经济发展的硬环境虽有较大的改善,但与沿海和其他先进地区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也不宽松,阻碍了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入,科技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制约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十五”期间面临的发展形势

    综观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形势,未来5-10年国际国内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浪潮的涌起,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机遇

    一、西部大开发为我市经济发展带来良机

我市处于承东启西的中部地区,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倾斜政策,一方面使我市有望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和相关项目的布局,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正在进行新一轮结构调整与升级,一些传统产业及其市场需要向中西部转移,宿州市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的地利优势。抓住这一机遇,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市资金、人才、技术、市场不足的矛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进工业化进程。

二、已取得的建设成就提供了较强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市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工业发展后劲增强,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大大提高,较高的国民储蓄率等都为“十五”期间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日益深化的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今后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随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金融、投资体制、医疗、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特别是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科技创新的大力度推进,必将进一步激活我市经济发展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及加入WTO,将为我市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五初期,国家将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经济增长空间广阔。同时,我国将在初期加入WTO,入世后,可以更多地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我市的经济发展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作为地级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特别是广阔的农村市场,随着十五期间农民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和消费主体多、市场潜力大,从而形成内外循环、多层互补的市场体系。

挑战

我市历史形成的经济结构层次低、经济聚集度低、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低、开放程度低等现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将更显突出。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结构制约。经济结构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和需求结构变化,传统产业正在弱化,新兴产业发育迟缓,整个经济将难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良性循环受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缓慢。这种结构性制约,是“十五”期间我市发展经济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体制制约。“十五”时期是我国改革的攻坚阶段,市场体系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要健全,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要提高,政治、经济环境要优化,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都需要我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结合国情、省情、市情进行创新,这比前20年以“破旧为主”的改策难度显然加大了。

三、市场制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已成现实,受国际、国内市场双重挤压,我市经济发展将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实现市场占有更加困难。

四、生产要素制约。以信息、生物、新材料技术及其产业化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快速成长,正在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并抢先占领市场。我市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短缺,涉足新经济的难度更大。

五、人口、资源与环境制约。作为人口大市和农业大市,需要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但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匮乏以及人口老龄化、就业压力大、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等一系列问题都不可避免,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新的五年,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首先要立足于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有利因素,进一步扩大优势。同时,也要注意规避劣势,克服不利因素,迎接挑战。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关于“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定位

新世纪的前五年,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在基本实现小康目标的基础上向生活宽裕阶段迈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确立的基础上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迈进,在基本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后向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在初步实现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向经济国际化方向迈进,在结构大规模调整中向加速城镇化方向迈进。该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去20年,宿州经齐增长基本上是在消耗资源、追求数量和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实现的。长期放式发展,已使结构性矛盾成为影响我市发展的深层问题,一产大而不强,产没有形成相对优势的支柱产业,三产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流,新兴产业发展不足。随着经济和社会发是进入新阶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需求结构加升级,传统依靠总扩张的增长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要解决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的矛盾题,顺利十五”目标,必须立足于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依靠内涵发展和集约经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城镇化在面的扩张基础上向规模聚集转变。城镇化是未来宿州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未来五年,将是宿州城镇化在面的扩张基础上向规模聚集转变的重要时期,“十五”期间要初步建成以宿州市为中心,以四个县城为次中心,以中心建制镇和重点乡镇所在地为依托的城镇化网络,城镇化水平将大幅度提高,城镇功能将由以满足自我需求为主的内向型服务向积极辐射周边地区的开放型服务转变,进一步把宿州市建设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皖东北中心城市。

(三)国民经济素质由单项提高向综合增强转变。国民经济素质包括技术创新能力、规模竞争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制度调适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是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我市国民经济素质不高,与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便捷的交通优势极不相称。未来的竞争,已不再以单项的优势为优势,而是以综合竞争力的增强来抢占发展先机,争夺制高点。放眼未来510年,我市要适应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适应市场竞争,转变发展观念,全面提升国民经济综合素质。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富民强市为基本出发点,着力实施科教兴市、大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全面加快我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

(二)总体目标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6.5%10%9.8%。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GDP总值达280亿元,人均4670元;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与GDP大体上相适应,期末地方财政收入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7%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025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20%以上。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200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2400元,年均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00元,年均增长6.5%。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消除贫困人口。

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4.2%,其中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4.4%。五年全市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亿美元,其中利用外资到位额6000万美元。

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好转。物价保持基本稳定,财政运行质量良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局面得到根本扭转,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005年提高到9000元,年均增长6.3%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市总人口不超过600万人,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2005年达200万人,约占全部人口的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三)发展原则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十五期间必须自始至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认真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不断解放思想,求实创新,用思想解放促进各项工作。

2、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发展是解决我市一切问题的关键,不能把加快发展、鼓劲加压与实事求是对立起来,把低速度与实事求是划等号。在当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不进则退,慢也是退,因此,加快发展的决心不能动摇。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不盲目攀比速度,并在发展中化结构和实现技术创新。

3、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我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工业化尚处于初期阶段加入WTO后,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调整结构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和紧迫。十五期间,要把工业结构调高,农业结构调优,三产规模调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群体,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资本运作能力、产业重组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4、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把改革开放落实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体制创新要以市场化为目标,遵守统一的游戏规则,注重与国际接轨技术创新要以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为主,同时注意自主开发,大力提高各产业的科技贡献率。

5、坚持实施牵动全局的三大战略

——科教兴市战略。要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大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逐步扭转过多依靠资源消耗和资金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要加速人才培养和引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产业化。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到我市工作。

——大开放战略。抓住我国加入WTO的契机,推进我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扩大交流,促进经济与国际接轨。大开放战略还包含对内开放和地区间相互开放的丰富内涵。

——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五期间,绝不能再走以牺牲生存环境为代价发展工业的路子,必须面向未来,始终坚持把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使经济发展真正建立在科技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基础上。

6、坚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要努力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筑社会稳定的安全网。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大力改善城乡人民的居住、交通、通讯和受教育条件。

7、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始终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章十五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强化工业主导地位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十五期间,要把发展工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按照发展高新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并举,存量盘活和增量优化并举的思路,加快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稳步、高效地提升我市工业化水平。五年内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9.8%,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改组改造传统产业

对我市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要立足现有基础和条件,坚持兼并重组一批,转让改制一批,综合治理搞活一批,发展壮大一批的原则,区别不同情况,抓住重点,用高新技本和先进适用技术加以改造,以有效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注入激活传统产业。   

(一)化学工业

在继续发展化肥、农药等支农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精细化工产品技术密集、功能特定、附加值高,其占化工行业比重的高低决定一个地区化学工业的先进程度。在精细化工内部,既要扩大原料、中间体的生产能力,更应注重产业链条的延伸,扩大最终产品的比重。十五期间,化学工业年均增长9%

以上,精细化工占化学工业的比重达到35%以上。

1)化肥工业

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以现有氮肥企业为依托,加快高浓度复合肥、专用肥的发展,实现化肥品种调整的战略性转移,力争使我市高浓度氮肥、复合肥和专用肥的总量占化肥总量的60%以上。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宿州化工总厂尿素“610”工程、砀山化肥厂15万吨高浓度硫基复合肥、泗县化肥厂10万吨高浓度复合肥项目等。争取砀山县科技实业开发公司年产5000吨精量活性生物菌肥、壮苗剂和甜果剂项目列入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2)化学农药

依托现有农药生产骨干企业,以满足农业生产为宗旨,大力发展高效、低毒、无残留、安全经济、使用方便的新品种,提高杀虫剂质量,增加除草剂品种和其它制剂品种,积极发展国内紧缺的中间体生产。农药生产厂家要加强三废治理,重点抓好汤山华农实业公司年产500吨螨特威乳油和达螨酮、宿州第一农药厂除革剂等项目的建设。

(3)精细化工

   抓好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加大对精细化工行业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大胆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设备,使精细化工行业不断壮大。十五期间重点推进宿南煤层气30万吨甲醇及其下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推进维生素E、异植物醇、木糖醇、赖氨酸

等产品的开发生产。

(二)轻工行业

目前我市轻工系统企业规模小,设备老化,工艺落后,部分

企业处于亏损、停产、半停产状态。十五期间,要立足现状,严格按照四个一批的原则进行调整、优化,提升我市轻工行业的整体素质。

1)饮料业

立足砀山酥梨的资源优势,在十五期间完成年产2.5万吨浓缩梨汁生产线,加大宣传力度,打绿色食品的牌子,到2005年,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点果汁生产基地。

2)酿酒业

坚持果、白、啤的发展顺序果酒业要以萧县优质葡萄种植为基础,要以萧县葡萄酒罐头总公司为依托,扩大干红、干白葡萄酒总量,形成规模优势,到十五末形成年产3万吨的生产能力。白酒行业应继续坚持四个转变,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果露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重点加大伏特加酒的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啤酒行业要加大技改投入,形成规模效益,到十五末达到年产20万吨的能力。

3)日化业

通过多种融资方式,盘活贝斯特轻工化学有限公司的量资产,恢复乙烯、环氧乙烷两套装置,发挥其潜在实力,使其到十五形成年产5万吨合成洗涤剂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成为安徽省重点日化生产基地。

4)印刷业和装饰业

印刷业和装饰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定容量。从目前的市场发展趋势看,这两个行业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十五重点要加大投资力度,引进高档彩色包装生产线及多色胶印机及印前、印后等先进配套设备,以满足我市自身及周边城市对印刷市场的需求。装饰业重点是规范市场准入和市场运营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向灯具、家具、锁具、洁具、新兴卫生设备、五金制品等方向发展。

(三)纺织行业

十五期间,我市纺织行业要加快改组改造步伐,以纺织布料为突破口,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加花色品种,顶替进口,扩大出口,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产业升级。五年内纺织行业发展速度年均增长15%以上,组建壮大企业集团3-5个,创省内名牌产品6-8个,国家级名牌产品2-3个。

1)纺织业

在压、调整的基础上,加大技改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向高支、精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方面发展十五期间,全市棉纺企业新增精梳机80台,自动络筒3-5套,宽幅无梭织机和有梭新型宽幅织机700台等先进设备,提升棉纺业。宿州化纤总厂要把年产3万吨棉浆粕生产线填平补齐,发挥其规模效应。

2)服装鞋帽业

服装是纺织工业的最终产品,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期间,要采取外引内联等方式,一方面积极与名牌服装生加工企业联合、嫁接,用别人的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提高自己的产品档次;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服装加工企业的优化重组,建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一条龙、具有一定研发能力和自主知产权、实力较强的股份公司,并争取在十五内成功上市,提升发展后劲。

(四)医药工业

我市医药工业从八五期间起步,经九五发展,目前已拥有抗生素原料药、合成原料药、卫生包装材料、中西药制剂(针剂片剂、胶囊、软膏等剂型)形成产值达4.2亿,年利税1.6亿元的医药工业体系。十五期间,要按照开发国家二、三类新药,扩大产品品种和规模,淘汰低水平重复的思路,体现质量、品种、效益和替代进口的原则,重点按照《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中医药专项来筛选项目,改造和提升我市医药工业。化学制药,重点扶持皖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积极发展盐酸林可霉素下游产品 盐酸克林霉素、克林霉素磷酸酯的合成,力争十五末使我市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盐酸林可霉素及其下游产品的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强国家级三类新药孚美颗粒剂的市场开发,加强盐酸班布特罗、尼美舒利等一批国家级新药、新剂型的开发生产,积极开发有市场前景的国家重点支持的中药西化品种 西红花多甙片、黄杨宁注射液两个国家级二类新药,提升我市医药产品的整体水平。中成药方面,继续巩固扩大优势中药品种小儿止泻灵、祛风去痛片、咳嗽枇杷糖浆、皮炎平霜、雷公藤多甙片等产品。十五末全市医药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个亿,年递增18%左右。

(五)机械电子行业

机械行业要以摆脱困境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汽车配件,以安徽省车桥厂为龙头,发展支承桥、制动器产品生产,扩大行业关联度,至2005年汽车支承桥达到年产5万根,汽车制动器年产12-15万套。矿山机械在稳定矿机产品的前提下,逐步向工程机械产品方向转移,集中力量发展起重机等各种工程机械,2005年装载机发展到500台。农业机械要稳定发展农机和农机配件产品,拓展播种机械、耕作机械、收获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煤矿电器产品,主要是发挥宝龙集团的作用,开发煤矿及其它行业的专用电器产品。至十五末,机械电子全行业总产值达10亿元,年均增长达15%左右。

(六)建材行业

要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禁止重复建设的原则,以节能降耗、环保达重点,加快开发新型和高标准建材。

1)水泥

坚待上大改中限小的方针,重点发展日产1000吨以上新型干法轮生产工艺,重点支持改造8.8万吨以上生产线,淘直径2.2米以下立生产线,布点年产20万吨以上水泥粉磨站。

期间力争开工建设一条60万吨/年水泥生产线。通过技改和增量投入,到2005年水泥年产量达到150-200万吨,其中高标号水泥占总量的60-80%

2)墙体材料

围绕建立新型建材体系和推进住宅现代化进程,重点发展全煤石烧结砖、高掺量粉煤灰砖和开发新型轻质砖墙体隔断,禁止新上粘土实心砖生产线,十五末实现无实心砖生产逐步实现新型墙体材料的高废、高孔洞率及高保温、高强度性能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县龙华6000/年全煤石空心生产线,芦岭轮窑厂、桃园煤矿各上一条3000万块/年煤矸石空心砖生产线。

3)化学建材

结合国家化学建材产业调整方向,寻求重点突破,努力扩大百通集团塑料管材、管线、铝塑复合管等功能管的生产规模,特别是大口径管材。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年产2000型聚丙烯(PP-R)生产线,年产300万米大口径铝塑复合管线和年产200万平方米PC350可拆装隔断。型材以科苑集团为主,在现有年产12000吨生产能力基础上再扩建年产6000吨型材生产线,稳定占领北市场,积极向外省市扩张。要积极发展SBS改性沥青防火卷材、高分子防水材料和防水涂料。充分利用我市瓷土资源丰富优势,扩大建筑陶瓷和卫生洁具的生产规模。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高新技术,要立足国内、洞察国际、提高效益、促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形成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方式。十五期间要重点抓好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此,一方面要将本地企业与国内科研院所联合,走产校合作的道路,将科研院所的高新技术成果引出闺阁。另一方面,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营开发能力、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高科技产品的承担接洽能力、产品深度开发能力。积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十五末高科技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全面提升我市产业技术水平。

1)生物医药

加强安徽省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宿州市药物研究所两家省级研究中心的建设,提高研发经费,增添科研设施和试验手段,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生物工程类人才,形成高层次科技开发体系重点发展遗传工程、酶工程和医药工程。在遗工程中采取细胞组培法,进行抗癌药物的提取和生产;在酶工程深入开展菌种诱变、游离细胞固定工艺及固定化材料等方面的研究,重点开发生产L-苯丙氨酸、色氨酸、纤维素酶、D-羟基甘氨酸、L-肉碱等产品。医药工程重点以皖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省级技术中心为主体,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行抗生素高产优质菌种的选育,使菌种水平由现在的国内先进水平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抓好西红花多甙片及黄杨宁注射液中药现代化产品的开发,并以皖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联合创建实验室为依托,重点从事创新药物的开发,提高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水平。

2)精细化工

依托国家脂肪酸推广中心科苑生化研究院两大机构,大力推进精细化工产品的深度开发,形成原料中间体终极产品的产业格局,重点发展脂肪酸、醇醚、脂肪胺、维生素E、叶酸、泛酸钙、木糖等产品。加大泗县金达香豆胶有限公司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以油田压裂液为主业,将香豆胶项目做大做深,搞好综合开发利用,形成年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3)机电一体化

以科苑华宇机械依为依托,重点开发智能型无菌包装机械、多料态包装机械、多基材包装机械及配套包装物等产品,形成国内知名的食品包装机械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三、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组建开发区

工业化初期,经济增长要注重粗放型与集约型的合理搭配,发挥合优势。十五期间重点要抓好宿南煤层气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开发区建设,将培育新兴产业和建设开发区作为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强劲发展的两大车轮。

1、煤层气开发利用工程

我市南部煤层气储量丰富,可开采量约600亿立方米。充分开发利用这一优势资源,是我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形成新兴化学工业的战略性举措。煤层气开发利用可分两步走,一是投资55亿元,对煤层气进行深度加工,重点发展甲醇、甲醛、醋酸、醋片、丝束、脲醛树脂、酚醛树脂、合成氨等产品,力争在我市形成重点精细化工生产基地;二是在国家西气东输管网形成后,与国家主网接通,向外部输气或向市内及周边地区居民生活供气。煤层气综合开发预测年可创工业产值40亿左右,工业增加值约15亿元。

2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

我市经济外向度低,高新技术含量低,企业布点分散,迫切要求在我市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招商融资的小气候,为我市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奠定基础。十五期间,要抓好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多种融资方式,将开发区建设成为上规模、上档次、硬件一流的开发园区。

1)重视开发区的前期规划。从我市实际情况出发,近期以科苑生物工程园为基础,逐步形成我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使之与贝斯特公司、30万吨/年甲醇项目等形成链条,打造成东南部和南部的工业走廊带。高新技术开发区启动以后,在城南206国道和101省道之间规划建设我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区企业布局中,公用工程基础较好,又处在城市下风向,十五初搞好开发区总体规划,经专家论证后报省政府批准实施。

2)搞好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我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政府可采取多种融资手段来完成七通一平,完善的生产、生活设施,不但能为客商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科学实验基地,而且对高校毕业生也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具有筑巢引凤的效果。

3)企业中心建设。企业中心作为新企业的孵化器,通过租设备、厂房、实验室,聘请技术专家,寻求投资者、合作伙伴提供信息咨询和融资渠道等多种方式为创业者降低创业成本,减少创业风险,缩短创业时间,提高新办企业的成功率和科技含量,增强其生命力。新建企业在中心运营3-5年,臻于成熟后迁出中心,进入开发园区,实现规模发展。目前我市创办企业刚刚中心起步,距开发区的要求相距甚远。

4)吸引和创办重要研究机构。重要研究机构的集聚和带动效应对开发区的短期和长期发展都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为已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而且这些研究机构本身也会不断分离出许多小的团体与创办各类小公司,由小公司的发展壮大来进一步提升园区的规模和层次。

第二节 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提高衣业市场竞争力 

十五期间,我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应围绕农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大力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在夯实农业生产基础的同时,积极实施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富民强市。

200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0元,年均增长6%;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45%;农产品优质率达到50%,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畜禽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林木总积蓄量达到109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由2000年的24.3%提高到27.4%,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2%

一、以建设高科技农业园区为先导,推进我市农业新技术革命

1、农业高科技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先导,我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十五期间仍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把宿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集农业、园艺、畜牧、水产于一体,科研、示范、培训、推广相结合的农业高新技术综合示范区好与中国科技大学的合作,争取两薯转基因工程产业化项目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尽快实施。各县、区也应根据本地发展特点,建设各具特色的示范园区。要建设市级种场、种羊场、种禽场以及黄牛改良站,并把这些场站、示范园区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采取示范园+基地+农户的形式,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参与国内外大市场的竞争并以此为基础,发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订单农业,以推动我市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施科技富民工程。依托市农业技示范园,加大高新技术推广和应用研究项目攻关力度,大力推广脱毒山、马铃薯、保护地栽培技术、无籽西瓜嫁接技术优质小麦栽培、作物秸杆还田、生物农药、生物菌肥推广应用、砀山酥梨优质无公害栽培模式、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和良种肉羊、杂交改良及规模化养殖技术、池塘高产精养鱼、虾等先进适用技术。

3、注重智力引进和人才培养。对农村专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科技培训,要按照系列化、产业化的要求,调整培训方式和内容,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的科技素质。邀请国内外著名农业专家来我市讲学、技术指导,并与科研院所建立广泛的业务联系,扩大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人才,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把新的农业科技成果集成组装配套,进行全程的服务推广,使业新技术革真正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坚实的技术保障。

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五年,要继续优化我市的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大力发展开放型、外向型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迎接入世挑战。

1、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适当调减粮食面积,主攻单产稳定总产,提高质量和效益,通过间套混种增加复种指数,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优质饲草、饲料作物,形成优化的粮经饲三元结构。

2、到2005年粮食面积稳定在68万公顷,产量330万吨,粮经(含饲草、饲料)作物面积比由现在的6535调整到5545,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以上。畜牧业稳定生猪生产,加快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型、节粮型畜禽,突出发展奶牛,适当发展特种养殖。在饲养方式上,由现在的千家万户分散饲养,逐步扩大适度规模养殖比重,到2005年规模养殖占全部养殖业的35%以上。水产养殖业要充分利用可养水面,发展连片规模精养鱼塘,因地制宜,调整渔业结构,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形成特色水产养殖业。

3、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上,要突出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抓好砀山酥梨、油桃、优质红富士苹果,萧县葡萄、水晶梨,灵璧花生、脱毒山芋等。努力扩大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的规模和批量,提高品质,继续创树省级和国家级名优农产品品牌。

三、应对入世挑战,继续扶持发展四大主导产业

水果、蔬菜、畜产品和种子工程是我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有巨大发展潜力,能迅速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我市农业综合实力的主导产业。十五期间应继续扶植壮大这四大产业。

1、水果产业:坚持稳定面积、调整结构、改善品质、提高加工、贮藏能力、拓宽销售渠道的发展方向,到2005年,全市水果产量达到140万吨,争取加工、贮藏、鲜果销售各占三分之一,并建设砀山生态旅游和体用观赏农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牧产业:加速畜种改良,扩大适度规模养殖,节本增效,建设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体,延长产业链条,使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成为富民强市的主导产业。到2005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39万吨,禽蛋产量达到25万吨,位居全省前列。

3、蔬菜产业:重点扩大温室、大棚设施栽培面积,十五期间发展到3.3万公顷。大力推广适于反季节栽培的良种,通过扩优、引洋、种野,开发名、特、稀、洋菜,压缩大路菜,发展精细菜,增加花色品种,争取外销率达到60%以上。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约经营、突出特色的原则,抓好蔬菜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市场建设。

4、种子产业:要加快市种苗研究所、砀山果科所、灵璧花生研究所的建设,争取市类脱毒中心两薯转基因工程项目尽快实施,加快培育安徽丰华农科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运作,形成以丰华种业集团为龙头,县区种子公司为骨干,乡镇场站为基础,引育繁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种业体系。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建龙头集团,建设大市场,抓好系列工程开发

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化的现有基础和未来两大市场趋势,十五期间我市将重点抓好萧砀百万亩优质水果等农业基地建设组建和壮大一批企业集团,扩建几个大的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形成优质水果、优质玉米、优质瓜菜、优质花生、优质小麦、优质肉牛、优质瘦肉型猪、优质家禽、优质山羊以及种子产业等十大系列工程。到2005年,十大系列工程创造的增加值达85亿元以上。

1、搞好农产品基地建设

对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要进一步搞好规划布局,集中连片,扩大规模,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改善生产条件。十五期间,重点抓好以下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一是萧黄河故道12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二是萧砀100万亩优质瓜菜基地;三是灵泗南部100万亩优质花生基地;四是灵泗3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五是全市300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六是全市60万亩各类农作物良种基地;七是灵泗年出栏10万头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八是萧2000万只优质家禽生产基地;九是灵泗100万头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十是250万只优质山羊生产基地。围绕以上十大基地,要配套抓好良种繁育体系、科技推广体系和智力引进体系的建设。

2、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

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上联国际、国内市场,下联基地农户,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力军。十五期间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的客观要求,大力培育不同类型的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力和牵动力重点壮大宿州雨润肉食品集团、砀山果业集团、萧县葡萄酒罐头集团、萧县金鸡集团、符离集烧鸡集团、灵璧荷金来集团、灵璧油脂加工集团、泗县屏山养猪集团、东方面粉集团等龙头企业。从广义上讲,我市工业领域中多数企业都在从事农副产品的加工,这些企业都应成为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龙头。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组、改制,转换经营机制,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不断扩张规模,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和产品加工档次。

3、完善和扩建农产品专业市场

市场开拓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牛鼻子十五期间应重点抓好李庄水果批发市场、黄口农贸市场、青龙集皮毛市场、符离集烧鸡、禽蛋市场、渔沟禽蛋市场、朱桥肉类批发市场、皖北蔬菜批发市场、皖北花生批发市场、宿州市综合农贸大市场、市种苗市场等影响面大的市场建设。要扩大规模、提高档次,用现代手段进行运作,与国内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联网销售,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固定的销售网点。通过市场,引导千家万户的生产和经营。

五、切实加强水利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十五水利建设的重点是解决我市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严重不足,水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对全市水资源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规划,努力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八农业水利化的目标,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1、在防洪除涝方面,对全市70多条中小河道分类治理,除涝能力达到3-5年一遇,防洪达到20年一遇,现有需要防洪面积38.5万公顷,全部达到防洪保安要求;550条大沟按排蓄结合的原则,拓宽加深;面上的中小沟加密,提高标准,达到5年一遇的除涝能力,并健全桥涵配套,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所有低洼易面积全部得到治理,除涝总面积达到43.2万公顷。

2、在抗旱、发展灌溉农业方面,最大限度地扩大地面拦蓄库容,增加地面蓄水量;充分挖掘中浅层地下水,扩大机井灌溉面积;要积极引调外来水,扩大新汴河引水工程和开辟引淮渠道。

3、在重点工程安排上,十五期间完成奎河综合治理工程、新汴河扩大引水工程(30立方米/秒)及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新增灌溉面积2万公顷),引调河水进入湖,我市沿唐河、新北河、小黄河翻水30立方米/秒,发展灵泗南部河灌区13万公顷。

十五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43.3万公顷,人均1.23亩,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节水灌溉面积达17.3万公顷,旱荡保收田达到35.3万公顷,农村人均1亩,现有45.8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全部解决。

六、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扎实有效地搞好林业建设

在充分发挥现有农业机械效率的基础上,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力度;在发展壮大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农机化服务机制和组织形式,优化农机投资结构,发展大中型、多用途、高效率、高科技含量的农业机械,努力提高全市农机化整体水平,提高农机化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十五期间重点抓好机械化秸杆还田项目,机械化雨养农业工程技术及适度规模经营全程机械化项目。

十五的林业发展,应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继续巩固五八造林绿化规划和林业建设第二次创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林种、树种和产业结构,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公益林保护,积极发展商品用材林,兴办林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以建设大区域、大规模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平原绿化网为主体,四旁植树为基础,河渠绿化为骨干,交通干道和城镇村庄绿化为重点,全面提高我市林业整体绿化、美化、净化水平。

七、实施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工程,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通过结构调整、机制创新和技术改造,把乡镇企业调新、调高、调大、调强,再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到末,乡镇入库税金占财政收入1/5以上。要提高乡镇工业聚集度,把工业小区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提高第产业,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力,确立具有我市特色的优势产业。要实施名牌战略,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要坚持大中小并举,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组建一批企业集团,发展精、专、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健康、有序地转移。

 

第三节  加快发展服务业  满足城乡居民多种需求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十五期间,要加快服务业市场化和社会化步伐,以增加就业容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宗旨,以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为手段,大力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服务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健康发展。力争至十五末服务业增加值达100亿元以上,占GDP1/3以上,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的30%

一、繁荣商贸流通业

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以我市现有的12个省级重点批发市场为依托,大力培植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专业、综合批发市场,形成货畅东西、物流南北的大流通格局。十五重点抓好一批年交易额达5—10亿元市场的扩建和新建。工业品市场以宿州市为中心,各县城为次中心,培育10处功能齐全、年交易额在5亿元以上的商业街或购物中心,重点建设香港玉生步行街、城隍庙购物广场、武夷商城、汴河路商贸一条街等工程。以宿州华夏集团为龙头企业,积极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上销售、仓储经营等一系列代表流通业发展方向的业态,提高商贸流通的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到2005年,建成配送中心2个,连锁网点80个,基本形成以城乡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为基础,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城区购物中心为窗口的多种形式、开放经营、竞争有序、功能齐备的商贸流通体系。

二、稳步推进金融保险业,大力培植资本市场

金融保险证券业要以市场化、国际化、一体化为发展方向,贯彻执行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规避金融风险,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积极推进金融机制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拓展服务领域。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融资渠道多元化。支持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发行中长期债券,向社会筹资;扶持有实力的企业集团上市融资;培育地方证市场,强化居民的投资意识,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地上市公司参股、收购、兼并我市企业。到2005年,争取全市证券机构6家,上市公司34家。

大力开展金融租赁、杠杆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租赁业务,从资金设备、技术、咨询等方面支持中小项目的成功运作,降低经营成本,减少创业风险。要大力发展保险市场,增加险种,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三、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信息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越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性举措,十五期间要把信息化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以信息化带动我市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1、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促进公网与专网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以三网融合为目标,启动由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互联互通构成的公用互联传输网络建设,至200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市重点集镇,联通全国、通达世界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以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的先进网络技术向社会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2、抓好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应用,积极创造条件,在我市各类学校普及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建设宿州市政务信息互联专用网络,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以市政府网站为核心节点,覆盖宿州市及所辖区县各级机关,全面提高政府管理现代化水平。实施企业上网、家庭上网工程,到十五末,宿州政府网站将进一步充实,实现95%以上的企业上网,家庭上网数达16万户。

3、培植信息产业。结合我市实情及未来发展趋势,大力培植以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为主的信息产业。信息设制造业,以组装、配套、代理生产为突破口,最终形成自制能力;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网络服务业。软件开发以应用件为主,应用件开发门高,对科技和人才的要求刻,但创业资本少,对硬件设施依赖小,生产无定型,具有跳跃发展的空间。这种知识生产型的特性决定了应用软件的开发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获得突破性进展,不论该地区经济总量如何。因此,我们要树立信心,敢于应战,力争到十五末建成具有自主软件开发能力的研发机构,并迅速扶持壮大为新兴产业。

四、房地产业

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为契机,调整住房投资结构,重点发展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镇居民住宅建设,整顿土地使用权转让、拆迁、配套设施建设等各项收费,切实降低住房售价。引入竞争机制,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规范管理和收费标准,完善物业管理。十五期间,我市要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经济适用住房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把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同旧城改造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居住小区成片建设。市区重点完成北苑小区30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新建翠园小区等2-3个投资总额在2亿元以上,建筑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的高品位住宅小区;萧、砀、灵、泗要结合自身实际,完成2-3个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到十五末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面积力争达到建筑总面积的20%以上,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房地产业增加值占三产增加值的比重达20%

建立和完善住房出售的二级市场。强化宿州市房地产交易中心服务功能,将产权登记、交易过户、信息发布、咨询评估、测绘、经纪等引入其中,推进我市住宅商品化、社会化进程。

五、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提供便民利民服务

社区服务业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企业化、产业化经营。十五期间,要依托街道办事处和新建小区,强化社区组织的服务功能。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开展多种社区服务,逐步完成社区服务业由民政福利型向福利经营型转变,重点开拓家政服务、维修服务、接送服务、托幼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保安服务、环卫服务等领域,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把社区服务业培育成为我市重要的新兴产业。

六、推进组织创新,培育发展农村服务业

信息不灵,农产品销售不畅,是制约我市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因素。十五期间要逐步加大对农村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全面发展。产前服务的重点是向农民传授各种致富技术,帮助农民熟悉新品种、新技术;产中主要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提供优质、可靠的生产资料,可减轻体力支出的生产性服务。产后要加强市场预测,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咨询服务,推行现代营销方式,努力解决农民卖难问题。要加强水利、机修、种植、植保、收割、养殖等专业服务,鼓励农业服务组织创新,培育服务专业户和农业经纪人队伍。

七、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

旅游业的发展要致力于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和旅游人均消费水平,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和大力度促销十五期间,要借助梨都砀山生态果林公园、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五柳风景区、灵璧奇石园、萧县书画院等地方旅游资源,利用汉文化的认同感,协作徐州、淮北等周边城市,整体联动,共同发展。围绕奇石、书画、古鞋、土特产,不断创出新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人均消费水平。加强旅游交通、旅游景区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交通、游览、住宿、饮食、购物、娱乐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接待的规模和档次。

八、发展中介服务

中介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中介机构作为中介服务业的主体,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以独立、客观、公正为原则,与政府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脱钩,改制形成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组织。十五期间,要通过规范市场竞争规则和服务标准,积极发展我市的会计咨询、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管理询、统计咨询、法律咨询、市场调研等行业,规范发展代理经纪拍买等商品市场服务,稳步发展劳动力、保险、证券等市场中介,推动中介服务业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四节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发展硬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十五期间,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基础设施产业化和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产业化和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继续加大对我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为我市经济强劲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至十五末基本形成交通顺畅、水电充足、信息快捷的城市发展构架。

一、交通建设

结合我市三纵(G104G206S101)二横(G310S303)二连接(S301连接G206,连霍高速连接G310)的公路主框架,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巩固框架、提高等级、完善路网为原则,重点建设完成S101S303宿州市过境线改造,S301(萧桃)、S101(张庄寨一朱楼)与高速公路连接,加快一般干线和重要县道的改造升级,加强县乡公路的养护和管理,筹建中心道班1520十五末我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245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2公里,国省道806公里,县乡公路11532公里,由市到县及县区之间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县区到乡镇和乡镇之间达到三级以上标准,乡镇到村之间达到四级以上标准。全市80%的行政村通油路,100%的自然村通公路,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26公里和每万人21.8公里。基本形成以连霍、合徐两条高速公路为大动脉,国、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线的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

航道建设重点是扩建河航道,使其达到五级航道标准要求新建东坑口码头,对新汴河各港进行维护和改建,至十五末,全市港口布局合理,港口吞吐能力达170万吨/年。

二、电力建设

电力建设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根据我市的产业结构,电网现状,负荷增长规律等实际状况,调整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

1、电力供应

根据城南煤层气开发进程,适时抓好汇源公司3×20MW燃气机组的扩建工程,协调和改善淮北电厂对我市北部两县的供电状况,积极稳妥地推进电源结构调整,从电力总量上满足我市生产和生活的用电需求。

2、电网建设

以扩大供电范围,提高电网供电能力为宗旨,加强我市的电网建设。

1)完善220KV主网架

十五期间,新建220KV砀山变电所,扩建宿东变电所和灵璧变电所,使我市电网220KV变电容量达60万千伏安,基本220KV电网骨干网架。

2110KV电网建设

根据电力负荷预测,十五期间,桥区新建县、栏杆、时村3110KV变电所,灵璧新建尤集、大庙、扩建浍沟变电所,泗县新建黑塔变电所,扩建泗县变电所,萧县新建城东、黄口变电所,砀山新建城西、周寨变电所,全市累计新增变电容量36万千伏安,至十五末,110KV变电容量达89万千伏安。

335KV及以下配电网建设

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用电需要,重点新建一批35KV变电所,力争至十五末达到每个乡镇至少一座35KV变电所。同时结合国家大规模的城乡电网改造工程,逐步完善农村的配电网结构,建成结构合理的农村配电网。

4)城市配电网改造

根据宿州市城市发展需要,逐步完善城区10KV配电网络,以宿州市周围4110KV变电所为依托,形成10KV手拉手供电,增强互供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同时大力改造低压配电台区,发展一户一表,确保居民用上安全电、放心电。

三、邮政、通讯

健全邮政业务门类,加快邮政局所的建设,形成快速高效的邮政运输网,十五末,全市邮政业务总量达6000万元,年均递增11%,信函、包裹从市到县支局所的投递时限为36小时之内,特快投递、报纸的投递时限在24小时之内,局所服务半径达4.67公里。电信业应超前发展,以增强网络通讯能力和继续提高电话普及率为主,积极发展移动通信和数据通信等多种通信业务。十五期间,将增加因特网出口电路速率,使其达到155M,加快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的步我,并与电视、计算机相协调,促进三网融合。到2005年,城市电话普及率达50%,农村达15%

 

第五节  加快城镇化进程 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

 

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市十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要强化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城镇体系布局,突出开发区、县城和中心建制镇建设,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十五宿州市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目标是:到2005年,城市化率达33%,城镇总人口200万人;自来水普及率:宿州市100%,县城达98%,中心城镇达65%;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宿州市8台,县城5台;污水处理率:宿州市60%,各县城动建污水处理厂;人均道路:宿州市12平方米,县城1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宿州市30%,县城32%,中心城镇25%;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宿州市5平方米,县城6平方米,中心城镇6.5平方米;燃气普及率60%;城市人均住房:20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80%

一、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功能

城市是未来经济的中心,十五时期要进一步增强以宿市为中心的城市功能,完善城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消防、园林绿化等系统建设,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载体和支撑。随着合徐高速公路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线路走向和站位设置的选定,以及宿州市大外环控制线的划定,宿州市城市发展的东、南、西三面已确定,在充分考虑宿南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及宿州市经济开发区动建的情况下,大手笔、高标准地完善宿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及小区控制性功能分区规划,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及方向。

1、构筑中等城市发展框架

根据建设新兴工业城和东北商贸中心的要求,宿州市发展的总体框架是:城市东南和南部为工业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内一些新上工业、重型工业等二、三类工业及老城区需要迁移的工业,集中布点于此,构筑成沿大外环路的工业走廊带。市区内实施退二进三战略,为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让出发展空间,以提高城市中心区的环境容量和质量。宿州市的远期发展可沿合徐高速公路东侧及206国道平行向符离方向推进。到2005年,建城区面积32-35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约48平方公里,人口50万人。

2、市区功能分工

1)铁路以东应作为铁运仓贮区和驻宿单位居民生活区。东南部合理布局科苑生物工程园、轻工化学厂和30万吨/年甲醇工程等中轻度污染项目。

2)沿南外环自东向西为工业区,该区人口稀疏、拆迁量小、地势平坦,处于城市下游、下风向,交通便捷,总面积约4²。西南部作为宿州市的后备水源地带,要进行特殊保护,严禁污染企业进入。

3)市中心区胜利路、中山路、汴河路、淮海路、涂水路、淮河路要形成各具特色的政治、金融、文化、商贸、娱乐中心区。

4)严格控制环城河内住宅区开发,规划建设一批住宅区绿地或小游园。十五时期,住宅建设的重点是续建北苑小区二期工程,翠园小区、雪枫小区、桃园小区等7个住宅小区。

5)积极引导市区向北推进。十五时期要起步建设西北新区,以银河路(东起西昌北路、西到三八路)和南坪路为中心,逐步形成宿州市又一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心。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十五期间,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网络化、配套化、系统化和适度超前的要求,加快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环境建设、住宅建设和城市管理,把宿州市建成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1、城市交通

1)建设大外环和城市出口通道。十五时期配合合徐高速公路建设,同步建设市大外环和南外环东西两个高架立交桥,打通淮河路铁路立交,形成市内向外通畅的出口通道。

2)城区路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干道骨架,有效扩展城市发展空间,形成布局基本合理,容量能满足需求的城市交通网络。完善、拓宽、改造、贯通五横五纵一环五纵即淮海路、怀远路、西昌路、南坪路、港口路;五横即胜利路、汴河路、浍水路、淮河路、纺织路;一环是介于大外环和老环城路之间的二环,即东部港口路、南部淮河路、西部南坪路和北部滨河路(含银河路,小洪河路建成之前暂以滨河路为北环)。十五末要形成五纵、五横、一环的城市骨交通网络,市区道路新增路面112万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2平方米,城市道路网密度达56公里/平方公里。

2、公用工程:包括供电、供水、供气,排水、公交、环卫、绿化、防洪、消防、保安等。应本着适度超前,良性循环,市场化运行的原则,建设服务优良,完备高效的市政公共工程。

1)供电:结合城网改造,逐步完善城区10KV配电网络,扩大供电范围,提高供电能力和质量,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2)供水:根据城市主干道的增加和延伸及开发区的建设需要,扩大自来水供应面和供应率,到十五末,新增供水能力5万吨/日,总供水能力达12.5万吨,供水面积35平方公里,供水普及率达100%

3)供气:把提高管道供气比重作为主要目标,加快宿州市燃气工程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城市管网供气,管道煤气供气普及率十五末力争达到60%以上。

4)公交:按市场需求布设线路和加快公交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公交车型,开设空调大巴,新增公交车130标台,新辟9条公交线路。到十五未城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达8标台,并建设一座200车辆维修、管理、停放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停车场,同时加强公交首站及候车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窗口的水平和档次。

5)排水及环卫

十五初完成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配套管网建议,到十五末,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排放能力达到6万吨/日,服务面积达15平方公里。要结合城市防洪需要,加强排水设施建设和主要河岸提防加固。十五期间建成垃圾处理厂一座,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再生资源利用,日处理垃圾能力达到400吨以上,同时增建22座垃圾中转站和80座标准化水冲式公厕,垃及粪便无害化处理达到95%

6)绿化

首先要抓好环城公园建设。重点做好规划、搬迁工作,结合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环城河水体雨污分流,减少污染源,在此基础上高标准地建设好城市中心区这一最大的绿地。其次,要搞好雪枫公园、火车站广场以及体育活动中心的绿化工作,使之成为市民休闲活动主中心之外的多个次中心(一主多次)。三是新辟综合性的三角洲公园、滨河公园,增建两个小区公园。四是抓好城市其它绿地建设,重点是公共绿地、小游园和街头绿地。小游园总面积要达到35公顷左右。到十五期末,全市共增辟公共绿地面积303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25%,绿化覆盖率达到35%,力争达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五是按照建设部的规定,生产绿地标准不低于建成区面积的2%十五力争扩建生产绿地70公顷以上。

7)消防

消防建设应按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十五期间,消防事业应集中财力、逐步解决消防欠账多的问题。一是积极筹建消防站,做到布局合理、位置适中;二是消防栓填空补缺、间距适当,城区主干道应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建设市政消防栓三是消防组织应实现层次化,消防通讯实现网络化。

8)人防

宿州市作为国家三类设防城市,十五期间除应重视国防和防空教育外,还要加强防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护能力。一是结合旧城改造,重点抓好城隍庙广场地下人防工程和指挥所建设;二是购置必要的警报和通讯设备,提高临战指挥的灵敏度。

三、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

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市要实现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大力扶持和发展小城镇建设是必由之路。小城镇建设按照全面规划、科学布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建设的原则和工业进区、农民进镇、商业进街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批工业型、商贸型、综合型、矿区型、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重点镇,使其真正成为专业性强,功能清晰,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对周围乡村有一定吸引力的中心镇,完分发挥其综合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强县城和重点中心镇设,促选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使之成为一点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心。对发展较快的中心建制镇要继续给以重点扶持。逐步形成以宿州为中心,4个县城为次中心,以中心建制镇和重点乡镇所在地为依托的城镇网络。为实现城乡一化、农村城市化奠定基础。要运用市场机制,尊重经济规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

 

第六节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一、加速科技进步,全面提高科技综合实力

未来五年,我市要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放在首位,围绕结构调整,在各行业和各领域大面积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一)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

加强农业新品种育及先进种养技术的引进与推广。针对我市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集中财力、人力,搞好农业科技项目研究。一是粮棉油水果优良品种提纯复壮技术研究,建立和扩大制种基地;二是抓好发展大农业中的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是水果、蔬菜和畜牧业更新换代的良种、丰产培技术、配含饲料、饲喂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化肥的应用;三是农副产品加工、包装、保鲜、运输等技术研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四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研究;五是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以现代科技改造农业、以现代设施装备农业,以现代管理科学组织农业,使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和农业商品率大福度提高。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巩固和发展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强化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使其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新技术为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到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0家,其中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利税近亿元的企业集团2家;年销售额超过亿元、利税近2千万元的企业5家和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1、用高新技术改造大中型企业。选择2-3个对全市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和有市场、有效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高起点技术改造,打造成大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

2、把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选择一批机制转换快、科技基础较好的中小企业,通过引进高新技术成果进行嫁接改造,使之尽快高新化。

3、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到2005年,全市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200家,年技工(农)贸总收入10亿元,其中超亿元的企业或业集团12家,千万元以上的50家,百万元以上的100家。

(三)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认真彻国家《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各项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条件。加大科技投入,力争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引导和扶持基金,发展风险投资。抓好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产学研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开发,努力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

    “十五期间,我市将着力抓好三园一区建设,三园即农业科技示范园、科苑生物工程园、民营科技园,使之成为我一、二、三产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要积极扶持培育,发挥其带动辐射作用,并在三园建设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建设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科技龙头,全面实施科技兴市战略。

(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我市科研机构数量不多,规模较小,且多为应用开发类。应用型科研机构原则上都应转为科技型企业,或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或转为中介服务机构等。对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和服务类科研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改革。有的可同应用科研机构一样,进行转制;少数经批准,可按非营利机构运行和管理。通过科研机构改革,推动其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

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鼓励社会各界创办科技中介机构,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引导和扶持技术经济、技术评估、信息咨询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加强高新技术和民营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努力孵育出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

二、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的素质

十五期间,我市教育事业要以提高全民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储备,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一)一个巩固。即认真抓两基的巩固提高,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以调整布局、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控制初中辍学率和防止脱盲后复盲为重点,切实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到2005年,3-6周岁的幼儿入园率农村达到65%以上,城镇达到90%以上;三残儿童入园率农村达到60%以上,城镇达到85%以上;彻底扫除青壮年文盲。

(二)两个扩大。即继续扩大高中阶段的招生规模,继续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为宿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通过挖潜,扩大既有普通高中招生,同时鼓励重点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到2005年,全市普通高中增加至50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年招生人数保证1000人以上,办学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城镇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经济发达的农村普及率要达到75-80%十五期间,完成宿州师专专升本升格工作,农校建成职业技术学院。

(三)三个调整。即调整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教育体系结构。基本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有机接,相互贯通和协调发展,基本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拓宽人才成长道路。建立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职前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促进教育形式多样化发展。充分利用并对现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市区各类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学校和各部门干校,要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形成规模,组建成1-2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提高层次和效益。对现有中小学布局进行适度、科学、合理地调整。

(四)四个突破。即在办学体制、内部管理体制、教学机制、投入机制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要切实把民办学校发展纳入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安排,建立起国家、社会、个人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新机制。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体现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上,落实在激发教职工积极性和办学活力上。打破旧的管理体制,建立竞争、激励、汰机制,逐步实行工作量、工作成绩与报酬挂钩的分配原则,做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要精简机构,不断减少冗员,优化队伍结构。

——深化教学机制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和内容,形成面向21世纪的、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实践性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减少课程门类,加强课程间的联系与综合;加强课程与学生社会实践的联系,增加适应性课程和计算机信息课程,重视实验课教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思维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化学制教育改革,十五期间我市现有小学学制由五年改为六年,实现学制教育的接轨。

——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切实依法实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逐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我市在实行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后,尤其要采取积极措施,对教育实行倾斜政策,确保教育投入有稳定来源并保持逐年增长。各县区、乡镇政府要确保义务教育所需经费,不断加大对教育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的投资。

 

第七节   实施大开放战略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十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新的阶段。我市应充分利用和积极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实施大开放战略,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筑我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3000万美元,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实际外资到位额2000万美元,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到位额6000万美元,获有自营出口权企业40家以上。   

一、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一是要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在扩大直接利用外资的同时,积极做好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工作。在合作方式上,注意搞好项目直接融资、股权投资、发行债券、商信贷等多种利用外资方式,主动寻找机会,加入国际集团的企业兼并和重组。在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上,由单纯弥补资金短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十五期间,把加强与跨国公司、大商社的合作作为重点,争取使我市重点企业集团和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利用外资上有大的突破。要认真析研究跨国公司的投资特点和动向。目前,跨国跨洲并购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力量,要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对外商有吸引力、对企业技术进步和有效盘活现有资产能起到明显作用的重点利用外资项目。

三是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根据我市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充实和更新招商项目库,不断拓展招商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开发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环保产业和出口加工企业。抓住国家正在逐步开放投资领域的机遇,超前做好招商引资准备,积极推进我市创汇型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和服务业扩大利用外资工作。

三是在招商方式上,要强化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变政府招商为政府推动,搞好中介服务,调动企业招南引资的积极性。切实搞好政府部门联合招商工作,加强对招商引资的指导与服务,组织好境内外重大招商活动通过港、澳、台胞回乡探亲访友、投资考察、文化交流、观光旅游等机会,宣传好宿州市,介绍好项目,争取在华人圈投资中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要综合运用会展招商、媒体招商、代理招商、小分队招商、行业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等形式,提高招商成功率。

四是继续搞好现有三资企业中外各方的合作,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树立良好的信誉,形成温和的金钱伙伴关系。鼓励外商增资改造扩建现有三资企业,充分发挥以外引外的作用。所有的三资企业都要进行规范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高效的管理模式,政府和企业都要按国际惯例和规则办事,改善涉外服务,落实外商国民待遇,营造一个良好的利用外资环境。

二、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全方位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1、实施以质取胜的科技兴贸战略。我国加入WTO后,为我市全方位对外开放及产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准入机会。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进一步优化外资结构,全面提高出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商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实施以质取胜的科技兴贸战略要集中力量培植科苑集团、皖北药业公司、市高科技农业园等一批企业,加强市场调研,准确及时地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和价格信息,在巩固我市传统的农产品加工品、纺织品、建材产品出口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生物技术产品、医药、机电产品、优质农产品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出口要建设进出口研发中心,培育龙头企业,培育市场和生产基地。继续抓好出口企业品牌策划,搞好包装和推介,创树国际、国知名品牌,以名牌效应提高我市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2、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进一步巩固和开发港、澳、日本、韩国、欧洲、北美等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东南亚、俄罗斯、西亚、非洲、拉美等新的市场。鼓励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扩大劳务和技术出口,提高非加工贸易的出口比重。积极开拓境外投资域,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到海外建立生产、销售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变引进来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资源、两个市场,以弥补我市资源和市场的不足。

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企业跨地区发展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发展,同兴共荣的原则,不断完善优惠政策,进一步发展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在继续搞好与周边地区、友好城市、淮海经济区之间的优势互补、横向协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开拓新的作地区和领域企业要发挥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把跨地区发展与开拓市场相结合,认真探索联合发展的新路子。积极寻求与国内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挂靠联合,最大度地实行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在推进区域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要充分利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强区域经济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品牌挂靠、资产重组、联合投资、承接扩散产业等方式,进行资本领的融合。通过代理制、连锁经营,商品配送等新型业态和展销活动,推进流通领域的融合,为我市经济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组织施工队伍去开拓西部建筑市场,组织农民到西部地区承包土地,进行农业、畜牧业、林果业开发和植树造林,加强与西部地区的技术合作与交流。要鼓励企业在西部投资,设立分厂,兼并重组同类企业,进行产品扩散。鼓励我市企业主动加入西部大型企业集团,利用西部优势资源,带动自身发展。

四、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体制和环境

要根据国际通则和WTO的规则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推进外贸企业集团化、产贸一体化和代理经营制,建立更加开放的市场准入制度,增加自营出口权企业。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整顿投资软环境,由主要向外商提供优惠政策向主要提供优质服务转变,建立促进投资、贸易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及时向外方提供信息咨询、法律咨询、投资咨询等服务。

 

第八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十五期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点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限发展速度,不限发展比例,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及其它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使其尽快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到2005年底,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

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积极向第一、第二产业延伸,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个体私营企业投资经营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特种养殖业,兴办农副产品购销加工业和为农业提供系列化服务的行业,扶持组建一批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进一步扩大和提高非国有经济在流通领域的比重,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商品,均允许个私企业经营,鼓励有条件的个私企业出资建设各类市场,投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商业零售网点、交通运输等行业。引导企业向外向型经济发展,鼓励私营企业引进外资,实行合资、合作经营,积极支持具备有条件、有资质的私营企业取得外贸自营进出口权。三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支持具备资质和条件的个私企业参加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个私企业带资进镇参加小城镇建设与开发,办厂开店。四是引导个私经济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鼓励和支持个私企业以资产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购买、兼并、承包、租赁中小型国有或集体企业,同时支持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参股、控股,进行资产重组,参与企业经营,使个体私经济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过程中发挥作用。五是鼓励个私企业积极参与民营科技园建设,引导从事高新技术的个私企业落户民营科技园,培育一批私营企业集团,鼓励有条件的县、区积极兴办个体私营经济园区或民营经济开发区。六是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全面推行收费许可证和交费明白卡制度。

  

第九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国土资源

(一)土地资源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继续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工作,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积极开展土地整治,落实耕地占补措施,进一步加大煤矿塌陷地复垦和工矿废地综合治理的力度。搞好小城镇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集约利用土地,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土地开发整治工作,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同时,深化改革,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新体制、新机制,积极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切实维护国土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建立良好的开发利用秩序。

(二)矿产资源

严格按照矿区规划开发管理,实行保护性开采,将矿产资源利用方式从依靠建新矿,单纯追求矿产品数量,转移到主要靠科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来,宏观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走出一条适合我市的资源节约型矿业发展新路子。对煤炭实行贫富、大小、厚薄并采的原则,砖瓦用粘土要充分利用即将形成塌陷区的土资源及煤石资源,加大空心砖研制及利用,充分利用硬质高岭土,进行深加工。我市的皇藏峪自然风景区大五柳泉水、夹沟地质景观、九顶石、灵壁奇石、褚兰乐石等要重点加以保护,不得随意开采和破坏。

(三)水资源

在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方面,要大力加强水法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水法律意识,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统一协调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境域主要河流和地下水资源利用报告制度,严格水资源开发审批手续,坚决杜绝水资源乱采滥用与过量开发行为。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节水技术,新建项目重复用水率必须达到相关行业规定标准。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达标的水要全部重复利用和市场化运营。

二、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

十五时期,必须坚持实施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发展经济不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路子,加强水体、土地、森林、草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及大气的监管,逐步把蓝天碧水还给人民。

(一)城市环境保护

宿州市区和四个县城,从2001年全部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力争城市环境质量每年都有明显进步,宿州市十五末要身全省先进行列。城市地面水质要优于四类。大气环境质量宿州市区达国家二级标准,其他县城优于二极标准。城市环境噪声平均值要控制在56分贝左右。

(二)工业污染治理

要在继续抓好污染源治理和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淘汰一批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工业废水、废气要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物要加大综合利用力度,进一步提高综合利用率和处置率。

(三)农村和小城镇环境保护

要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把改水、改土、改厕、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小康村建设结合起来,到2005年,高标准建成10个生态镇,50个生态村。

小城镇环境保护是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十五前期要认真做好小城镇环境规划,特别是中心镇要首先做好规划,明确功能分区,合理布局,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十五期间,要建成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皇藏峪、大方寺)、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老海寺、砀山酥梨种质资源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由2000年占宿州国土面积的0.2%提高到6%。砀山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在已获验收命名的基础上,要巩固和提高示范成果和效益。

(五)国际环境保护合作

加大国际环境合作力度,积极做好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关键设备、引进先进的环境保护管理经验,要切实做好宿州市污水处理厂和排水管网建设以及四个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精神,加强党和政府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继续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落实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责任制;继续做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工作,建立健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的全社会制约与利益导向管理机制。把农村计划生育、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作为重点。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搞好优质服务工作2005年,全市人口总数控制在600万以内,年均人出生率不超过15‰,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口出生率、计划生育率、晚婚率、节育措施落实率保持在全省中等水平。

 

第十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实现加快发展和结构调整目标,关健要靠改革。要通过改革来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激活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及运行的有效形式,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实现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

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技术不断创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改革目标。采取股份合作制、托管、拍卖、租赁、收购、兼并和员工持股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要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减轻企业社会负担。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新形势下的农村税费体制,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进一步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通过转包、转让、入股、租赁和四荒拍卖等多种形式,积极培育农村土地市场,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防止耕地抛荒、闲置。进一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支持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地方金融体系。改善金融服务,强化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农民入、社员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加快发展保险业,形成有序、适度竞争的保险市场。加强金融监管,降低不良贷款比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度。按照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劳动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城镇劳动者享有比较充分的就业和基本的社会保障的总体目标,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增强会保险基金的调剂能力和安全运营。合理确定养老保险的企业征缴比例,确保养老金发放。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支持力度。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住房保障、优扶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保障事业,并逐步推进社会化。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征收社会保障税,用国有股权出售收入补充社会保障资金。

继续推进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加强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督。改革财政分配和投入的使用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导向作用。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扩充地方税源。加快费改税步伐,对行政性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深化税制改革,由间接税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直接税为主。积极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实施乡镇财政解困工程,逐步解决乡镇财政负债问题,不断提高乡镇财政运行质量,十五期间大多数乡镇要摆脱财政困境。

 

第十一节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一、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2005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元。十五期间,放宽并逐步取消对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控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企业自主分配,适当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社会分配,扩大收入来源渠道。对高收入者加强征税调节,减缓社会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鼓励消费升级和消费扩张,鼓励住房和汽车消费,提高生活层次。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社会就业程度和就业能力。调整产业结构,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就业容量。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开发性就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实现自我就业。引导全社会更新择业观念,推广临时工、钟点工和弹性工作制,引导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流向。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以劳动者自主择业为主体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确保十五期间全市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二、大力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十五期间要以贯彻实施国家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启动并逐步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有效、经济、公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改善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市立医院要发展成集医疗、医教、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成为全市医疗中心。县(区)级医院要发展成区域内医疗中心,乡(镇)卫生院都要按照国家标准发展建设成为合格的卫生院。各行政村到2005年都要建立一个合格卫生室。同时要重视并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建设。要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医务人员整体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多层次的需求。到2005年,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增加到2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增加到1.8张。要加强卫生防疫工作,逐步建成市、县(区)两级卫生监督所与疾病控制中心。全市以乡镇为单位,四苗接种合格率达85%以上,全市食用含碘盐人口达45%以上,以县为单位的食品卫生合格率达到85%以上。  

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巩固和发展市抓重点、县区抓特点、传统学校定项目、社会办学定任务的业余训练格局,巩固优势拳头项目,培养优秀运动员和判员。要适当增加体育事业经费,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和引导多种经济成份投资办体育,通过政府投入、市场融资、产业置换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在筹划市体育运动中心的基础上,建成市体育馆。各县城要建成四大件(即田径场、游泳池、综合训练房和灯光球场),为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提供硬件服务。

    三、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资源,大力开发多功能服务

广播电视宣传工作要继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市广播电台和电视一套节目覆盖率要分别达到80%90%以上,建成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广播电视和信息传输覆盖网络。到十五末,力争全市80%左右的乡镇通光缆,实现市、县(区)、乡(镇)联网;加快接入网升级改造步伐,建设数字音频广播中心、会议电视中心和交互式数据平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资源,大力开发多功能业务;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和实施周边覆盖工程,建成市广播电视中心并投入使用,争创省内一流水平的广播电视台。

四、抓好三馆两中心建设,繁荣文化事业

十五期间,要大力促进文艺创作和生产,提高文化队伍政治及业务素质,广泛开展各项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开拓城镇和农村演出市场,搞好文化市场、文物、电影、图书市场的整顿和管理。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建设市三馆两中心(图书馆、科技馆、群艺馆和会展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使之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标志。

充分利用现代手段,逐步实现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到2005年,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珍藏档案的数量和档案利用率有较大幅度增长,档案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全省中等水平,珍贵档案实现微缩和光盘存贮同时,重视地方志的整理和编纂工作。市博物馆的建设也要积极开展前期工作。

五、重视发展民政与社会福利事业

民政事业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一是抓好基层民主政权建设,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促进村务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实现规范的行政管理,加强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打击非法民间组织及其违法犯罪活动,同时推进殡葬改革工作,完成以村级公益性公墓为主的殡改配套设施建设;三是要实现有效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保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优抚安置政策和救灾救济工作正常实施。四是逐步建立社会福利社会化运行体系,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兴办一批高水平、具备典型示范作用的国有福利机构,重点建设儿童福利院和老年公寓。实施烈士陵园改造工程,美化环境,将陵园建成集瞻仰、爱国教育和休闲为一体的城市精神文明窗口。

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建立残疾人生活保障制度,重视残疾人在劳动就业、特殊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利,加大对残疾人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投入。

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老龄问题。十五期间,市直和各县区都要创造条件,各建一座老年人活动中心,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六、加快气象及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初步实现气象综合监测和服务系统的现代化,进一步增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高短期和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短期气候预测水平,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生态系统平衡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十五时期,重点实施宿州市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工程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进一步强化以地震预报和建设工程设防为基础的震灾综合防御,确保全面完成防震减灾十年目标规定的各项任务。

 

第十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一、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又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十五期间,要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好与总体规划衔接的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规划。各县、区都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财政预算,建立健全检查、督促、评比、表彰及有关管理制度。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加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反对封建迷信。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继续实施城市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工程,推动建文明城镇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继续搞好农村、行业、文明村庄活动。加强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乡镇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以文化娱乐市场和图书报刊市场整顿为重点,进一步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巩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建立起在党组织统一领导下,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一支以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兼职政工干部为主体、行政业务技术干部和党团员广泛参加的大政工网络

——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先进县区先进乡镇创建活动,抓好群艺馆、图书案、博物馆、广电大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尤其是互联网的建设和管理。

    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实现社会法治化,是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坚强保证。必须继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实行依法治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密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同广大群众的联系,充分发挥大的法律监督作用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规范和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工作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群众性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切实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促进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深化司法改革,加快推行执法责任制,改善执法环境,加强法制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司法公正。坚持从严治警,惩治司法腐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国防动员工作。认真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大力支持军队建设,不断提高双拥模范城水平,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范网络。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坚决打击取缔各种邪教组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四章  规划纲要的实施和政策保障

 

第一节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千方百计提升经济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总体发展较快,但和全国全省比较,不仅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为了保障十五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大力提升我市经济的综合竞争力。首先,要统一思想,树立信心,自我鼓劲加压,实施赶超战略。其次,要立足市场,选准路子,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发挥后发优势

根据上述思路,十五期间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充分利用本市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不必追求最新技术,附之于适当技术,其产品可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2、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形成地方的优势产业和知名名牌。在今后的消费者面前,廉价将渐渐失去吸引力,而品牌所代表的商品内涵才是最重要的,品牌是开辟市场最有效的武器。

3、注意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产品往往都是国内市场所需要的,要抓住不放,加快改革步伐。

4、加盟网络经济,快捷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大力度开发,努力使传统企业创出新的业绩。

 5、注意多搞专业化生产,尽量少上或不上全能厂,坚持厂一品,一厂一件,让市场去组装,长期下去,就有竞争力,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

6、发挥后发优势,不要跟在别人后面爬行,注意走捷径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或以资产为纽带,加盟、挂靠沿海企业,实现超越时空的发展。

7、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方针,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着力培植有一定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力求实现重点突破。

8、提升我市经济竞争力的重点在工业,核心也是工业。目前支撑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产业仍然是纺织、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快速成长期都已经过去,要注意从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入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我市的支柱产业。

9、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由于民营经济规模较小,机制灵活,反应敏捷,善于拾遗补缺,有较强的生命力,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提升地方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10、解放思想,放宽政策,转变观念,净化环境,用政策沃土培植梧桐树,以良好的环境养育金凤凰。

 

第二节 净化环境  调整政策  着力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

 

下决心治理和优化投资环境。十五期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敞开大门,降低门槛,改善环境,努力把我市变成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一个要素低地,成为沿海企业和境外企业投资中西部的首选之地。

我市的投资环境虽经治理整顿,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对整治投资环境,各级都要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十五期间要常抓不懈,综合治理。要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已出台的治理措施,决不能再让少数人任意毁坏宿州市的声誉、破环宿州市的形象,给宿州市的经济发展造成损失。

要适时地调整地方政策,形成宽松的政策环境。从我市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制订和出台各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地方政策和规章制度。首先,要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取向,不断地调整和纠正那些与国家政策相悖的地方性管理办法,特别是那些抑制费、加重企业负担的规定,要坚决予以纠正。其次,要适时调整对外融资的政策,按照建设要素低地的要求,放宽政策,降低门槛,真正形成对外来资本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政策环境。第三,要注意建立保障经济安全运行的预警监测系统,搞好网络建设,改革统计体系,加强政府经济决策咨询机构建设,使经济发展具有灵敏的应变能力,确保经济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中快速、高效、安全运行。

 

第三节  加大融资力度  确保重大项目如期实施

 

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投资体系。政府要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来,从投资主体地位退出来,转为主要为投资提供导向,改善环境,并用贴息、控股、参股等方式对重要领域和行业给予必要支持。要积极运用现代投融资手段,更多地集建设资金,推进融资方式的市场化进程。制定和完善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低门槛对外招商引资。要建立健全鼓励引资的激励机制,提高全民的融资意识。继续推行和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项目工程监理和项目合同管理制,简化项目审批手续,不该管的要坚决放开。

十五期间要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长,必须多渠道开展融资活动:一是积极向国家和省申报重点项目,加大跑省跑部力度,争取拿到国家和省更多政策性资金。二是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要从目前运行状况较好的皖北药业公司、宝龙集团、鸿鹏集团、百通集团、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丰华股份公司)、华夏集团等企业中,加大培植力度,争取五年内有3-4家企业上市融资。三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努力争取外商投资,更多地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及商业贷款。四是继续争取银行资金支持,积极向国家银行推荐高新技术项目和有还贷能力的基础设施项目五是地方财政每年要拿出一定资金,以政府贴息、引导资金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激活民间投资。六是抓住东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梯度转移的契机,以市场换技术,以资源引资本,实现与东部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分工对接,市场供需对接,争取更多的沿海资金落户我市。

 

第四节  加强领导 强化监督 搞好宏观调控

 

实现我市十五规划纲要目标,争取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新的突破,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凝心聚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要教育全市党员,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解决思想,振奋精神,站在时代的最前列,率领人民群众拼搏向上,开拓创新。

要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从市场直接参与者的地位退出来,调控范围从微观层面退出来,国有资产从一般竞性领域退出来。政府应着力创造设施良好的公共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创新的科技和人才环境、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要建立健全政府管理和调控经济的信息、咨询、决策体系,增强把握大局,统筹协调、科学决策、有效实施的能力,确保政令统一、政令畅通,提高办事效率。要改革宏观经济调控指标体系,淡化速度指标,强化质量和效益指标;淡化产品产量指标,强化居民生活指标;淡化总量指标,强化人均指标;淡化微观经济行为指标,强化技术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指标。减少行政性的评比、考核,反对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

实现宿州经济的腾飞,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我们要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再造新优势,赢得新发展,为新世纪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繁荣而努力奋斗!

附件:1、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主要预期目标表

2、宿州市十五期间重大项目表

  

附件1

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主要预期目标表

    

1999

  

2000

  

2005

  

十五

年增(%

1、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97.5

178.04

280

8.5

其中:第一产业(亿元)

77.9

81.24

112

6.5

第二产业(亿元)

58.2

39.69

70

10.0

第三产业(亿元)

61.4

57.11

98

9.8

2、财政收入(亿元)

10.85

11.2

16.5

8.1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8.1

8.2

10

4.1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0.6

43

75

11.8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1.22

55.23

80

7.7

5、海关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302

1014

3000

24.2

其中:出口(万美元)

 

673

2000

24.4

6、利用外资额(万美元)

204

652.58

3000

35.7

7、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745

1801

2400

6.0

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174

5600

6.5

9、人口自然增长率(

10.53

 

9

 

10、城市化率(%)

25.3

26.5

33

4.5

注: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调减后的实际数


附件2

 宿州市十五期间重大项目表

                                                     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

资金来源

建设年限

项目进度

备注

 

 

1116958

 

 

 

 

一、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305898

 

 

 

 

1、奎濉河治理工程

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

59000

国债资金、水利基金、地方自筹

1998-

 

 

2、新汴河灌区治理工程

 

18500

国家计委专项基金

2001-2005

待水利部水管局评估立项

 

3、宿州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工程

16m³/d

16348

世行贷款

2001-

可研已批

 

4、宿州市垃圾处理

400t/d

12000

申请国债、银行贷款、

地方自筹

2000-2003

可研已报省计委,待批

 

5、市外环路

20.4

26000

寻求资金

 

 

 

6、联通公司扩容

交换局大楼5000㎡,本地光缆600㎞,移动基站设备6万门。

24050

省公司自筹

2000

 

 

7、宿州市汇源公司扩建

3×200MW燃气机组

200000

融资

2001-2002

调研

 

 

 

宿州市十五期间重大项目表

                                                     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

资金来源

建设年限

项目进度

备注

二、工业

 

716277

 

 

 

 

1砀山果汁加工项目

年产205万吨浓缩果汁

12054

引资、自筹

2001-2003

预可研编制完成,申请省计委立项

 

2、安徽东方面粉厂

扩建项目

年加工小麦12.5万吨

9038

引资

 

预可研编制完成,待省计委立项

 

3科苑生物工程园

天然维生素E项目

废油脂综合开发项目

聚天门冬氨酸钠项目

L-苯丙氨酸项目

异植物醇项目

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3500

自筹

2000-2002

已进入建设准备阶段

 

4煤层气综合开发项目

30万吨甲醇及其下游产品

550826

引资、贷款、自筹

 

预可研编制完成,待省计委批准立项

 

5皖北药业公司扩建

西红花多干项目

孚美颗粒剂项目

盐酸班布特罗项目

盐酸克林霉素项目

盐酸林可霉素项目

23900

融资、自筹

2001-2003

已被省计委列入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宿州市十五期间重大项目表

                                                     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

资金来源

建设年限

项目进度

备注

6L-乳酸钙工程

2万吨/L-乳酸钙工程

17351

融资

自筹

2001-

规划

 

7、年产1万吨赖氨酸项目

1万吨/年赖氨酸

18100

引资

2001-

已立项

 

8、宿州呵泉集团扩建

新增12.5万吨/年啤酒生产能力

22500

融资

2001-

签订意向

 

9、宿州鸿鹏纺织集团扩建

96台喷气提花织机

96台剑杆织机,自动落筒两套,精梳机5

8050

自筹

融资

2001-

调研

 

10、安徽贝斯特轻工化学有限责任公司恢复建设

恢复乙烯、环氧乙烷两套装置

6300

引资

2001-

 

 

11、宿州百通集团扩建

200万平方米/年轻质可拆装隔断系统

6158

自筹

贷款

2001-

已立项

 

12、泗县金达香豆胶有限责任公司扩建项目

4000/年香豆胶,100吨皂素

8500

自筹

贷款

2002-2003

规划

 

 

 

 

 宿州市十五期间重大项目表

                                                     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

资金来源

建设年限

项目进度

备注

三、三产

 

94783

 

 

 

 

1、宿州综合农贸大市场

规划50018个专业市场

10823

自筹

2001-2003

已立项

 

2、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二期工程建设

景区道路、瑞云山宾馆,购物一条街,自然博物馆

5000

拨款、贷款、自筹

2001-2005

规划

 

3、梨都砀山生态果园公园建设

景区道路

6000

引资

2001-2005

规划

 

4、三角洲风景园林中心

94公顷

10000

自筹

2001-2005

已规划

 

5、沱河公园

28公顷

4000

引资

2001-2005

规划

 

6、体育运动中心

13公顷

4000

融资

2001-2005

已规划

 

7、两馆一中心(群艺馆、图书馆、科技活动中心)

 

4000

融资

 

已规划

 

8宿州师专扩建工程

25万平方米

200000

房改基金

2001-2005

已申报

 

9、北苑小区

30万平方米

15000

自筹

1999-2002

已开工

 

10、翠园小区

15.6万平方米

9360

自筹

2001

已规划

 

11、城隍庙商城

11万平方米

6600

外资

 

已规划

 

12、武夷商城

8.2万平方米

4000

外资

 

已规划

 


 文本下载: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